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1)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2)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3)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4)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解读(5)

一、选文特点

《梦回繁华》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我国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本文介绍画作内容的重点。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内容丰富、场面恢宏的画作,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说明对象,本文在构思和语言上表现出突出的特点。

1.构思巧妙而严谨。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做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的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含义。

2.语言准确而典雅。本文的说明语言很好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既通俗易懂,又不乏专业色彩,既平实准确,又典雅优美。本文与本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同属于“文明的印记”这一单元主题,在文体上都是说明文,但本文语言更具文学色彩。前面课文的学习中,老师主要就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课内得法。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除了让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阅读策略,自主学习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要点之外,更要品味多样化的说明语言。

二、学习目标

基于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它在本单元作为最后一篇自读课文的位置,本课的学习目标主要围绕着让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方法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自主练习来设定,兼顾这篇课文的独特之处。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无论是阅读中通过关键词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还是通过中心句把握课文内容来理清说明顺序,还是结合具体例句判断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每一步均反复使用浏览与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随时进行勾画、批注,形成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文章每一段都有明显的中心句,学生在浏览中抓住这些关键句,理顺文章层次,说明顺序的判断就顺理成章。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到第四断说明顺序的使用与全文顺序有所不同。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本课应该继续学习说明方法,包括判断方法,体会其作用。通过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独立达到这一学习目标应该不难。重要的是更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句来体会,使用了不同说明方法的句子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貌,这样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4.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本单元主题为“文明的印记”,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发挥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通过本文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有助于加强本民族文化自信。

三、学习方法

本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如下:

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这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自读课文对于注读系统,编者没有设置旁批,仅仅留了阅读提示,这就要求学习本课要更多的借助学生自己的力量。因此,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来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是必要的。这样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就掌握了成熟的说明文阅读策略。

2. 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圈点与批注。针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学习,老师提出自读要求,使用浏览法、细读法,两种读法交错进行。学生通过勾画、批注完成自读任务,层层推进学习环节。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如前所述,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学习应该已经驾轻就熟,但语言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即是重点也是难点。本课在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时,有意将它与说明方法的使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学习语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观又深刻。学生既从表面上看到说明文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也从内在体会到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才导致语言风格呈现出这种多样性。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机械的记忆文章语言特点,不能学以致用。

四、学习过程

1.欣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课的开始,由教师展示这幅画的。图片介绍画的基本情况和曲折经历,将学生引入情境,为了激趣,也为了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做比较,可以让学生选择某一局部,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话作内容,有两三位学生口头作答即可,教师适当评点。

2.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学习说明文的第一步是弄清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教师在此提出自读要求:在文中圈点勾画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这显而易见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筛选出一些关键信息可知。此时教师不必急着进入下面的学习,建议先引导学生勾画阅读提示关键语句,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帮助学生强化说明文阅读策略。

3.浏览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自读要求: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通过这一步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据此判断本文使用的逻辑顺序。此时,或有学生会质疑第四段采用了不同的说明顺序,或由教师点拨,根据第四段的中心句来判断这一个局部采用了空间顺序来介绍画作内容,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由于第四段说明顺序的特殊性,学生对课文重点段也有了关注意识,为下面针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提出细读任务做好铺垫。

4.细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本课关于说明方法的学习不难,实际更是为了下面学习说明语言做铺垫,因为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摹状貌也体现出本文最重要的语言特色,生动而典雅。

为了引起学生对第四段这个重点段的关注和细读,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弄清本文的主题,也就是说明重点。这就需要利用文题这个切入点,教师此时提出自读要求: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根据什么确定说明重点的?读题,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思考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学生继而明确了画面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第四段),教师在此提出自读要求:判断第四段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学生明确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

为了强化学生对摹状貌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这里插入一个复习内容:《中国石拱桥》中摹状貌的使用。教师适当点拨: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无论是《中国石拱桥》造型的优美,还是《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繁华,用摩状貌这个方法才能使说明更形象清楚。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摹状貌给平时的说明语言增添了生动性。

当然,全文并不仅仅使用了摹状貌一种方法,不同的说明方法决定了语言不同的特色。教师此时提出自读要求:浏览全文,结合例句辨析课文中还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这是对前面三课学习说明方法的一个检验。学生很容易列举出其他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引用、打比方,并分别辨析它们的作用,为下面品析不同的语言特色做好铺垫。教师此时提出自读要求:仔细查看在书上关于说明方法的批注,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学生很快能够明白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和打比方、引用、模状貌所呈现的语言风貌是不同的,因此总结出本文语言既平实准确,又生动典雅。

为了使学生具体体会到摹状貌这种方法的生动性,教师此时追加自读要求:重点品读第四段,勾画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内容的繁华和语言的典雅,可以对照本课开始时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的语言来体会。如此,学生结合具体例句品析之后,就会发现第四段大量运用了四字词语和四字句,使得文章富有古典文学气息,增强了文章的生动典雅。而我们自己说明画作内容的语言,一是缺乏条理,二是缺乏文气。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得出结论。一是本文语言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及准确平实,例如用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具体;二是本文语言也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如生动典雅,这主要体现在模状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使用上。打比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引用古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第四段,为了说明画作主题繁华,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描摹画面具体内容,再现北宋时代的繁荣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典雅。此时,教师还要适时点拨,对于一幅中外文明的古名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语言来说明,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更是与说明对象的特点相契合。

五、总结评价

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习惯进行课堂小结,同时进行阅读推荐,实现1 X阅读拓展。

1.本文扣住繁华,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重点使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语言,为我们再现这幅画所表现的北宋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生活。

2.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内容,通过抓关键句来理清文章内容和思路,弄清说明顺序,结合具体例句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同时注意到不同的说明方法带来语言的不同风格。3.随时勾画批注,养成习惯,特别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批注在书上相应位置,以供日后检索,常读常新。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学生学习究竟领悟了多少,不必强求。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其他作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