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关于立春的介绍(二十四节气系列小知识)

二十四节气关于立春的介绍(二十四节气系列小知识)(1)

【文字整理及朗诵:牛丽君】

立春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立春意味着春夏秋冬新的一个轮回正式开始。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季节的更替。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缓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碎冰片,如同被鱼背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立春节气期间气候的最大特点就是“乍暖还寒”,日夜温差较大,冷空气活动频繁。春季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深感“春寒料峭”。立春时节,经常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次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所以立春后还冷的情况是正常的。

二十四节气关于立春的介绍(二十四节气系列小知识)(2)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到22℃的时段。因此对于很多地区来讲立春只是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闭藏的冬天。

立春后,人们将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气温、日照、降雨都基本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随着气温的回升,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上陆续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春季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要加强春季作物管理,并做好倒春寒防范工作。畜禽养殖方面要继续做好防冻保暖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

在民间,立春之日的传统习俗活动多种多样,千百年来,许多活动相沿成为习俗,比如:迎春、咬春、春社、打春等。这些习俗表现的是欢庆春回大地、劝农春耕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的向往及祈求一年丰德的主题。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目的是把春天和民间神话中主管树木发芽生长的句芒神接回来。立春时节民间素有立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的讲究,俗称咬春。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对于不少北京人来说,立春的春饼要抹上甜面酱、再卷上天福号的酱肘子和时令蔬菜,还要卷成筒,从头吃到尾,寓意“有头有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打春即打春牛,亦称“鞭春牛”、“鞭土牛”,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遗风。通过打春牛之俗,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二十四节气关于立春的介绍(二十四节气系列小知识)(3)

立春时节生活起居要根据节气的变化和自身情况,做好养生保健。立春以后的睡眠,应遵循“晚睡早起,与日俱兴”的原则。但晚睡也要有度,一般不要超过23点,起床时间可比冬季稍晚些。立春一到,有些人便急着脱去厚厚的冬衣,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立春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气乍暖还寒,气温忽高忽低,防风保暖仍是此时养生的重点。谚语所说的:“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春捂”要恰到好处。一般日平均气温未达到10℃时就需要“捂”,捂的重点部位应是背、腹、足底。“捂”背部可预防感冒的发生;“捂”腹部可以保护脾胃,预防消化不良和腹泻;“捂”脚可预防“寒从脚起”,保护人体阳气。另外,还应注意保健防病。因为此时节大气刚刚转暖,各种致病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加快,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多有发生和流行,为了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应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要勤开窗、常通风。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

【编者及诵读者: 牛丽君简介】

二十四节气关于立春的介绍(二十四节气系列小知识)(4)

牛丽君老师,瀚林智库专家,瀚林文化首席朗诵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英国Huddersfild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30余年,主编、主审及参编多本专业英语教材及教辅参考书,获得多项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

牛丽君老师业余爱好朗诵、舞蹈,近年来活跃在朗诵及文化传播领域,以声音传播文化。牛丽君老师诵读作品详见:www.hanlinglobal.com.

编辑:千然

【版权声明】

本文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本网。图源网络,感谢源引网站和原作者贡献!侵删。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权后合法使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