大禹和鲧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太耿直只会成为垫脚石)

文|风惜炎 (读史专栏作者)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凡事过犹不及。

上古时期大禹之父鲧,因为脾气太过耿直被尧舜以治水无功为借口,流放到羽山失去性命。

从一个有能力,有威望,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治水英雄,变成了舜慑服天下的垫脚石。

大禹和鲧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太耿直只会成为垫脚石)(1)

翻开历史的画卷,粉墨登场的舜只是一个平民百姓,父亲是愚昧的瞎子,后妈顽固弟弟傲慢,只有德行出众。而鲧则受人尊崇的部落首领,尧帝让四岳举荐能人治理洪水的时候,所有人都说鲧可以胜任。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尧之时,鸿水滔天。尧求能治水的人,群臣四岳都说鲧可以。尧说:“鲧为人太自负了,不行。”四岳说:“没有比鲧还贤良的人,希望您试一试。”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鯀是一个耿直的人,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会顶撞尧帝,不会像别人一样唯命是从。在尧帝眼里鯀就是一个违背命令,危害族群的隐患。

君主不喜欢被反对,普通人也一样。人生来就是一种很主观的生物,会本能的接近跟自己相同或相近的,排斥跟自己不一样的。求同存异说起来容易,但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在求同排异。

尧帝根本不愿意启用鯀去治理洪水,只是在迫于洪水滔天的形势,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勉强答应四岳的举荐。尧帝妥协了,鯀却危险了。

大禹和鲧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太耿直只会成为垫脚石)(2)

站在尧帝的立场,鯀不是一个治理洪水的贤臣。不管主观意愿如何,体制内任何凝聚力强大的人,都会遭到领导猜忌,埋下祸根。团结对外是好事儿,发展内部小团体是大忌。

鯀身为部落诸侯,因为善于治水在群臣中有很高的威望。看似一片光明,实则已经进了死胡同。

几千年前人类的生存能力还很弱,必需靠着水源才能发展,河水一旦泛滥就会严重威胁先民文明的繁衍。即便是科技水平相对发达的今天,仍无法彻底解决水患问题。几十年一遇的常规性洪水,一旦爆发很容易就会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尧舜禹时期,鲧的先夏部落生活在华北平原域,虽然因为临近水源经常泛滥成洪,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鲧很耿直的发挥自己的看家本领,为了治水而治水。全身心的投入治水大业,以填埋,围堵之法,与洪水对抗。九年时间四处奔波,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反而招来了祸患。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鲧治水九年而水没有平息,没什么用。舜看鲧治水没啥用,在羽山杀死了鲧。

在没有铁质工具情况下,与洪水对抗困难重重,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持久战,鲧九年没能彻底解决水患也属正常。鲧因为治水无功获罪的根本原因是他闯进了权力更替的漩涡。

大禹和鲧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太耿直只会成为垫脚石)(3)

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记载,尧想要传天下于舜 , 鲧劝谏说: “这是不详啊 ! 哪有把天下传给匹夫的 ! ”尧不听 , 举兵在羽山之郊杀死了鲧。共工又劝谏说: “哪有把天下传给匹夫的 ! ”尧不听 , 又举兵在幽州之都杀了共工。于是天下没有敢说不要传位给舜的人了。

同史记的记载比起来,韩非子的说法似乎更加可信。尧舜时代还没有集权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程度,想要流放鲧这种部落诸侯,必需得靠武力镇压才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九年治水无功不过是一个师出有名的借口。

一步错步步错,鲧因为太过耿直,在尧帝眼里成了负命毁族的恶人。受到排挤,与帝位越走越远。因为太过耿直,为了治水而治水,像游击队一样紧跟着洪水去战斗,没有借机发展部落势力。

在鲧四处奔波治理洪水的时候,舜在岳父尧帝的扶持下,遍入百官,治理百官事宜树立威信。宾于四门,与诸侯牵线搭桥。短短几年时间,从一介平民成了炙手可热的继承者。鲧不认可这件事,直接与尧帝反抗,成了舜杀鸡儆猴,威慑天下的垫脚石。

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君主如大脑,诸侯似手脚。

对大脑来说手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助力,手脚不听使唤的话,这个人多半是病了,得治。

耿直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但是得注意分寸。

在没有最高决策权的时候,迂回性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达到目的才是根本。直接跟大脑对着干,那是在作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