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儿咬文香九龄)
豆汁儿咬文
知识不是逗你玩儿 豆汁儿带你学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悌)于长,宜先知”
这一课讲了两个故事,一个关于孝,一个关于悌。
香九龄的“香”,是东汉时著名的大孝子黄香。他九岁时,母亲病逝。作为一个开蒙未久的孩童,黄香不仅能对母亲葬之以礼,而且能够做到对父亲持孝以恒。黄家住在江夏,就是现在武汉市江夏区,那里地处长江之畔,夏季如火炉般炙烤,冬季又有些阴冷。盛夏时,黄香每晚睡前都要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凉;隆冬时,则在每晚睡前先用自己的小身体把父亲的被窝焐热。这一段事迹,称作“扇枕温衾”。“温席”正是这故事中的一部分。
理解这一句的关键,不是“九龄”,也不是“温席”,而是把二者联系起来的“能”就这一举动本身而言,偶尔为之似乎不难。而要日复一日,认真地去做,就是真正的知而后行了。知的是什么呢?是孝。
在孔子之前,似乎还不曾有人将孝的重要性加以总结升华。孝作为晚辈对长辈一种单向的行为,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孔子则以推而广之的思维方法,把仁、孝、礼、忠联系了起来,使孝不但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性,而且既亲其亲,就可以把这份“仁”施之以师,施之以君,施之以身边的万物。孝发自于“仁”,完全是一种义务,而不必去讲什么权利。因为,不但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且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泽着父母无私的爱。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何尝如“风投”一般期待些许的回报!比之以君(假设这君是好的),国内的臣民能够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亦是在享受着国君的庇佑和恩泽。作为有“仁”之人,对如此的恩情自然当报以无私的忠与孝。
“礼”作为“孝”的外在表现,直接的社会效果就是有序。同样能做到有序的,还有法。二者看起来殊途同归,内里的温度却差着37摄氏度——礼充满着人性的温情,法则是一块冰冷的铁板。二者本质的差别,源于一条鸿沟:教。教育使仁、孝、忠、礼和谐地统一起来,使礼治和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孝于亲是社会稳定的根基,要一代代地教,一代代地承。“执”的繁体左边是一个“幸”,是固定的意思;右边的“丸”,是球的意思。执的字义,是把握、坚持,不能有所松动。孝,就是应当“执”的事。
融四岁的“融”,即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孔融。孔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是这样的。那一年,孔父的门生来访,带了一些当时属于珍稀之物的梨作为礼物(另有一个版本,说是孔融祖父寿诞,有宾客送梨作为贺礼)。孔家六兄弟,孔融是老幺。父母逗他,说,今天放权给你,你来分发梨子,如何?孔融上前,一把抓起最大的梨,满座大笑。不想孔融拿着这大梨送到大哥面前,随后依此分别送给其余四位兄长,自己则剩了一个最小的,满座又大惊。
孔融的这一举动,践行的正是“悌” (弟是悌的通假)。悌的造字法,可以是形声,也可以是会意。作为会意字,弟要有弟心,就是要尊敬顺从自己的兄长;作为形声字,这种尊敬与顺从要发自内心。与孝比起来,悌的道理并不容易被人接受。一般认为,哥哥姐姐作为更懂事的一方,应该让着弟弟妹妹才对。其实,悌所体现的,也是礼,也是一种合理的秩序。
孔融让梨,并不是个智力问题。否则榨一壶果汁,皆大欢喜。之所以称“让”,且让得流芳千古,正因为其中体现了“悌”的精神。分梨的方法,原可以有三种:其一是从大到小;其二是从小到大;其三某位有特殊要求的兄弟优先选择,譬如其中一位恰好患有口疾,只能吃下最小的那颗。如此的分法,出发点都是要以某种共同认可的规则来体现出相对的公平,从而避免纷争与混乱。一定是经过了长期的思考与实践,先哲们认可了“悌”的次序。
其实这道理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我们去购物或是看演出,都习惯于排队,先到者自然享有优先权。一个家庭中的生活资源,也正如我们所购的物,需要一个分配的次序,哥哥姐姐先我们而至,自然应该排在队首。悌中的“弟”,原本也有“次第”的意思。在现实中,也常可以看到哥哥姐姐把“大梨”让给弟弟妹妹的情形,这是“兄”出于对“弟”的爱护,让渡了他的权利,体现的又是“兄友弟恭”的精神了,与“悌”并不相左。
豆汁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