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干旱的影响(论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古人依水而居,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文明起源,依赖于黄河流域的资源丰富,鱼肥水美,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黄帝战蚩尤,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大多来源于黄河流域。
气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学家认为,气候对于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
大量历史文献论证表明,公元前3000前到公元前1000年(商周政权交替时期),中国处于仰韶暖气。当时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C,与现在长江流域气候相当。而当时长江流域气温更高,为热带雨林所覆盖,不太适应人类活动。
诗经里有周朝歌颂黄河流域的水稻和桑田的诗句,稻古代又名稌。
《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小雅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小雅.莆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梁稻。
而《禹贡》说,断发纹身的越人(今扬州人)岛夷卉服。卉服用长满树叶的树枝做成的衣服。当时的长江流域实在太热,越人才光着膀子穿的那么少。
水稻主要是种植在水田里的,现在的黄河流域已不适合种稻子。但在西周时期,就是仰韶暖期,黄河流域气候适宜水稻的大量生长。
气候温暖的时候,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相处,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为了不被饿死,只能南迁与中原政权争夺南方草场,战争随之而来。
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气候变冷,发生在西周。《竹书纪年》中记载。公元前903年,长江流域结冰。长江结冰,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还记得2008年1月南方的雪灾吗?连广州都变成了冰天雪地的世界,但对于公元前903年的气候变冷,却是小巫见大巫。
西周最后一任国王,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便来自于他的手笔。他与褒姒生了一个儿子,立为太子,原太子出逃申国,请求外公庇护。为了巩固新太子的地位,出兵攻打申国,彻底激怒了本就不满的申侯。于是他联络夷狄,戎,羌等北方游牧民族迎战周幽王。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之上,西周灭亡,原太子继承王位后,却不能平复游牧民族的入侵,只能迁都洛邑,东周由此开启。
虽然西周的灭亡与周幽王的咎由自取密不可分,但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气候大规模变冷,决定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次大规模变冷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度。它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晋朝之后元气大伤,北方游牧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西晋灭亡,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时代。从三国至隋朝三百六十余年,大小三十一个王朝交替兴灭。经济没落,政治混乱,气候寒冷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的木兰从军便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花木兰代父从军击败了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木兰辞》中说,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一段描写的便是花木兰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战的情形。
在南北朝之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罕有的太平盛世—唐朝。中国的隋唐晚期正对应于欧洲的中世纪暖期,气候温暖,农业丰收,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万国来朝,唐朝是那个时期的世界中心,经济技术最发达,老百姓丰衣足食,人人安居乐业。外国人往中国派遣了大批的遣唐使来学习中国文化。
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两度左右,导致的自然变化超出了人们通常的认识,冬季温差小,雨水充沛,草木茂盛。
而古希腊的历史学家波希多尼认为,气候对人的性格有着重大的影响,气候适宜,人的心态相对平和,反之则极为暴戾。
历史上第三个大规模变冷是在宋元之间。经历了长时段的气候变冷,草木凋零,粮食减产和连年的瘟疫,中国的政治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在公元1234年,与宋朝征战百年的游牧民族金国全面瓦解,被蒙古政权所消灭,南宋也不过是在覆灭前的苟延残喘。蒙古为后来者居上的牧者王朝建立的元朝,成为历史上中国疆域版图最大的朝代,蒙古的铁骑曾经踏上了欧洲大陆。
这又是一件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活生生的例子。气候对于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气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流西方现代气象学研究者更进一步提出,如果地球年平均气温高6°C可能会使人类灭亡。
中国近3500年的历史上经过了三个气候温暖和三次大规模变冷的时期,每一次气候变冷都是中原与游牧征战时期。
黄河,中国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体地之一。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在现在往往是环境极其恶劣的不毛之地。但在唐代以前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生态的恶化,一大部分原因在于3500多年的三次大规模的变冷,导致的植被消灭,土地荒漠化。
从黄河流域3500年间的三次大规模变冷来看,气候的寒冷,游牧的入侵,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气候变冷,饥馑,战祸与政权倾覆也就接踵而至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