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听过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春风中的一枚风筝)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暖花开,又到了适合放风筝的时节。

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中这样写道: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的上阙描述的就是在农历二月的春季景色;而下阕说的则是儿童早早放学都趁着有风的时候跑去放风筝的活泼景象。

关于风筝听过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春风中的一枚风筝)(1)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从诗里的“纸鸢”一词我们可以看出,“风筝”这个词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的,早期并不叫这个名字,具体它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发展和故事背景?让我们来看一看。

一、风筝的起源——墨子的“木鸢”和鲁班的“木鹊”

相传最早的风筝雏形是墨子发明的“木鸢”和鲁班发明的“木鹊”。

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

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墨子花了三年的时间用木头制作成了可以升空飞翔的木鸢,结果才飞了一天就坏了,这在弟子看来是个了不得的发明,然而墨子自己却不以为然,说道:“我的手艺不如那些做车輗的人,他们做的车輗可以承受三十石的重量,并且长时间不坏,而我花三年做的木鸢才一天就坏了。”

墨子算是个谦虚而且头脑清醒的人,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韩非子说过,只有对大家实际有益处的手艺才是好手艺。

鲁班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墨子·鲁问》记载: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上天。

鲁班用竹子做的木鹊在天上飞了三天没有落下来。从时间长短上看,鲁班赢了,但在墨子看来,技艺的精巧与否完全在于是否对人实际有帮助,很显然,“木鹊”或者“木鸢”这种发明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从今天来看,“木鸢”的出现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对于后世人探索天空或者利用天空传递信息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风筝的军事用途

风筝最初的价值,并非今天的娱乐,而是应用在军事上。古代打仗基本是在地上骑马或者奔跑,利用风筝占领制空权,居高临下,无疑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自然而然会被军事家们追捧。

关于风筝听过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春风中的一枚风筝)(2)

风筝的军事应用

《鸿书》记载:

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鲁班制造了可以载人的木鸢,用来窥探宋城的情报,这大概是古籍上关于风筝最早用于军事的记录了。

也有楚汉相争时利用风筝的说法,应用的战役来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四面楚歌”,项羽军队垓下被围时之所以会听到楚地思乡的民歌,就是因为张良安排士兵坐在大鹞子上飞到楚军的上方唱歌,让楚军误以为四面都已经归为汉军,导致军心涣散。

魏晋南北朝时风筝还被用来通讯求救。

据《南史·侯景传》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也就是公元549年)时,梁朝将领侯景发动了叛变,将梁武帝萧衍围困在梁都建邺(今天的南京),内外已被隔绝,这个时候有人给皇帝献计,制作一只纸鸦,把皇帝的诏令系在里面,乘着西北风施放向当时在太极殿外的太子简文求救,不幸被叛军发觉之后将纸鸦射落,随即台城遭到攻陷,梁朝自此走向灭亡。虽然是一起利用风筝通讯的失败案例,但风筝在军事通讯上的作用,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此后在历朝历代,多多少少风筝都被作为制空偷袭的一种手段,如在明代被用来捆绑炸药,让其飞到地方阵营来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二战时期还被用来作为军事训练的活动靶。当然,风筝的飞行及速度不完全可控,目标较大容易成为目标,并且随着科技进步,风筝在军事上的优点越来越不明显,逐渐被淘汰。

到了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对民间传统节日娱乐活动的推动,使得风筝逐步发展为一门户外娱乐活动,到明清时代则达到巅峰。

三、风筝的文化

关于风筝的文化可以简要从两方面来归纳。

1、工艺文化

中华民族是个心灵手巧的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留存下来许许多多鬼斧神工的手艺。作为手工制作的风筝,自然也被研究出了一套特有的手艺来。

传统风筝的技艺归纳起来就四个字:扎、糊、绘、放,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这四个字的内涵远比表面要丰富得多,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由此看来,风筝的制作工艺还是很考究的。

而随着风筝的盛行,不同阶层的工艺人纷纷加入风筝的设计和制作,从古到今总共形成了三个派系:传统民间派、传统艺匠派、现代创新派。

传统民间派多为农民或手工艺人,一般就地取材、风格粗犷、不过分讲究,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和愿望,结合所处的环境文化或者愿望等来制作、绘制风筝。

传统艺匠派则多为专职风筝的艺匠,或者知名的画家手工艺人,将风筝的设计制作当做一门高雅的艺术来对待,所制作的风筝也属于精品,质量非寻常民间风筝可比,带上了一些高贵、庄重的韵味。

而现代创新派则为现代人,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现代科技充分应用在风筝上,主要的特点是简明、新奇、巧妙。

2、节日寓意文化

如果说风筝的骨架撑起了它形,那么它的魂就完全体现在它的纸的图案上。

传统的风筝上随处可见饱含寓意的图案,比如人物、花鸟走兽、器物以及一些吉祥文字,辅以民间谚语、神话故事,将自己喜庆、幸福长寿、吉祥的愿望寄托在上面。

关于风筝听过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春风中的一枚风筝)(3)

风筝文化

代表祈福

蝙蝠与“遍福”、“遍富”等谐音,虽然蝙蝠本身并不好看,但人们把它经过美化后应用在风筝上作为“福”的象征,有的还在风筝上画满蝙蝠,表达“福中有福”、“五福献寿”、“五福齐天”。

其他的求福的图案还有鱼和如意,表达“连年有余”、“喜庆有余”、“百事如意”、“平安如意”。

代表长寿

表达长寿的图案有不少,如万古长青的松柏、长寿的仙鹤、五彩的绶带鸟,还有“仙草”灵芝和西王母仙桃。

另外还有一种是直接用“寿”字来作风筝图案,由于“寿”本身的写法千变万化,所以“寿”的图案也是多姿多彩。

也有用“卍”字的纹样作风筝图案的,“卍”从来都是佛的代表,而在中国神话和传统文化中,佛也是长久永恒的代言人,用这样图案的风筝也能表达长寿的愿望。

代表喜庆

表达喜庆的图案当然少不了“囍”字,表达双喜登眉;喜鹊图案也是喜事的象征,人们相信看到喜鹊就代表喜事将近;其他还有不少代表类似含义且颇有情趣的图案,如百蝶、百鸟、百花等,比如著名的“百鸟朝凤”。

代表吉祥

龙、凤、麒麟、龟是神话中的四瑞兽,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尤其是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常见的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还有比较有名的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大型龙类风筝因为大气磅礴而更受人喜爱。

关于风筝听过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春风中的一枚风筝)(4)

龙头长串风筝

在这里不得不再夸下牛逼的中华民族,任何手艺都能做到世界一流水平,风筝也不例外。

我国的山东潍坊是著名的“世界风筝之都”,并衍生出“潍坊国际风筝节”,定在每年的4月20号到25号,在这几天,许多风筝都在这里飞上天空翱翔。

关于风筝听过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春风中的一枚风筝)(5)

潍坊风筝节

广东阳江也是“全国风筝之乡”,其最有特色的风筝当属“灵芝”,风筝呈椭圆形,顶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蹦活现的小鹿,口含一灵芝草在不停跑动,迎风飞翔的时候,仿佛都能听见它的叫声,曾在国际风筝会上被评为“世界十绝之一”。

河南开封的风筝也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如蝉、鹰、蝴蝶、巨龙、火箭、八卦等。开封风筝的流行,很大方面来自于清明节,人们习惯把风筝飞上天后剪短绳子,让它随风而去,把自己胸中的闷气郁气带走,让人欢快起来,不容易生病。

当然,风筝也并非只在国内流行,国外不少国家也有,像美国、泰国、韩国、日本、荷兰等,其中都融合着自己特有的民族神话、文化传统。

春光正好,小伙伴们有没有去随风追逐风筝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