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不能一成不变(你为什么总是一成不变)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后来,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心智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组有关认知、思维、情感、价值观的定势,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你总不能一成不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你总不能一成不变(你为什么总是一成不变)

你总不能一成不变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后来,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心智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组有关认知、思维、情感、价值观的定势,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

我们的心智模式往往根深蒂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常常不易发觉,它是由我们的家庭、教育、人际、过往的经历等等,随着时间逐渐积累形成的固有的模式,实际上它已经成为我们心理底层的结构和框架,它决定了我们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做事情的角度和方式,是我们身体里“看不见的”实际操控者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心智模式的强大作用。

我们都有哪些心智模式

当我真的了解了“心智模式”这一概念之后,发现不管我是上课、做咨询、思考的方式、生气的状态、面对压力时候的状态、和别人聊天时候的样子、遇到突发事件的样子,都会有一种感觉——生活总是惊人的相似,每天所发生的一切都感觉似曾相识。好像人生就是鬼打墙一样,我会发现自己来来回回的,虽然事情在变,时间在变,人在变,但是好像我一直都在重复一个东西,好像我身体里就有一种内在的逻辑,一直决定着我的种种行为。

也想想你们自己。想想自己生气时候的样子,让你们生气的事可能各不相同,但每次让你们生气的点,生气时的状态好像都及其相同;想想你们做任何一件事的过程和结局,做的事可能都各不相同,但做法、事情结局好像也都及其相似。每个阶段因为什么东西而结缘别人,又因为什么东西而获得某种技能,对于各种技能的熟练程度……这些好像也都及其相似。是不是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好像没有多少差别?是不是今年的自己和去年的自己好像也没有什么差别?

再比如我,就有一种“三分钟热度”的模式。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开局的时候,都有一个特别好的想法,幻想实现这个想法后场景、获得的成就感,自己的情绪由此十分高涨,然后会马上投入以十足的精力去做,开局都会做的很好。但当最初的想法淡了下来之后,就开始拖延,时间一久,总有更紧急的事情占据时间,接下来要么停止继续完成,要么就在质量上大打折扣,所以导致这件事或者夭折,亦或最后草草收场,完成质量之低劣,最后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愧疚当中。当下一个想法再次出现的时候,又开始重复上面的过程。就如同《战胜拖延》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到:“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焦虑,来自因最后时刻所完成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因失去人生中的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后悔”

现在各位闭眼回想一下我们的过往,是不是我们好像总是被各种固有的模式所掌控,而且每一次都在重复。我做生涯规划咨询的时候,一直都会去想这个问题:命运到底是被什么掌控,到底是被一些特定的或者是偶然突发的事情所决定,还是被我们的心智模式所掌控。前面我也提到,生涯规划是什么?我认为生涯规划就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方式,虽然未来从长远来说的确存在很多变数不可测,我们的确没法预测他未来具体会做什么,会遇到什么事,但未来从短期来说,却是非常清晰而且是固定的。

所以你让我们去评价一个人30年以后会怎么样不知道,但你说一个人明天会怎么样,那基本上和今天的模式差不多。所以当我们如果知道一个人内在的这种心智模式,我们是可以去预判他未来会什么样子,预判他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自主行动去与那些不可预知的社会环境因素有效对接,有效的迎接运气的青睐,实现自己人生中或大或小的成就。反过来呢,好的消息就是,当我们知道一个人这种内在的心智模式,我们就更容易去改变他的模式,从而让他的未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这也正式我们生涯混沌理论中对于生涯不确定性的确定管理。

所以对于那些没有学习过这样课程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会说这个世界上总会偶尔发生一些事,自己总会遇到很多不可测事件,但当你不断的统计这些偶然事件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事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背后都有某些规律。我们前面在讲生涯混沌理论中所说到的分形理论其实就已经说明,正是因为过去一点点微小的事情,形成了我们固有的规律模式,如果这些规律不被打乱的话,那么这些事就会持续的出现。当这些事情一次一次出现的时候,这些事本身背后就有一种心智模式。所以你慢慢就会发现,这个事情,它并不是偶然,而是“那个人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件事在这种情况下就在他身上发生了,我们一点都不惊奇。

而我们平时看事情,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或者说只能看到现象。我们经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这样的道理。可有几个人能做到?大家都在被现象左右。而真正的高手,他看问题,从来不看现象,他能从现象找到规律,从规律中找到模式,更牛逼的是从模式中找到这个人背后价值观。

就比如说以前我做高考报考、生涯规划的时候,最根本的想法就是选个好专业,好学校,目的为了以后能够让同学们找个适合的好工作。很多高考生的家长找我做报考咨询的时候,基本都会这样问:我家孩子以后到底适合做个什么样的工作呀,什么工作比较好,该选择个什么专业……所以很多人在高考报考的时候最想要的答案就是,我选了这个专业,这个学校,以后具体能干个什么工作,或者说是我以后想干什么什么工作,高考报考时该选个什么专业,上个什么学校。而对于已经步入大学的同学找我做就业咨询的时候,提的要求基本都是:老师,给我做一个详细的职业规划吧……而他们想要的答案就是,我这四年具体该怎么样过,每个时间段都该学习那些技能,考那些证书……似乎真的如他们所想,选了某个专业,上了某个学校,他们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以后有个好发展。似乎如果真的有一份完美详细的职业规划报告,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的一步步的靠近自己的职业目标,不用担心其他。

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世界变化之快,纵使是二零零几年有意识做职业规划的人,他们也基本给自己规划不出当下最热门的职业。想想自己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那个一心想为祖国献石油的我,怎么又能规划出我当下的生涯咨询师。生命给我的规划远远比我想象的要更精彩。所以一个完美的职业匹配规划,除了给自己买个安心,其实并无他用。可能有人就会说了:那所谓的职业规划岂不是骗人?你做职业生涯规划师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脸!我自然是不会自己打自己脸的。我不是让大家放弃职业规划,我只是希望大家放弃这样固有的,机械式的职业匹配的规划,要找到职业规划、能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更深层的本质,抓住那些实质的,不容易改变的东西。

“职业规划,找个好工作”,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那么当我们去观察总结能够找到“好工作”的这些人的规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知名高校、热门专业,的确会有更多的找到好工作的机会,但并不是决定他们最后真正找到好工作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共有的规律可能各自都会有相比于其他人的优势能力,比如与人沟通的能力,拥有创造力,细致又耐心、沉稳有远见,亦或是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等等。所以当我们再进一步深挖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能力特点,拥有怎么样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他们的心智模式,正因为是这样的心智模式,所以他们所找到的这样的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所以这才是我认为“生涯规划”真正需要做的事情。通过我们的平时的做事“现象”,总结我们的行为规律,探索这些规律背后最根本心智模式,进而重塑。所以不管社会怎么变,自己的职业路径如何更替,我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自主行动去与那些不可预知的社会环境因素有效对接,有效的迎接运气的青睐,抓那些本来应该属于我们的机会,实现自己人生中或大或小的成就。正如我开篇所说(本文是截取其中的一小节),我做这次课程,不是为了让我们的大学毕业就能够拥有高薪,进入世界500强,也不是成为大老板,变成有钱人,而是让我们找到我们自己,找到我们自己适合的工作生活方式。将来能够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给你尊严、给你快乐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工作,被迫谋生。

这才是我认为“职业规划”最本质的东西。

扯远了,继续我们的话题,“找好工作”只是一个表象,可能有的人觉得体制内好,有的人觉得民营、外企好……那么,反过来,通过他的“好工作”,我们也能看的出来这个人的价值观,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工作,有的人求稳、有的人求进、有的人求财……那么在他的价值观中,到底是人脉关系最重要、意义价值最重要,还是赚大钱最重要……所以当一个人可以通过现象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模式,通过模式理解对方的心智价值观的时候,那么这个人不管以后进企业,还是去创业,他们都不会差,因为他们都会有一种直达人心的力量。

和大家讲这些,是希望大家进一步明白事件是由一系列的现象背后的规律背后的模式所真正控制着,就如《穷查理宝典》里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重要的事都不在你眼前发生,如果你没有一个穿透现象看到规律,看到模式的能力”。我更想用另一个更适合的词来替代“模式”,就是“局”,我的觉得这个词形象,且所涵盖范围更广。心智模式是我们内在的困局,还会有很多外在环境的困局。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决“困局”。

我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新手识局,高手破局”。

破局

那么说了这么多,我们就先来解决一个“浮躁的局”

我们经常会说,现在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浮躁呢,人为什么这么浮躁呢,一点耐心都没有呢。为什么呢?

其实蛮简单的,浮躁是有“局”的,而且我们人天生就具有浮躁的心智模式,再加上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充满浮躁的事。就比如说,最近有个比较火热的新闻调研,就是超过6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将在毕业十年之内达到年收入百万,听完后,看看自己,我的确立马不淡定了,浮躁了。再然后又听说某某直播博主一天赚几十万,一年几个亿,比一个上市公司的年产值都高,好吧,有一个两个也算能理解。再一看,好像全网都是网红,都是日入过万的人,满眼所见都是漂亮的小姐姐,帅气的小哥哥,开着奔驰宝马小“PO”车,昨天可能还是一个普通的创业者,今天就拿到了几百万的天使轮投资,后天直接出任CEO……

每天拿起手机的开始,就是浮躁的开始。我们都想要快速的成长,我们怕被淘汰。所以在我们的朋友圈、头条广告、电视广告,各种短期训练营,什么“十天小白理财训练营,带你走向财富自由之路”,“21天习惯养成,成就完美人生”,“十分钟……”实在是特别多。所以被这些课程广告所吸引的人,本身是不是就是有一些浮躁,而卖这些课程的商家,是不是也正是利用了人们的浮躁。

再举个例子,相信大家应该都洗过澡,也应该都有过洗澡时调水温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准备洗澡的时候,因为站在卫生间的确有点冷,我想让快速的流出热水来,然后直接把水龙头掰到热水最大处,的确,很快热水流出来了,直接把我烫了一下,我就赶紧直接把水往凉掰,结果直接掰过了,从热水,直接变成了冰凉冰凉的水,本来想快速的洗个热水澡,水温没调好,反而身上淋了一堆水,更冷了。最后反复调整了几次之后,才调到适合的温度。所以,大家有没有品出什么来?

我忽然意识到我是不是有点浮躁了。本身水龙头调整到合适,到水流出来是有几秒钟的延迟的,但是自己刚开始浮躁的心,让自己太过于关注一开始的感觉,所以导致自己快速的去调整水龙头,最终却是导致耗的时间反而更长。忽然想到之前的一个科普知识“狗在接受过训练后,可以做到15分钟内不去吃眼前的食物,他的最长控制时间也就是15分钟”,什么意思呢,就是15分钟内,人和狗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人和狗的区别是,人可以思考15分钟以外的事。但我们多数人都特别关注15分钟以内的感受反馈,我们就是等不到延迟带来的反馈。

我们整天都是说吃亏是福,但当你真的吃亏了,你都会立马感觉不适,立马做出回击反应。所以说浮躁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我们等不到一个动作它在你的身体上也好,还是在你所经历的事情上也好,或者说在你的人生当中也好,要想完成一个回路,它是需要一定反馈的时间周期的。越是庞大复杂的系统,这个反馈的周期越长。这个时间远远比你体验到的时间要长,它是有延迟效应的。如果说这个人看不到这个延迟效应,等不到这个动作的回馈,那么他就会加大这个动作,等他意识到的时候,早已经做过度了。所以这样来回几次,就变成了浮躁。

所以一个没有延迟的人,是不太可能不浮躁的,因为他看不到一个事情背后的一个长远的深远的规律。两个吵架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对方说你一句,你可以忍10秒钟,也许这个吵架就可以避免。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怼我了,所以我们就立马怼回去,对方也是立马再怼回去,双方都等不来延迟,吵架就爆发,竞争就升级。所以当我们用浮躁的本质来看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因为等不到延迟。就像古典老师所说,人,就要做“迟钝而有趣的人”,迟钝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延迟。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其实只有缓一点,才能更快。快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也不是过程。要想自己提升的很快,不是说这个过程要进行的很快,相反,越需要快速提升的能力,越要需要下慢功夫。只有你慢下来,等待动作的延迟,你才能最终更快。就如同我们洗澡,要想快一点调整到合适的水温,我们需要的是,调整到一个感觉适合位置,耐心等待后,再慢慢的微调,才能获得最快的结果。所以当你等延迟的时候,不做动作反而比做动作会更好。这样放慢速度去做事情,似乎很花费时间,但如果你不这么做,为了因此浪费的时间恐怕要数倍于此。所以“快速”背后的本质,其实是“慢”,从这个角度来说,“快”和“慢”其实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

所以我们需要保持一个“迟钝”的习惯,等待延迟,看清楚一个事件背后真实的反馈周期,这就是破除“浮躁” 这个局的根本方法。

我们再来破第二个局,“穷”

这个字大家应该听了都很刺激,我们为什么这么穷,穷鬼的穷。那么人为什么会这穷呢?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贫穷的本质》(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利和埃斯特.迪弗洛,因为《贫穷的本质》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书中讲到慈善机构给非洲捐款捐了70多个亿,发放大量的免费物资,但他们还是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一天只吃1~2顿饭,生活也一点都没有改善,还是那么穷。每当把钱分给他们的时候,我们总希望他们应该去用于教育,用于提升自己,但他们却是用于购买一些他们所认为的奢侈品,很快把这些钱花掉。纵使一天只能吃1~2顿饭,他们还是要把省下来的钱去购买电视机,VCD,手机。

在《白人的负担》一书中,威廉·伊斯特利也提到了这种类似的情况。他举了这样一些例子,人们将补贴的蚊帐当作婚纱,把马桶被用作花盆,把避孕套当作气球。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奢侈品上,而不是基本的温饱、教育上,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再想想我们自己:为了一个包包,为了一个新款的手机,省吃俭用好几个月; 宁愿花钱看病住院,也不愿意运动健身; 说好了今天去体检,结果总是拖到生病直接去检查……我们又和这些“非洲穷人”是不是也挺相似。

所以为什么人会穷呢?

有部纪录片叫《最后的棒棒》,很推荐大家看一下。“棒棒”是山城重庆挑夫的代名词,他们拿着一根竹竿,两根麻绳。在机械无法发挥作用的楼梯和坡地,“棒棒”军团靠他们的体力吃撑起当年的整个城市的人工运输网络。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棒棒的确很赚钱。他们不需要什么技能,也不需要什么资金的投入,只要有把力气,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拿起竹竿就能够一天赚上百块钱,而且工作时间自由,不受约束。但是到了今天,重庆交通已经四通八达,相当完善的今天,“棒棒”们为什么还是拿着棒棒,生活的特别凄凉,连续好几天接不到活、赚不到钱也都是常事,平均30块钱一天的收入,吃饭都顾得了上顿顾不了下顿的。

当年棒棒军们本来都有两次转型的机会,第一次是学一些新受益,如泥瓦工、木工,一旦学成,那肯定都要比现在过得好,最起码每天也有稳定的几百的收入。但是呢,学这些技术需要一些工具,他们既不舍得花钱,又觉得学习新技能浪费自己当棒棒赚钱的时间,所以就错过了。第二次转型的机会呢就是,随着城市的建设,他们本身有很多机会转型当保安,做物业什么类型的工作,他们又觉得都是固定的工资,上班还被约束,而且又得花时间自己去找,太麻烦,不如当棒棒直接有工作找上门来的痛快。所以一份“棒棒”的职业,一做就做了一辈子,现在过着一个月基本只能赚500块钱左右的穷苦日子。看完后,我们的确会为他们的为人老实、神吃俭用、勤劳坚持而感动,但也不得不为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感到“可怜”,正如片中的老黄所说:好人没有好报。

我这么讲,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怎么也比棒棒强吧。

但是呢,其实不是的,每个人多少都会困在和棒棒们一样的局里面。

就比如说我自己。

当我从一个新东方物理老师转型出来做高考报考、生涯规划后,同时我也一直兼职上课。因为感觉上课来钱快,一节课四五百,自己之前又投入了那么多学习,关键是自己教的还可以。所以做一个辅导老师,最难抵御的诱惑是什么呢,就是讲一天课就有几千块钱,而且也不用天天都上班那么累,这种感觉还是很爽的。时间一长,当你不赚这个钱,就会觉得对不起自己似的。所以我也是始终都不能放开赚讲课的钱。所以最后导致的就是,自己一直打算要做的报考以及生涯方面的课程,一直都没有做出来,几年过去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还是和之前一样惊人的相似——主要业务没有什么起色、突破,每个星期带几节课。

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选择?

其实很多人都会像做出像我一样的选择,大家普遍觉得两者又不会冲突影响,少带几节课,也不会影响自己在主业的投入,又不累,还能赚点钱,何乐而不为呢。但事实上是,只要你心存两件事,不管其中一件事有多小,都会对你的另一件事影响很大。

所以当我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我觉得我手里拿的粉笔和重庆棒棒手里的那个棍子,其实都是“棒棒”。因为我之前投入了很多,所以我不能放开,因为可以赚快钱,所以我不能放开,我们要持续的投入。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买衣服,只是因为逛了很久的街,不买就对不起自己的逛街;继续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只是因为自己干了很久;害怕吃亏,为了能够满减,结果又多花好几百块钱,买回来一堆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由于害怕损失所以继续投入,最后造成更大的损失,这其实是我们很多人常有的做事模式,但这种模式却容易让我们满盘皆输。这和“棒棒”的穷困模式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这其实就是贫困的一个心智模式。

一个人越穷,注意力越短视,就如同棒棒们,我就想赚今天的钱。告诉大家一个科学结论,就是人的注意力实际上是有限的。所以当一个人把注意力花在短期的眼前的焦虑的时候,那么他就必然不会放在长期的思考中去,他根本也想不到。而当一个人越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时候,就越缺乏远见,就越焦虑,越焦虑就越短视,越缺乏远见,当一旦遇到机会的时候,就越着急翻盘,因为他平时太惨了。他们就没法接受一个缓慢,稳健的慢慢的财富积累的过程。他们就是希望有一个机会能够彻底逆转,但是这种机会怎么可能就落在你头上。

所以越穷的人越好赌,因为他们没法接受缓慢的财富积累的过程,就想来把大的,一下子翻盘。十赌九输,为什么赌博的人基本都会输,就因为他们的短视,有着着急的心态,不愿意去接受缓慢稳健的财富积累过程,心有贪念,这已经成为他们固有的“穷困”模式,所以纵使偶尔的赢,但只有这个模式在,他最终都会输进去,也会越来越穷。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模式,总希望有个什么东西能够一下改变自己的困境。越着急,越投机,越投机就越失手,就会越穷,越穷就又会越着急……不断的循环往复。所以穷困根本不是一种财务的状况。不是因为你缺钱才穷,而是因为你有一种穷的心智模式。一旦你陷入穷的心智模式,那你注定就是一个穷鬼,偶尔赚钱,也必然会还债。

再比如前几年比较火的ICO(数字货币,首次币发行),你知道最火的ICO是什么呢,是连项目说明都没有的,就一行字,看的懂的都明白,看不懂的自己考虑。就是这样一个特别模糊的项目,真有人借钱几百万投进去,最后血本无归。借几百万投入一个连项目说明都没有的项目,这人得多不理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这人是不是穷疯了。但是你会发现这些投资者也是完全掌握了这些人的贫穷心态。所以我们会说,人被骗不是会因为有骗子,而是心有贪念。你真的是希望这个世界就有一个地方,完全不需要你学习付出,只需要运气机会就能够翻大盘。这样的人赚了钱也会搭进去。

所以同样的道理,来找我做咨询的很多人,就想一下子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在哪里,让我给我一个所谓的详细的职业规划方案。虽然也能理解,但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困局。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特别喜欢被什么“核心竞争力”,“天赋才干”“一剂猛药带你走向巅峰”等等标题党的文章所吸引,而且这样的课程都特别好卖。其实就是因为这些词给了我们无须努力就能快速牛逼的许诺。

真的不是因为这个事有多么离谱,或者是管用,而是因为我们心中有这样的一个穷困的心智模式。有句话这样说:没有钱的贫穷一时,没有见识的贫穷一世。

所以这个“穷局”如何来破呢,首先第一你得识局,你得知道你就在这个坑里,你才能往外爬。相信大家现在已经识局了,部分同学也都会感觉到自己这半天也中了很多枪了。

但当一个人本来就看清楚这个是本身就是一个一年的事、两年的事,他就倾向于慢慢来,不着急,心态越慢,就越能专注,就能够不断的迭代,就越能过稳健的事,所以它的成功是稳健的。从而带来收益,从而越有眼界,做事越从容,越能专注,越稳健,那么他就会越厉害。穷人希望立竿见影,富人希望慢慢潜伏积累。所以穷困和富裕都是一种心理模式。

最后再说一个和很多人更接近的一种心智模式:抱怨,不开心。

当一个人不开心,开始抱怨的时候,就会出现以下的一系列现象背后的规律反应,大家看我说的准不准:

很多抱怨的人第一现象反应就是,唉,长叹一口气,就开始抱怨,老板是傻逼,同事是傻逼,同学是傻逼,老师是傻逼……他们往往使用虚拟语气加过去完成时对自己说一句“他们这样,我能怎么办……这样的事,我怎么能够改变,我真的没办法啊……”然后内心默默觉得,我真的好可伶……

当他们开始抱怨的时候,脑子里其实就有一种模式,我称之为“受害者模式”,受害者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痛苦或者快乐权利放在别人手里,有时候是交给家人、有时候是交给朋友、同学、同事,还有的时候是交给过去的自己。他们总是面带怨气,感觉总有人害他,而自己觉得除了抱怨,一点办法也没有,我是没有能力改变的,因为都是别人的问题。他们不断的通过强调自己有多惨,从而便可以获得发泄后的快感,以及别人对自己的安慰、理解、同情,证明自己真的是对的。在获得同情的同时,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却也因此失去的是长期的自我把控机会,他们是真的会感觉到失落、绝望、无奈、无助、无力、进而觉得自己更惨。

所以当一个人抱怨完后,获得安慰之后,就会觉得自己更惨,更无助。们就等着说是什么时候领导会变,社会会变,团队会变,反正我就是不变。我就是需要被安慰,一旦安慰不能够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去想换一个环境,转向下一个救世主。但请注意,你说你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那么下一个救世主也同样会坑你的。所以如此的重复,那你一直都是如此,时间一久,自己也就倾向于活的更加悲催。所以抱怨,真的是一种特别可怕的模式。

人平时互相吐吐槽没事,但一旦形成一种模式,天哪,赶紧改。

所以可怜之人真的必有可怜的模式,当你真的可怜他的时候,对他施与同情的话,就会更加强化他的模式。

抱怨这种受害者心智模式又该如何破。

首先一定要先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情绪。受害者们往往会伴随着一种凄凉的自怜情绪,就好像喝酒买醉时那种隐隐的快感。所以一旦有这种感觉,你就要有意识的去注意,你的“老朋友”来了。

这个时候,你需要的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先让自己安静,再向内求。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开心?自己选择的东西,最后为什么会让自己不开心?到底是他不行,还是我不行?假如我没有这么做会怎样?我还能有其他的做法吗?当我觉得不公平,那么到底是哪里不公平,我是不是有充分的理由?到底哪儿不对,怎么样才可以对?你要多问问自己,你要去论证,你是可以负全责的,如果你愿意,你会有更好的选择。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你其实就会慢慢的找到新的可能性,觉得自己可以应付这些事,有动力再尝试。

这其实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越反思,就会越提升,当问题都想清楚的时候,你就开始有了新的眼界能力和机会,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你面临一些压力,甚至没有面子,但你却可以开始掌控自己的生活了。

最后呢,给大家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这个小人的“小”,不是大小的小,而是他的系统和格局之小,比如说就是因为他看不到这种长期的反馈,他就进入不了双赢的大局,就是因为他要短期内刷注意力,受不了长期的内在价值的提升,特别关注外在的评价,那么他就进入不了自我提升的大局,就是因为他特别希望马上的立竿见影,马上翻盘改变当下的困局,他就永远进入不了富人持续迭代的大局。所以生活的提升、成长的本质,其实就是一次一次的的识局,一次一次的破局的过程,当你发现自己的问题模式的时候,就不要瞎作了,停下来,这个时候不做事情,比你做事情更好。所以去反思,总结,去搭建或修正自己的模式。

反思,才是我们生活的必备技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