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赵国的过程(秦国是怎么灭了韩国和赵国的)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这一讲我们加快脚步,连跑5年。
首先进入始皇帝十五年(前232年),两件大事:一是秦国伐赵,二是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私自归国。
秦国这次伐赵,《资治通鉴》的措辞是“大兴师”,阵仗不同一般,结果却虎头蛇尾,虽然抢了两处城邑,但遇到李牧了,没敢打就撤回去了。
这段记载特别凸显李牧的形象,但我们已经看不到司马光当时依据的史料了,而在《史记》的记载里,李牧实实在在地跟秦军交了手,也实实在在地打赢了。
但对于读者而言,司马光笔下的李牧更加激动人心。刘友益的《资治通鉴纲目书法》大加发挥,说李牧先前已经有过一次辉煌战绩,把秦军打得惨败,这一次只是露露脸就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见秦军并不是无敌之师,山东六国之所以先后亡国,只是不知自强的缘故。王应麟的《通鉴札记》情绪更激昂,说但凡廉颇不走,李牧不死,赵国简直可以兼并天下,哪至于亡国呢?
我们再看燕国这边,这几年燕国和秦国关系不错,一东一西夹击赵国,让赵国吃尽了地理位置的亏。燕国送去秦国做人质的太子丹偏偏还跟嬴政有过一段美好的过去,当时他们一起在赵国做人质,大概就像两只身处险境的小老虎那样互相鼓舞,相濡以沫,经常舔舐对方的心灵创伤吧。但是,时过境迁,当燕太子丹到咸阳做人质的时候,期待的是发小重逢,没料到嬴政的心态已经变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太子丹在秦国得不到礼遇,为此忿忿不平,想回国了,但人质行动受限,哪能轻易回国呢?
关于太子丹的这段经历,汉朝流行过很多怪谈。王充在《论衡》里提到,当时嬴政坚决不许太子丹归国,还赌咒说,除非西沉的太阳返回中天,天上降下谷子,乌鸦变成白头,马头生出犄角,太子丹才能回去。但没想到,以上说到的种种奇迹竟然真的发生了。嬴政认为太子丹是圣人,就放他回去了。
汉代著作,除了《论衡》之外,贾谊的《新书》和应的《风俗通义》都有相关记载。还有一部作者和时代都不明朗的小书,叫作《燕丹子》,以小说笔法详细记载了太子丹和嬴政的恩恩怨怨。我们对太子丹以及对“荆轲刺秦王”的印象,很多生动鲜活的细节都是从《燕丹子》来的。
但司马迁说,自己亲自采访过几位熟知这段往事的人,所以在写《史记》的时候删除了那些不靠谱的细节。
司马光的无神论倾向更强,所以在《资治通鉴》里边也只是说太子丹忿而归国。
但我们有必要知道,传说当中的那些细节早已经变成了文学语码,是诗词里边很常见的典故。比如清朝词家顾贞观为了搭救好友吴兆骞,在写给纳兰性德的词里就有“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这首词流传很广,“乌头马角”指的就是乌鸦变成白头,马头生出犄角这段故事。
无论如何,燕太子丹不管不顾,毅然踏上了逃亡之旅。
在他逃亡归国的第二年,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韩、魏两国先后向秦国割地。这几乎就是破罐子破摔了,还没挨打就主动割地。尤其是韩国,这次割让了南阳之后,已经没剩下多少地盘了,距离灭亡就只差最后一口气了。
唯一能打的赵国偏偏流年不利,代地发生了大地震,地面裂开了一个宽达130步的大缝,在当时的赵国人看来,这景象一定很有震慑力,就像恶魔张开的大嘴。
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国内史胜一举灭掉了韩国,把韩王安抓了俘虏,再把新占领区设置为颍川郡,韩国正式亡国。赵国因为上一年大地震的缘故陷入饥荒。所以不难想见,秦国马上就会抓住这个机会。
司马光在《稽古录》里点评历史兴亡,说韩国先天缺陷很大,一来国力不强,二来地理位置太糟糕,首尾腹背处处受敌,但即便如此,还能够享国200年,这主要归功于韩昭侯。这位韩昭侯,就是重用申不害的那位韩国国君。正是因为韩昭侯赏罚有度,所以继承人即便素质低,能力差,政权也能存续相当长的时间。
在韩国亡国的同年,秦国也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变故:华阳太后终于离开了人世。
当年她是安国君最宠爱的女人,因为这份宠爱被立为夫人,又因为既受宠又有地位,在吕不韦的密谋下把公子异人认作了自己的孩子。然后安国君继位,成为秦孝文王,然后秦孝文王驾崩,改名子楚的公子异人继位,成为秦庄襄王,然后秦庄襄王驾崩,嬴政继位,嬴政的母亲,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帝太后的那个风流女人开始呼风唤雨。
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前台风云人物走马灯一般轮转,再没有华阳太后的声音了,直到这一年出现了她的死讯。
东方的卫国似乎也有丧事,《资治通鉴》记载卫元君故去,卫君角继位。这段记载未必准确,但并不重要,我们也就不必深究了。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国趁着赵国先有地震,后有饥荒的虚弱时刻,派大将王翦和杨端和兵分两路,联合出击,遇到了赵国大将李牧和司马尚的抵抗。假如两军正面交锋,赵国毕竟国力大损,即便有李牧这样的良将,胜算也不会太大。但即便如此,秦国还是避免和李牧硬碰硬,而是派遣间谍,以重金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由郭开进逸言,诬告李牧和司马尚筹划谋反。
赵王迁本来就是一个浪荡公子,毫无治国智慧;郭开更是个陷害忠良的高手,曾经成功阻挠廉颇归国。这一对昏君奸臣臭味相投,其利断金,果然积极给秦国打配合,撤换李牧、司马尚,派赵葱和颜聚上阵接替。且不论赵葱、颜聚能不能打,单是临阵换将这种事已经足以动摇军心了。
结果性格决定命运,虽然司马尚交出了指挥权,但李牧拒不受命,落得一个被捕获处死的下场。作为山东六国最后一位名将,李牧就这样迎来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这个时候,赵王迁并不知道,李牧之死正是自己亡国的前兆。
转过年来,始皇帝十九年(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杀赵葱,逐颜聚,攻克邯郸,把赵王迁抓了俘虏,赵国从此灭亡。
司马光在《稽古录》里发表看法,说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三晋当中以赵国为最强,但赵国先是贪图上党的土地,出了昏招,接下来打输了长平之战,国力大受损耗,最后因为郭开的谗言连折廉颇、李牧两员大将,致使亡国灭宗,令人唏嘘感叹。
回顾李牧的一生,我们可以参照司马光的一首五言诗:
椎牛飨壮士,拔距养奇材。
虏帐方惊避,秦金已闇(àn)来。
旌旗移幕府,荆棘蔓丛台。
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五哀诗·李牧》
诗的首联写李牧北御匈奴的战术,颔联写秦军不敢和李牧正面交锋,用重金暗施离间计,颈联写赵王迁临阵换将,致使邯郸沦陷,丛台荒废,尾联写李牧死后,老部下论及往事,对郭开恨意难消。诗的前6句句句用典,在你已经了解了李牧的一生之后,这些典故就会由理解诗义的拦路虎变成帮助记忆的指示牌了。
那么,赵国灭亡之后,赵王迁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