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夜祭拜(中元醮事)

□ 范晓莲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七月节,也叫七月半,是纪念祖先、祭奠亡人的节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元夜祭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元夜祭拜(中元醮事)

中元夜祭拜

□ 范晓莲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七月节,也叫七月半,是纪念祖先、祭奠亡人的节日。

长汀人的中元节比其他地方要提早一日,即七月十四日。这是为什么呢?相传,宋末某年的七月十四,汀城百姓正准备过节。突然,官府得报,说鞑子来侵。百姓闻讯,只得匆忙祭祀祖先,提前过节,以避兵祸。第二天,鞑子果然闯入汀州城,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从此,长汀人便将中元节提前一天。

每年中元节,我们家都会做些糍粑、炰糈、灯盏糕等斋果,备好三牲酒礼,供于厅堂神龛上列祖列宗的灵前。接着,由父亲焚香、烧冥纸祷告,口中依次呼唤祖先的名字,迎接太公太婆之灵回家过节。午时,父亲将金银纸等纸制品装入纸箱或纸袋,贴上写有祖宗名讳的封条,放在家门口焚化。纸制品的花样繁多,纸衣、纸鞋、空调、电视、手机等,应有尽有。据说,这些东西焚化后,便能送达已故亲人手中。小时候,我们总是躲在大人身后,战战兢兢地看着他们的举动。透过火焰和漫天飞舞的纸灰,不禁生出丝丝恐惧。

吃晚饭时,要在首席空出个位置,留给祖宗,摆上碗筷、酒杯;大人每次斟酒,都要给这个空位前的酒杯添酒,以示对祖宗的敬重。以前胆子小,总觉得这餐饭是在与鬼同席,因害怕而格外安静,盛饭挟菜时也总会不自禁地左顾右盼。晚饭后,要点燃一大把香火,在家门口的路边一路插过去,在背风处还要点上香纸蜡烛,称为“烧野香”,以祭祀孤魂野鬼。因此,又有人把中元节称为“鬼节”。

听老人们说,1950年代以前,长汀城关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都要打一场“觋公(道士)醮”(又叫“太平醮”),以超度亡魂野鬼,祈保一方平安,费用由汀城各商铺捐款解决。“觋公醮”有两个惊心动魄的节目——“上刀梯、过火坑”,表演时间分别为七月十五和十六两日,地点分别是汀城的“县前坪”和“桷子树坝”。上刀梯的工具由觋公自备,过火坑的木炭则须筹款购买。

“上刀梯”和“过火坑”都在晚间举行。当天下午,就在县前坪中央竖立好刀梯。刀梯是一根长约三丈,直径三十厘米左右的木柱,插上36把磨得锃亮的钢刀,刀刃朝上。

晚七时许,觋公吹起长号,请来四方神仙。然后,虔诚念经。念毕,便开始上刀梯。表演上刀梯的觋公头包红帕,上身着对襟黑衫,手持锡角,腰扎红绸;下身穿黑色长裤,裤脚打着绑腿,光着双脚。上刀梯之前,觋公先绕场一圈,叩拜请神。少顷,觋公往手心吐了口唾沫,用力搓了搓,双手抱柱,双脚轻轻踏上底端的两把刀刃。观众屏住呼吸,瞪大眼珠盯着。随后,觋公脚踩刀刃,灵巧地向上攀登。这时,场上鸦雀无声,观众都替他捏着一把汗。觋公登上柱顶,盘腿而坐。顿时,四周响起一片叫好声。随后,觋公忽而倒立,忽而翻身,忽而金鸡独立,还要吹锡角、舞锡角。围观者高声喝彩,发出阵阵惊叹。觋公表演一番后,又点燃鞭炮垂下刀梯。刀梯四周噼啪作响,烟雾缭绕,表演者如处云端。这时,觋公在柱顶撒下灵符,观众竞相争抢。表演者为传承这项技艺,都带有徒弟。一般也会让徒弟登上刀梯,然后师徒俩同在柱顶表演,这时更添惊险。观众既担心发出一点声响,会把上面的人惊落下来,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动作。之后,表演者才小心翼翼地踩着刀刃下来。到最后一把刀时,觋公纵身跳下地,向四周观众抱拳致意。

过火坑,要先用砖块在空地上围起一个长约二丈,宽约三尺的浅坑。将木炭倾倒于坑内,用火把点燃,待木炭烧红后,用耙子将木炭耙平。这时,觋公手端一碗食盐,赤脚走上前。原本窃窃私语的观众都安静下来。只见觋公抓了把盐撒向火炭,火炭堆立即腾起一股青烟,噼啪作响。他口中念念有词,边撒盐,边赤脚疾速奔过。出了火坑,还故意蹦跳几下,以示脚底毫发无伤。

来源:闽西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