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为什么是大明战神(大明战神朱祁镇)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38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这一天驾崩。
不知临终前,朱祁镇对自己的一生有何评价,但回顾整个中国历史,能将帝王生涯过得如此波澜壮阔的,独此一家。
从麓川之役到土木堡之变,再到最后的夺门之变,朱祁镇的形象一变再变,民间更是将他列为昏君的行列。
可在史书上,朱祁镇却并无太多不堪。
《明史》记载:“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当时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评价朱祁镇,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
朱祁镇善良也好,天真也罢,但作为君王,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天下,轻信他人,盲目自信,最后却使得大明一地鸡毛。
而这一切种种,皆因为他不自知的性格而起。
俗话说:“不知人害己,不知己害人。”太多时候,引起灾难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自以为是。若一味沉浸在错误认知的虚幻中,只能在现实世界遭受错误与悔过的折磨。
真正的解脱,从不是逃避,而是自我认知的觉醒。
1
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皇太子朱祁镇登基为皇,改年号为“正统”。
那时的朱祁镇年仅八岁,尚不知如何治理国家,于是家事国事皆由他祖母,太皇太后张氏负责。
张氏虽为后宫女子,可却有着自己独到的政治眼光。她重用仁宣旧臣,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为主组建内阁,史称“三杨”。在此期间,国家安防,吏治清明,经济稳定,大明国力期间鼎盛。
随着太皇太后病逝,朱祁镇开始亲政,尝试掌控整个大明王朝。
起初,朱祁镇有着青年帝王的雄心壮志,在“三杨”的辅佐下,勤于政务,励精图治。然而,随着“三杨”年事已高,逐渐退出内阁,朱祁镇却发现,身边已无人能辅助自己。
这时候,从小陪朱祁镇长大的宦官王振,站了出来。
此时王振已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握了“批红”大权,是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存在。
史书记载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他将朱祁镇的脾气性格摸得一清二楚。之前有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在,他不敢放肆,可随着众人的离去,他的野心也越来越膨胀。
他开始只是为朱祁镇出一些主意,可渐渐地,他左右起朱祁镇的抉择。
朱祁镇沉溺在他的恭维与称赞之中,甚至称呼王振为“先生”。而王振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祖训铁牌摘了下来。
对内,他察言观色,迎合皇帝;对外,他利用皇帝不知外廷的弱点,欺上瞒下。
王振提拔他人,不看其能力,只凭送礼多少,若得他意,便会得到提拔;若不合他心,就会面临贬斥,甚至牢狱之灾。
王振的权利越来越大,甚至连外派官员回京,也要给王振带去礼物。
王振不仅贪百官之财,连国家之钱也贪得无厌。
彼时蒙古分为瓦剌和鞑靼,二者争雄不断。
随着时间流逝,瓦剌逐步强大起来。春夏之际,草原肥沃,瓦剌便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秋冬之时,资源不足,便南下侵扰明朝疆域。
王振不满瓦剌此种行径,便要克扣对其赏赐。瓦剌太师也先以此为由,挥师南下,逼近大同,威胁北京。
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听闻此消息大怒,决定要北伐大漠。
他不止一次对王振说:“太祖驱逐鞑虏,问鼎中原;太祖父迁都北京,镇守国门。我身为朱家子孙,理应身披战甲,横扫漠北。”
王振也借此鼓动皇帝:“皇帝您英明神武,若御驾亲征,瓦剌蛮夷不得望风而逃。”
一番夸奖,使得朱祁镇心花怒放,誓言御驾亲征,封狼居胥。
朝中大臣相继劝阻,言皇上乃千金之躯,怎可以身犯险。
朱祁镇却毫不在意,对满朝文武言道:“父亲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了汉王,我身为朱家子孙,理应效仿,况且我大明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有何可怕?”
当时,朝廷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于是朱祁镇便从京师附近,凑得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亲自率军讨伐瓦剌。
为了说服母亲同意,他不仅把两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更让弟弟朱祁钰监国。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弟弟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余生。
2
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兵征伐这种国家大事,更要三思而后行。上天也看出此事不易,于是连降大雨,阻止朱祁镇出兵。
可朱祁镇一心要与父辈比肩,在王振的蛊惑下,他迫不及待远征大漠。大军行至大同附近,已疲惫不堪,再加上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开始动摇。
朱祁镇眼见军心不稳,便有撤军的打算,可若如此班师回朝,又觉得太过丢脸
王振看出了朱祁镇的顾忌,便建议绕道蔚州回宫。其实,王振并非为了皇帝着想,他让朱祁镇绕道,是因为自己老家就在蔚州,皇帝跟自己回乡,必能彰显自己。
蔚州离大同非常近,如今瓦剌大军逼近大同,随时都可能面临风险。
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意外,可朱祁镇却想给王振这次露脸的机会。
若众人经过蔚州而南下,也能避开瓦剌的侵略,可王振担心大军过境,踩踏坏自己家的庄稼,便建议朱祁镇,原路撤军。
等到大军行至怀柔城边的土木堡时,又发现辎重未到。于是,王振便下令原地等候。这一等侯,便等来了瓦剌军,将众人困在了土木堡。
当瓦剌太师也先掐断大明水源,使得其军心动荡,后假意议和,使朱祁镇心存侥幸。趁着明军不备,瓦剌发动总攻,大举进攻土木堡。
此时,朝臣众人也开始殊死一搏,他们先杀死了王振,后组织兵力,阻击瓦剌。
可彼此差距依旧很大,此战过后,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等大臣战死,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
俘虏了皇帝,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皇帝都抓住了,可谓大胜;忧的是不知该如何处置朱祁镇。倒是也先弟弟觉得朱祁镇奇货可居,打算以此为饵,好向明朝索要财物。
然而,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却不愿想瓦剌低头。
众臣奉朱祁钰登基,同时朝廷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这样一来,朱祁镇的皇帝身份变得毫无意义。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在满朝文武众志成城,北京保卫战,大败瓦剌军,从此瓦剌退走大漠。
之后一年里,瓦剌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
朱祁钰心中不愿,便派杨善等人去查探虚实,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朱祁镇接回,
终于,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北狩”归来。
没有人知道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是怎样的,但实际上,回京的朱祁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七年里,朱祁钰对他严防死守,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就这样,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3
朱祁钰是意外获得这个皇位的,他倍感珍惜。在位期间,不仅重用于谦等人,还多次打败瓦剌,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
然而,谁都有私心,而且权力越重,私心越大。他为了让自己一脉永世为帝,便想废掉了皇太子朱见深,换成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种种作为,颇让众臣不满,让世人诟病。
可没过多久,朱见济却夭折,皇储之位又一次空悬。又不多时,朱祁钰也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大明将何去何从。
而这时,却有一群人密谋复辟。
古之朝堂,升迁最快的有两种方式,一为军功,二为从龙。
所谓从龙之臣,便是辅助登基的那些人。如今朱祁钰病重,这让投机者们看到了希望。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朱祁镇。
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数千,将南宫大门撞开,拥立朱祁镇登基。
朱祁镇被搀扶登舆,赶往奉天殿。
早朝时分,忽然宫门大开,徐有贞等人宣布朱祁镇复辟,百官无从选择,只能拜贺朱祁镇。
八年之后,朱祁镇又一次成为了大明皇帝。复位当日,徐有贞等人便逮捕了于谦、王文,准备以谋逆罪,处死二人。
朱祁镇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功在社稷。可徐有贞却说:“不杀于谦,复位无名。”
朱祁镇最终同意,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二人。
复辟之后,朱祁镇开始重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朝廷权利被重新划分,一时间大明王朝又被搞得乌烟瘴气。
可这一次,朱祁镇并没有让这些人放肆下去。
在失去皇位的这几年时光里,他成长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想要有所成就,想要让天下觉得自己是天授之子,便不能再宠信那这些只懂弄权敛财的小人。
他开始重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并在他们的辅佐下,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并在之后的几年里,拼力赎罪,诚心去做一个好皇帝。
他知道自己已堵不上天下悠悠之口,他只希望,在临死之时,自己的良心可以不再那么痛。
4.
人们常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朱见深,将国家正式交付给他。
朱祁镇对儿子说:“但逢帝崩,后宫多有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重重点头,将父亲最后的遗愿记在了心里。
朱祁镇一生犯过很多大错。因看不清他人,所以在任性中失掉胜利;又因不相信自己,所以枉杀于谦,在悔过怨恨中度过余生。
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最后的权力,救了无数人。
其实,一个人的成就,从不是依靠他人来获得的。所以,为人处事,始终应该保持清醒的认知,别太高估别人,也别太低估自己。
《格言联璧》中说:“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人这一辈子最好的状态,就是认清自己的路、也看清他人的心,胸怀谦卑,三思而定。
只有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在选择上,无畏无惧,如此,才书写出更好的故事。
作者:琳小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