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
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具有现代性的经济系统,具体体现在经济体系的增长动力、要素结构、运行机制、系统环境、发展目标五个方面。它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它具有高端要素集聚和现代产业主导的特征,它具有高效配置资源的成熟的市场化体制机制,它必须具有动态开放特征,它追求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目标,保证国家经济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包容性的发展。
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经济体系支撑。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需要改造现有的经济体系,使之尽快发育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
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具有现代性的经济系统,具体体现在经济体系的增长动力、要素结构、运行机制、系统环境、发展目标五个方面。从经济的增长动力看,它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经济体系要素结构看,它具有高端要素集聚和现代产业主导的特征,而且其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各个生产要素以及各个产业、区域、城乡子系统呈现结构协调性;从体系的运行机制看,它具有高效配置资源的成熟的市场化体制机制,体系内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具有活力,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科学有度;从系统环境看,它面临的是全方位开放的、高度不确定性的国际化环境,这要求经济系统必须具有动态开放特征,从而对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从发展目标看,它追求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目标,保证国家经济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包容性的发展。
充分认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在看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一些区域发展不充分。由于经济梯度发展战略,以及各个区域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差异等原因,中国经济在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出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例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出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到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已经步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其他大部分东部省份处于工业化后期,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还处于工业化中期。
二是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由于长期的低成本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主导,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这造成我国产业结构高端化水平不够。一方面,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存在大量的“僵尸企业”;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发展不够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有不足,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
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不充分。这主要体现在近年来经济出现“脱实向虚”趋势,制造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不足,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四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绿色经济发展不充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客观上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约束日趋紧张。虽然我国一直倡导实施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客观上资源环境还是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经济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约束日趋紧张。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必然选择。绿色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强调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种环境可承受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五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民生领域发展不充分。这表现在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贯彻这一新的发展理念。
第一,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是一个具有创新力的体系,通过创新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确保现代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强国、智慧社会,无疑是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相一致的。
第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一定是一个协调平衡的经济体系,这既包括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也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各区域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有效流动,化解资源配置在地区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区域布局的基本内容。十九大报告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分中,首先强调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另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效推进,资源要素在各区域配置更为合理,区域要素供给质量不断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区域布局将加速形成。
第三,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建设的主体是人民,也就是建设依靠人民。另一方面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的是增加人民福祉,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产权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表现在有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还没有形成。因此,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一是完善产权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此制度基础上,完善产权制度就是要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其产权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并接受监督管理的基本产权管理格局。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产权制度更加完善,就要保护社会组织、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侵害,保证各类性质的不同产权在市场交易中的平等权利。这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权契约关系和信用关系要更加完善,确保社会正常的信用秩序。具体而言,在国有经济内部,拥有开放的产权结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非国有资本能够参与国有资本置换。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素质,国有资本和各类非国有资本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产权的经济格局。规范的产权市场是实现企业存量资产流动的必要条件。它对淘汰落后企业和产业,即时实现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企业兼并、破产的制度,包括资产的清算与评估、资产的转让、人员的安排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不仅需要拥有发达的商品市场,还需要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拥有完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商品市场已逐步完善,相对于一般商品市场,我国要素市场改革还相对比较滞后,甚至有人认为是严重滞后。事实上,中国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均是要素市场化滞后的外在表现,如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差距大、中小企业融资难、教育公平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等现象。目前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不仅是外在的市场交易形式的壁垒,更主要的是市场主体的权属的多元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城乡二元要素结构,还表现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的二元要素结构。
以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为着力点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但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大而不强”问题突出,虽然具有庞大的实体经济供给数量,但供给质量不高,无法满足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存在实体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这包括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的供需结构失衡,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结构失衡,以及整体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房地产业发展的结构失衡。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当务之急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形成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一,从产品、企业和产业三方面入手,围绕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制造业供需结构失衡。在产品层面,以提高制造产品附加值和提升制造产品质量为基本目标,以激发企业家精神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为着力点,全面加强技术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制造产品的供给质量。在企业层面,以提高企业素质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积极有效处置“僵尸企业”、降低制造企业成本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政府要积极建立有利于各类企业创新发展、公平竞争的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各类所有制的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在产业层面,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目标,提高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水平,建设现代制造业体系。
第二,形成工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融合共生的关系,化解产业结构失衡,构建创新驱动、效率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首先,应更加重视产业的运行效率、运营质量和经济效益,更加重视培育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互相促进的公平竞争环境,不应该只是追求统计意义上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是形成符合融合化、信息化、国际化大趋势的新的现代产业体系,而这种产业新体系的构建无疑是要依赖创新驱动战略的。最后,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改革开放,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中国实体经济质量、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在“虚实分离”的常态中坚持“实体经济决定论”,从体制机制上化解“虚实结构失衡”,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从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彻底打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巨大收益反差的“脱实向虚”的自增强机制,破除金融业高收益对实体经济高端要素的“虹吸效应”与房地产价格泡沫对实体经济创新的“破坏效应”,着手建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李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