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含义有没有变化(关于天人合一理解的一点解释)

天人合一的含义有没有变化(关于天人合一理解的一点解释)(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如同说与“天”同在,或向“天”看齐,天作为价值层面的终极目标而非客观意味的天体,表达的是一种极致的、范型的境界,从来不会,今后也不会,成为实体现象中的一部分,但确确实实又是因与人的关联而存在着的。如同上帝并不能因为无法在三维世界里在众人面前呈现,我们就否定其终极价值的意涵。这种价值的体味对于宗教信仰者,似乎不必解释,因而为方便计,可以取譬信徒的情形聊做分辩。

天人合一,源自网络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的以为,不信“佛图”“上帝”“真主”或其他神灵者,就是无信仰者。从人觉悟到人的“类”本质的那一刻起,一种基于“类”的标准或样板就在这人的心里形成了。既然是标准或样板,认可的本身便有“信”在其中了。

当然,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对于具体的人来说,这个标准或样板在起始处,并不必然是神圣的,或者必须坚守的教条,恰好可能只是一种亲切和自我认可的体验性基础,并因有了心中这个自我认可的基础,也才有了人之“性”和天之“道”的深入探求。

天人合一的含义有没有变化(关于天人合一理解的一点解释)(2)

天人合易

对于原始儒家来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抑或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感叹中,透出的是孔子对“性”与“天”似乎并无过多关注,但孔子孜孜以求的“仁”,却又始终不离人之终极性的标准,虽然,孔子没有采取类似西方宗教那种基于彼岸世界的观照视野,就其终极意味上讲,并不影响其超越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毋庸讳言,相较于彼岸世界的表诉,儒家的这一超越,本质上就是“天人合一”。在个人修为自勉层面上,因了“诚”或“慎独”的自律,“天人合一”更显内在的圆融自洽性,但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上,却很难做外在的衡量和监督,反而易于陷入“成王败寇”的权力逻辑,而为“在位者”所窃据。或许,这便是董子之后,儒家“天人合一”所以内化为帝王话术之悲剧命运的一个原因。

天人合一的含义有没有变化(关于天人合一理解的一点解释)(3)

董子与天人合一

(以上算是《“天人合一”的三重镜像》中“天人合一”的简单解释,希望能够对大家理解传统思想的内蕴有所助益。下一篇拟谈汉初“天人感应”与董子对“天人合一”的重构,敬请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