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怎样预防再次骨折(骨质疏松易骨折)
王大爷在一次摔倒后,发生了前臂骨折,在医院诊断出了骨质疏松症,医生叮嘱他要预防跌倒,免得再次发生骨折。王大爷本身是喜欢出门溜达的,但自从诊断骨质疏松症后,老伴盯得就严了,就算是钓个鱼、下个棋、小区里面串个门都得打报告。王大爷很苦恼,但老伴占着理,你都骨质疏松了自己心里没数,动多了骨折了怎么办?
王大爷觉着不对,但又不知道怎么反驳……后来,医生帮王大爷解了围,预防骨折不等于不运动,平常散个步还是比较安全的,要是完全不动,骨质疏松还会加重!和王大爷有一样疑惑的老年人一定不少,骨质疏松了,运动多了怕骨折,运动少了也不健康,究竟该怎么运动呢?这篇文章,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绝经期女性和老年人?骨质疏松是如何发生的呢?
骨骼在我们的一生中都在不断的新陈代谢,即便在成年之后,骨骼的生长和构型已经完成,还是会通过骨重建来改变其内部结构,去除局部老旧的骨代之以新骨,来预防骨骨组织疲劳损伤的积累,让骨骼保持其生物力学功能。
骨重建分为骨吸收(旧骨破坏吸收)和骨形成(新骨生成),正常情况下二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但随着年龄增长,在人体老化和病理性因素影响下,骨吸收逐渐大于骨形成,骨重建的平衡被打破,骨质丢失骨密度下降,骨强度也随之下降,最后就容易发生骨折,这就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状包括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则由某些疾病或药物所致。
常见的骨质疏松症,多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为何绝经期后女性和老年人容易受骨质疏松影响呢?
01 / 绝经期后女性易患骨质疏松,和雌激素水平改变有关
首先,女性本身就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症,和女性先天骨量较男性低、从事户外劳动较男性小、骨骼肌较男性弱等多方面原因有关系。但真正导致女性在绝经期高发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主要还是这个时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改变。
雌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包括两方面:
- 雌激素能刺激成骨细胞合成骨基质;
- 雌激素可拮抗甲状旁腺素(PTH)的骨吸收作用,降低骨组织对PTH骨吸收作用的敏感性。
绝经期女性,因为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产生大幅减少,雌激素缺乏会导致成骨细胞活性减弱、骨形成减少,PTH水平增高、骨吸收增加,引发骨质疏松症。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发年龄为50~70岁。
02 / 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
老年型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症,这个年龄段患上骨质疏松症有多方面原因:
- 增龄——大约在35岁之后,骨吸收就开始大于骨形成,骨量处于缓慢丢失之中,累积到老年阶段,自然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 缺少营养——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食欲相对较差,摄入的食物减少,营养补充自然就减少,再加上老年人肠道的吸收功能也不好,就容易导致钙、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影响骨形成。
- 内分泌改变——老年人性腺功能低下,雌激素、睾酮等与骨重建有关的内分泌因子减少,也会影响骨的生长。
- 缺少运动和日照——老年人运动量下降,骨骼会缺失机械刺激,运动少了也不利于内分泌,都会影响骨的生长。缺乏户外运动,接受日照的时间减少,也不利于维生素D的生成。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或可危及生命!
一旦患上骨质疏松症后,患者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症状或体征:
- 疼痛无力——表现为不同部位骨骼及关节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以腰背痛多见,常伴有腰腿乏力,双下肢抽筋,弯腰、翻身、下蹲、行走等或困难或受限。
- 脊柱变形——骨质疏松症常侵犯脊柱,脊柱因骨量丢失而发生变形,会表现出驼背、身高变矮等体征。
- 脆性骨折——和疼痛、脊柱变形并列为骨质疏松症的三大临床表现,当骨密度下降到0.6g/cm³以下时,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 呼吸功能下降——因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和患者骨质疏松的程度有关,像脆性骨折,就是在骨密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率才显著增高。
骨质疏松症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这是因为早期的骨质疏松症往往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再加上老年患者常合并关节疾病,疼痛无力容易与关节病的症状混淆,更容易被忽视。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在骨折发生后才被确诊,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而且十分常见。
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多常见呢?据统计,我们目前6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者约7000万人,而60岁以上人群,骨折的发病率高达20%,其中很大一部分有骨质疏松的“功劳”。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发生在脊柱、髋部、前臂等部位,一旦发生就会给患者带来重大危害,最严重的要数髋部骨折,其致畸致残致死率都非常高!
髋部骨折之所以危害大,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因为髋部结构特殊,骨折后治疗和康复难度都偏大,二是因为髋部骨折造成患者长时间卧床,尤其是老年患者,容易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感染和压疮等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容易致命。
髋部骨折发生后,短期死亡率非常高,即便逃脱了“死神”的魔爪,也容易遗留畸形、残疾的问题。有调查表示,髋部骨折一年后死亡率高达20%,30%的患者永久残疾,40%的患者不能独立行走,几乎所有患者日常活动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髋部骨折给患者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是巨大的!
骨质疏松症患者要避免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就要在日常活动和运动中格外小心,骨折多是在摔倒或碰撞后发生的,患者要尽力避免!
缺乏运动会加重骨质疏松,运动又有骨折风险,患者该怎么办?
我们已经了解到骨折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所以尤其要注意运动的安全性,可医生又说缺乏运动的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这是怎么回事呢?
合理的运动,有益于骨骼的健康!
- 第一,运动可以给骨骼带来一定的机械刺激,而一定量的骨骼负荷可增加骨转换率,刺激成骨细胞生物活性,增加骨重建和骨量积累,减少骨量丢失。
- 第二,缺乏户外运动的人也可能存在缺乏日照,而一定的日照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而活性维生素D具有促进小肠吸收钙质的作用,缺乏日照可能间接影响钙的吸收。
- 第三,有研究发现,运动的成骨效应不只出现在运动集中区域,对非运动集中部位也有影响,这是因为运动对内分泌系统有促进作用,缺乏运动可导致睾酮和雌激素水平降低,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所以,骨质疏松症患者不运动或较少运动,对病情也是不利的,那该怎么办呢?解决的办法其实很容易,那就是注意运动的合理性,要做到以下两点:
01 / 运动方式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避免从事容易导致骨折发生的运动:
- 剧烈运动——像打篮球、踢足球、打网球等运动,因为动作幅度大,容易导致骨折发生,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宜进行。
- 冲击性强的运动——如跳跃、快跑等运动,冲击性较大,会增加脊柱和下肢末端承受的压力,使脆弱的骨骼容易骨折。
- 前后弯腰的运动——如仰卧起坐、划船等,频繁前后弯腰,脊柱在屈伸过程中受力更大,容易发生骨折。
适合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主要为低冲击性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爬山、跳舞、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不容易造成骨折,又能提高神经、肌肉、内分泌的功能,从整体上改善骨骼的基本功能,维持骨量。
当然,考虑到骨质疏松症多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又是骨关节炎的高发人群,选择运动方式时,我们又要考虑膝关节等关节的感受,像爬山、跳舞、打太极等运动对膝关节就不太友好,综合下来,适合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主要为快走、慢跑、游泳等。
肯定有人会提出异议,认为具有冲击性的运动更有助于增加骨密度,是的,跳跃性的运动更能激发骨质的形成,但并不适合骨质疏松症患者,增加骨密度除了运动我们还有其他方法,而骨折的风险患者不一定能承受。
02 / 运动量的把握
在从事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等比较安全的运动时,还要注意运动量的把握。像散步,运动强度确实很低,但如果溜达个大半天,还是会给肌肉、关节、骨骼造成积累性损伤。
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要记住三个原则: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过犹不及。
怎么判断运动量是否合理?合理的运动,应该是在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精神舒畅,即使有一定的疲劳感,也能在休息后很快恢复。如果运动后精神状态较差,有明显的疲劳感、乏力感,而且休息后并没有缓解,甚至遗留到第二天,那就说明运动过度了。
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等退化性疾病患者,运动可以遵循2小时原则,即在运动后的两个小时内,运动产生的疲劳不适得到缓解,则说明运动量是合适的!
03 / 避免跌倒和撞伤
这个是最为关键的!
要避免跌倒或撞伤,一方面我们要避免容易发生跌倒撞伤的运动,比如说骑车、倒走,容易出现意外摔倒,另一方面要选择安全的运动环境,比如运动的环境有台阶、路面不平、下雨打滑、人群拥挤等,环境会增加摔倒的风险。
骨质疏松症患者还不宜独自运动,最好有家人或朋友作伴,可以相互提醒减少摔倒的风险,一旦发生意外,也能及时获得救助。除了运动之外,在日常行动时也要注意防跌倒,比如老年人使用拐杖,在家里安装扶手、防滑垫等措施。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骨质疏松症患者要合理运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合理运动,因为强度过高、冲击性过大的运动容易导致变脆的骨骼发生骨折,而骨折的危害是巨大的。二是要坚持运动,即便低冲击性的运动不能直接增加骨密度,但运动对肌肉、内分泌、身体协调性的改善是巨大的,可以间接缓解骨质的流失,并提高患者防跌倒的能力,对保护患者健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