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禅诗境界分析(苏轼写给佛印的一首开悟诗)

苏轼曾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的直率洒脱,让他结交到了许多好友,有王公贵族,有平民百姓,也有和尚道士。

他的好友中,有个叫“佛印”的和尚,两人一个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高僧,一个是精通佛理,疏狂豪放的大文豪,常常于幽默诙谐的交谈中悟出人生大道理,留下了不少佳话。

苏东坡禅诗境界分析(苏轼写给佛印的一首开悟诗)(1)

有一次,两人一起打坐论佛。

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答道:“你就像一尊佛”。

苏轼没想到自己在佛印眼中竟是如此高大,心中得意,又想捉弄对方,便道:“你在我眼中就像一坨牛粪”。

佛印听后笑而不答。

苏轼自以为终于胜过佛印,回到家后,向苏小妹夸耀此事。

苏小妹听后道“佛家参禅讲究见心见性,心中想什么,眼中便看到什么,佛印心中有佛,自然视你为佛,而你眼中的佛印是牛粪,那么你心里有什么呢?”

苏轼这才知原来又被佛印摆了一道。

苏东坡禅诗境界分析(苏轼写给佛印的一首开悟诗)(2)

南宋词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曾记载了一个关于两人“食烧猪”的小故事。

东坡喜食烧猪,佛印住金山时,每烧猪以待其来。一日为人窃食,东坡戏作小诗云:“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个美食家,他初到黄州,没多久便写了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表面看来是写“东坡肉”的烹饪过程,实际却是借此揭示了人生道理。

而这首写给佛印的戏作也是如此,看似上不了台面,实际大有深意。

苏东坡禅诗境界分析(苏轼写给佛印的一首开悟诗)(3)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这里引用了东晋时期慧远法师和陶渊明的典故。

陶渊明,我们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后世无数文人的精神领袖。

而“远公”就是东晋时期的名僧慧远,他在庐山和诸贤结社,写信邀请陶渊明入社。

陶渊明性嗜酒,又不耐寺庙的规矩,所以再三拒绝。

慧远也深知陶渊明的爱好,便破例允许他可以饮酒。

虽然最后陶渊明没有答应入社,但两人的来往依然传为佳话。

远公沽酒和佛印烧猪,在佛门都是“破戒”之举,然而在世俗看来,这正体现了陶渊明和慧远,佛印和苏轼的意气相投。

苏东坡禅诗境界分析(苏轼写给佛印的一首开悟诗)(4)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这两句表面上是调侃佛印辛苦一场,却便宜了偷食之人,实际却道出了自己的心酸苦楚。

这两句并不是苏轼自创的,源自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是晚唐诗人,“十上不第”,常写诗讽喻时事,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权贵的不满。

《蜂》便是一首典型的讽喻诗,借蜜蜂的遭遇为那些广大劳动人民鸣不平。

而苏轼当时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纵然他心胸宽广,到底意难平。

这世间有多少人,多少事,正如蜜蜂酿蜜,佛印烧猪,最后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呢?

苏轼有此感叹也是人之常情。

苏东坡禅诗境界分析(苏轼写给佛印的一首开悟诗)(5)

整首诗来看,前两句平白如话,后两句化用前人的诗句,看似水平不高,却于幽默诙谐中,突出了他和佛印的深情厚谊,也揭示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人生常态,虽暗含心酸,但更多的是看透世事的通达。

让人忍不住发笑,却又有所感悟,这便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看似上不了台面,实际大有深意。

不知你们认为苏轼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一起来讨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