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全部星球(银河帝国基地通过心理史学去解构阿西莫夫创造的史诗文明)
当年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成书以后,被美国官媒誉为“穷尽了人类的想象极限”,雨果奖专门为《银河帝国:基地》设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小说系列”奖,1966年,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和阿西莫夫的《基地》同时获得雨果奖提名,但《基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魔戒》,获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无二奖项。
阿西莫夫被美国政府授予“国家的资源和大自然的奇迹”称号,他的《银河帝国》系列影响了后来卢卡斯《星球大战》的世界构造和海因莱因《星际迷航》的创意,直到如今并没有可以超越《基地》三部曲的科幻小说,就连《三体》在它面前仍略显稚嫩,
阿莫西夫作品经典之处在于创造延伸性概念,《基地》的核心也是“心理史学”的创建,机器人系列他创造了“机器人三定律”的概念。其实阿西莫夫在写《永恒的终结》时,已经构想出了“心理史学”的雏形。接下来笔者将为大家解读《基地》系列首作《银河帝国:基地》。
《基地》的评分
《基地》讲述了,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星球,疆域横跨银河系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纵跨12000年的时间尺度,又在3万年内走向覆灭的宏伟史诗级文明。
HBO请小诺兰操刀改编《基地》美剧计划
长达12000年专制统治的帝国已经慢慢走向衰落,而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通过严密的统计学推演出了帝国覆亡的趋势,可以说心理史学是全书的支撑性理论,也是阿西莫夫独创的一门未来科学。
01
心理史学
心理史学是一门可以通过统计学预测群体未来的科学,属于纯唯物主义的科学,而并非什么玄学,通过对百亿级人口的各方面统计出的数据,代入心理史学特定的函数关系式,可以推算出人类群体未来的历史,其精准度相当于光线通过入射角计算反射轨迹一样客观,所以基地也是为了将帝国3万年覆亡的蛮荒时期,缩短为一千年短才建立的,可以说《基地》是阿西莫夫在讲述未来的历史,他是一个未来史学家。
为何个体的未来不能推演出,而群体的未来可以预测?因为人类的历史走向如一条河流,它的整体趋势走向是固定的,而河流里每个水分子(个体)的运动状态是难以计算的。
尽管谢顿登峰造极的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几万年的历史,但是以人类的力量是无法修改历史的,个体的微变是会很难影响到群体未来的流向,但是当个体的微变累积到一定量是会发生质变,相当于在得知帝国300年后会分崩离析,只要国王操控银河系兆亿子民做出行动,是可以抗争未来历史洪流的走向,但是显然操控所有人是不现实的。
所以谢顿提出10万人的理论,这10万人是无法阻挡未来流向的惯性,但是可以将3万年的战乱过度期缩短为一千年,由于未来的走向是群体行为变量组成的,所以如果群体的意志不变,是无法去修改的,只能通过预测尽可能的将损失最小化。
用《终结者》来举例,未来是不会因为个体的改变而改变,比如人类发展趋势的惯性是必然研发核弹,必然会去研究机器人。假设未来的人类已经知道了机器人会取缔人类的未来史,从未来穿越到现在,去杀死第一个发明机器人的科学家,但是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历史走向是不会变得,杀死科学家产生的微变只能拖延第一个机器人诞生的时间,因为人类整体的意志是要科技进步,但是在推迟的几年内必然会有另一个研发出第一个机器人的科学家。
同理人类研究核弹是一个历史趋势,除了改变全人类的整体意志,杀死再多的核弹发明者,也无法阻挡历史走向的惯性,人类也不会做出科技自残的蠢事,因为当前的人类是不会关心未来几百年后的人,
同样银河帝国的体制决定它走向覆亡的趋势,这一趋势惯性的大小由人类群体的数目决定,谢顿对国王提出用10万个科学家,编写一套银河百科全书,来保留这12000年积累的科学知识,因为帝国全自动化的设备,让人类逐渐遗忘了原始的知识,一旦帝国进入战乱时期,所有的知识必然消亡,人类必须从零开始,花费3万年才能恢复到原位。
而一旦银河百科全书能够保留,会将原始积累的时间缩短到1千年,其实这只是谢顿给国王的幌子,他真正的目的是去银河边缘地区,建立两个基地去完成银河第二帝国的使命,基地是由10万了科学家组成的机构,经过50年的成长,独立成国。谢顿深知未来必然帝国处于战国时代,与其顺其自然的让银河系混乱,何不自己创建第二帝国,以新的秩序取缔旧的混乱,以达到覆亡整个过程损失最小化。
02
政治结构
本书出了科幻之外,其实讲了三种政治结构:专制政治、宗教政治、经济政治。而这三种政治结构全发生在基地三代领导人身上(谢顿时代、哈定时代、马洛时代),在基地纪元200年以前,发生了三次谢顿危机,这三次危机都被谢顿生前通过心理史学推演出了,并且留下解决之道的录像留言。
当基地第一次与帝国切断一切联系时,遇到第一次危机时,那些前帝国科学家长期养尊处优的心态,让他们养成了逃避困难的思维,当面对强邻侵略时,他们只会仰仗皇帝的权威与哈里·谢顿的妙计,其次就是坐以待毙。
当谢顿留言出现在穹顶时,只告诉了他们基地的使命:无论你们未来的路途多么曲折,总要让后代牢记一件事,那就是该走的路早已明确,它的终点将是一个崭新的、而且更伟大的帝国。
简而言之,基地与它的兄弟(第二基地)都是为了建立第二帝国埋下的种子,是谢顿蛰伏50年,而设计的一场帝国革命。
作为独挡一面的基地市长哈定,也是第一个猜透谢顿危机的人,以核能为要挟筹码,去牵制四国王的势力,因为他们都想凯觑基地的核能,都害怕对方得到,所以安纳克里昂人的驻军被其他三国赶走了,此时基地专制的政治结构,也随之瓦解。
此后基地不断想四国输出他们的科技知识,为了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这些科技,他们将核科技包装成宗教的形式去科援,经过三十年的时间,科学宗教根植四国人民的心,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治结构,当安纳克里昂的君主再次想侵略基地时,基地通过宗教的控制体系推翻君主制。
03
谢顿危机
谢顿危机是谢顿生前预测到基地未来1000年所有的重大危机,每一次危机的解决,意味着基地一次政治革新,无论是专制、宗教、经济政治,它们不是永恒的,而是伴随着时代而过期。
而每次的谢顿危机都是内外矛盾一起积攒到临界爆发点,通过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化解危机的,危机的解决之道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当基地第三阶段已经形成规模化的行商经济结构时,基地控制边缘国家的手段是贸易,而宗教的手段已经功成身退。
因为这三十年的社会结构变化,让基地成了邻邦依靠的商品供给国,一旦帝国的边缘国挑起战争,必然会导致贸易终止,而商品援助国的经济会在一年之内崩塌,不战而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济制裁,前苏联就是案例,看来阿西莫夫的小说是对未来有极强的预见性,如果没有这三十年的经济关系积累,再聪明的个体也无法化解战争的危机。
同时反对派的声势也愈发浩荡,每次危机的来临,内部的危机一样伴随而来,我们从谢顿危机事件可以看出,心理史学在一定程度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未来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皆由社会结构而衍生,也由它的历史合理性解决。
笼统地说,基地诞生的事件是由帝国衰亡的历史积累决定,帝国的覆亡将有基地去化解。
04
巨微体系对抗
历史是人类群体在时间上的积分,而它的流动轨迹是有一定的惯性。
心理史学通过群体的数据,用特定的方程可以解算未来的走向,也就是过去的历史形态决定了未来历史的流向,就如帝国专制世袭的整治结构,以及整体性的能源消耗,决定了未来的覆灭,
因为他们为了一个城市的电能问题,去建立6层楼高的核电站,然而庞大的机器属于全自动化,导致世世代代的精英遗忘了原始的维护知识,这就是庞大帝国从内部腐化的开始,已经蔓延了千年了,是无法去改变的。
而基地由于金属矿的稀缺性,导致他们习惯研发微小的机器,而且机器不断的升级换代,培养出了他们不断革新的思维方式,习惯从微小的个体解决问题的本质,这样也是他们将帝国知识保存下来的根本方法,
而不是所谓的编撰银河百科全书,那些只是原始的知识,基地在生存压力下不断的创造新的科技,探索新的科学,这也是基地长期能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原因,谢顿为基地设置那些危机的初衷,是不想第二帝国重复第一帝国的历史。
之所以设置两个基地,笔者猜想很大程度是在帝国覆灭后,两个地基成为竞争对手,这就是所谓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帝国的颓废源于长期的安逸,让他们遗忘了一切。
基地与帝国的战争,也是两种不同体系在对抗,一种是局部自由化治理与一种是整体性治理的博弈,前者生产微型机器,后者生产巨型机器,而导致两种不同社会体系。
总而言之,《基地》是阿西莫夫笔下的未来历史,他将人类文明描绘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并将自己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渗入整个文明的到处,不仅是一本科幻巨著,更多的是经济与社会的逻辑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