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成果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赋能安徽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
安徽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省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由十年前的第15位上升至第8位,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一、科技政策大力扶持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一)财税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415.5亿元,是2012年的4.3倍,年均增长17.7%;财政科技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47%,比2012年高3.05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分别为90.6亿元、91.6亿元,是2012年13.9倍、4.8倍,年均增长34%、19%。
(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着力打造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了从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再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初步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科技融资担保体系。2021年末,全省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6%;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8%,企业获贷率达78.2%。除全力支持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外,安徽还围绕成果转化孵化,成立2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连同2019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区域性“科创版”,安徽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的金融与资本创新体系,科技金融特色业务体系基本形成。
(三)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加
2021年,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006.1亿元,是2012年的3.6倍,年均增长15.2%;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739.1亿元,是2012年的3.5倍,年均增长15.1%。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由2012年的0.27个百分点缩小为0.1个百分点。
二、科研平台稳步建设
人才战略成效显著
(一)研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000多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较2012年增长1.5倍;在皖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12个,省重点实验室171个;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51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个,省级10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5个,省级167个。各类研发平台在孕育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重大紧迫需求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我省相继建设了一批国字号重大战略平台,成为全国唯一实现创新型省份、自创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创改(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覆盖”的省份。目前,全省已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6家、省级高新区14家、各类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5家。同时,全面启动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打造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区域创新合作,组织实施长三角联合攻关专项16项。共同推进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
(三)研发人员规模逐年扩大
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多项人才政策,为扩大科技人才队伍和提升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全省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5万人,比2012年增加19.4万人,年均增长9.4%;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研发人员7.2万人,占20.6%,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三、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一)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
“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和“墨子号”实验卫星、“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国产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海丝一号”SAR载荷系统等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谱仪等量子测控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基于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的量子计算“双创”平台于2020年12月25日成功上线,国内首个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实现产业化落地,呈现出“起步即提速,开局就争先”的蓬勃发展态势。
(二)专利申请授权量质齐升
2021年,全省共授权专利15.3万件,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15.1%;其中发明专利2.4万件,占全部专利申请的15.4%,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25.7%。全省累计有效发明专利12.2万件,是2012年的15.8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9.9件,比2012年增长15.4倍。在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我省荣获2项金奖、2项银奖、26项优秀奖,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显示,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自2015年开始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十强。
(三)科技成果转化日益活跃
通过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成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安徽网上技术市场等,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2021年,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17755项,是2012年的20倍;12582项成果实现转化收益,是2012年的37倍,其中实现产业化应用的有6756项。2021年,全省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3930.15亿元,是2012年的45.6倍,年均增长52.9%;其中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2175.6亿元和1754.6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进”大于“出”的势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跃度日益增强。
四、创业创新活力迸发
企业创新日益踊跃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
近年来,安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网上办”“预约办”,精简审批事项,提升市场准入的便利化水平,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业创新热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市场主体户数年均增长14.7%,截至2021年12月,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60. 87万户,是2012年的3.4倍;其中,企业192. 77万户。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23家,其中国家级 38家,分别是2012年的3.2倍和3.5倍;在孵企业7296家,是2012年的3.4倍;拥有众创空间265家,其中国家级53家,众创空间内常驻创业团队2821个,累计获得投融资的创业团队1580个,累计创业团队人数达17697人;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17家,为中小企业开展各类咨询诊断、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和技术中介服务。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
2021年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参与调查的3.6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创新活跃度达51.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4个百分点;全省有超过50%的规上企业设定了未来发展创新战略目标,比全国高8.3个百分点。全省75%以上的研发人员、80%的研发经费、81.5%的专利申请和87.5%的研发机构均集中在企业。随着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安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截至2021年12月,全省拥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669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7%,比2012年增长1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产学研合作明显加强
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成果由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乃至千家万户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产学研融通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参与创新调查3.6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达5021家,比上年同期增长23.2%。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外部支出逐年保持增长,2021年,全省规上企业研发经费外部支出达到52.4亿元,是2012年的2.7倍,年均增长1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创新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下一步,要大力革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瞄准安徽“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前瞻布局重大创新设施,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创新平台新布局,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供稿:省统计局社科文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