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

人物简介

梁红清,男,1974年9月出生,199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10月至今任天门市拖市镇何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曾获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在他的带领下,何场村走上马铃薯种植的致富之路,通过“党建 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创办的合作社马铃薯种植面积超5000亩,建成全自动化薯片生产线和自有薯片品牌,实现党建和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2021年,何场村(马铃薯)荣获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1)

2022年隆冬时节,走进天门市拖市镇何场村,村民们正对种薯进行切种、脱毒处理,为接下来的播种做准备。大片农田被规划得整整齐齐,工人操作机械设备来回穿梭、翻整田地,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薯片加工车间里也热火朝天,马铃薯经过分拣、切片、油炸,不到10分钟,一个个马铃薯化身薯片、换上新装。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2)

“马铃薯书记”的致富经

1994年,梁红清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何场村,担任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连长。看着资源贫乏、交通不便的家乡和贫穷的村民,他心中五味杂陈,也由此萌生了改变家乡风貌、带动乡亲增收致富的愿望。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3)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何场村种植结构单一,一直是小麦黄豆站“C位”,蔬菜马铃薯当配角,亩产毛利不足千元。一次,有位客商偶然到访,发现这里的气候很适合种植马铃薯。眼见试种的种植户得了实惠,村民们正准备信心满满再大干一场时,2010年春天的一场连阴雨浇灭了希望。

2010年10月,梁红清当选何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场村两三千人、四五千亩地,该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4)

梁红清带着村党支部一班人召开“诸葛亮会”,请来种植大户、老干部、种田能手,对何场村的种植结构、发展规划“把脉定向”:种马铃薯的路子没走错,但怎样才能走稳走好?

不久,梁红清召集10位党员代表和种植大户,自费前往甘肃、内蒙古取经问道。考察归来,他把这趟外出所学总结成“马铃薯致富经”,向村“两委”汇报思路和感想。村“两委”班子一致赞成:不仅要干,还要大干。村民不愿干,流转土地办合作社来干!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5)

“顶层设计”之后,如何“干”又成为了难题。“村基层党组织是引领村级产业发展的坚强堡垒。”梁红清认为,村党支部具有政策、信息、资源等优势,只有党建引领,才能聚集各项优势资源,带领村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2010年,何场村成立天门市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梁红清担任理事长,村“两委”成员在合作社交叉任职。全村47名党员被划分为15个党小组,党员联系596户农户全覆盖,村“两委”和包联党员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向村民介绍规模化种植和订单农业优势。

按照“党支部 农户 马铃薯产业”的模式,何场村党支部出面组织,在扩大种植规模、流转土地上化解矛盾,联合15家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土地,每亩流转费700元,650元归农户,50元计入村集体,村民在合作社务工,年收入有3万元。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6)

有了兜底,农户稳赚不赔!村民们重拾种植热情,种植大户将原来50亩、80亩种植面积增加到500亩、800亩,合作社还带头在周边县市流转土地1万余亩,种植规模超原来7倍,全程机械化种植,生产效率提高20%,平均每亩地增收2500元。

村民越干越有劲,何场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村”,各大知名企业纷纷找上门来,达成常年订单协议。梁红清也成了周边知名的“马铃薯书记”。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7)

“薯”光大道越走越宽

“今年我们的马铃薯大丰收,我们家两个人在合作社务工,一年收入能有10万元!”何场村的脱贫户张木海给自己算了笔账。

年近七十的张木海曾是何场村的极贫户,一家四口,儿子还有残障,村“两委”将他纳入帮扶序列,引导他规划生产,学习生产技术、机械操作等,合作社与其签署订单种植协议,如今年收入突破3万元,还成了村里的机械能手。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8)

十多年来,村“两委”坚持优先吸纳困难对象在合作社务工,组织党员和种植大户对口帮扶困难户,传授种植技术、免费农机服务。农忙时节,合作社临时用工一天达300余人,劳动力遍及周边30余个村。

2019年,何场村村“两委”招商引入薯片、薯条精深加工企业新途食品(天门)有限公司,线下与各大商超达成供货协议,线上在各主流网络销售平台注册店铺。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9)

年底,薯片厂建成投产,3条全自动复合薯片生产线年加工马铃薯3000吨,生产薯片1000吨,每吨多赚1万元,有效提升了马铃薯的附加值,还带动就业200多人。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帮带作用,何场村党支部把党员示范岗、先锋模范岗设到田间地头、设到工厂流水一线。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10)

“把党性觉悟高、办事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培养成科技土专家、农机手、飞防手和科技能手。”梁红清介绍,通过党员聚焦产业链,何场村先后把1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5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1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

如今,从何场村生产加工出的薯片、薯条销往全国各地,马铃薯品牌年订单销售额达105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800余户走上马铃薯产业致富路,社员和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11)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通过打造‘天门马铃薯’产业链,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乡村振兴路!”谈及未来,“马铃薯书记”踌躇满志。

【书记工作心得】

当好带头人,走好致富路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既要当好暖心知心的“家长”,又要当好发展致富的“能人”。

发展红薯种植助推脱贫攻坚(一只薯种出万元田)(12)

当好“家长”,就得知村情、解民困、助业兴。何场村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高朗,土层疏松肥沃,独特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立足村情,我们找准优势、瞄准方向,将马铃薯定为村产业发展“主心骨”,由此,一只薯带领何场村村民唱响产业歌,走上致富路。

当好“能人”,用实干蹚出致富路。何场村的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谋划,通过技术培训,村民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通过全程机械化种植,我们实现了规模发展;运用种植信息化管理和运营思维,我们以市场为导向拓展产业链条,形成产销一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何场村的“薯”光大道才能越走越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