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的时候也陪陪孩子(也要多陪会儿孩子)

在忙的时候也陪陪孩子(也要多陪会儿孩子)(1)

心理咨询师通过沙盘游戏来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 杜泽彦 摄

说起留守儿童,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农村的孩子”,其实城市里有不少孩子正在遭遇“隐形留守”,他们从小在老人身边长大,或因父母工作繁忙,即使同住一个屋檐下也鲜有机会见面;或因父母去外地工作,一周甚至一月才能见上一面。同时,随着进城打工者的生活好转,有些留守家乡的孩子也相继来到父母身边读书生活,但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却惶惶不知所措快乐不起来。

记者走访发现,亲子关系的疏远,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孩子容易出现抑郁倾向精神障碍。

父母不在身边 女孩无精打采

在学校近日开展的家访活动中,二年级代理班主任杨老师第一个直奔女生小桐的家。原来,由于原班主任歇产假,杨老师自新学期接手班级教语文以来发现,小桐不愿开口说话,不仅上课回答问题时不说话,下课和同学们也几乎一句话不说。

新学期开学半个月,杨老师上课先后两次叫小桐回答问题,第一次小桐低头不语,杨老师以为她不会,没太在意;第二次小桐依然低头不语,被再三追问竟然哭起来,杨老师开始意识到孩子有问题了。课后一打听,数学、英语老师都反馈小桐有这种问题,说“可能抑郁了”,因此课堂上不叫她回答问题。老师们还知道,小桐父母在北京工作,一直是姥爷姥姥在家照顾她的学习和生活,而春节前姥爷不幸因病去世。

杨老师观察到,课间休息时,小桐总是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无精打采、闷闷不乐的样子,不愿和同学们说话和玩耍,在操场上活动时也喜欢“独来独往”。杨老师问小桐,为什么不愿跟同学一起玩?小桐语音低微地回答:“我不舒服。”若是再问,她就抹眼泪。

父母陪伴成为一件奢侈的事

杨老师告诉记者,家访中她发现,父母的陪伴对于小桐而言,仿佛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小桐最近一次见到父母,是春节前姥爷去世,他们匆匆从北京赶回来。再往前追溯,与父母的见面是今年元旦假期。

“爸爸妈妈,姥爷没了,你们还走吗?”小桐姥姥向杨老师透露,那几天,小桐寸步不离地跟在父母身边,这个问题被她反复问了好几遍。可能不忍让女儿难过,妈妈坚定地说:“不走了!”看到爸爸沉默不语,不放心的小桐等转天再问妈妈时,这次妈妈也沉默了。那天,放学回家的小桐看到爸妈又走了,开始眼眶泛红轻声地抽泣,姥姥把她搂在怀里安慰说:“他们要去工作挣钱啊,你妈说过年回来看你,叫你好好学习……”小桐抱住姥姥大哭起来:“妈妈说话不算数……也不教我写作业……”今年春节,小桐爸妈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没有如约回来。

家访之后,杨老师针对小桐在学校的表现,一边上网查询一边咨询学校心理老师,确定小桐已经有了抑郁倾向,她于上周与小桐妈妈取得了联系。电话中,小桐妈说,之前的班主任已经向她反映过小桐的问题,但没想到问题会如此严重,她决定辞职回津,全心全意地照顾小桐。

杨老师说,这次家访她还发现,班里一位男生的父母离异了,男生跟随爸爸生活,而爸爸每天工作早出晚归,只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父子俩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很少有机会见面,连原本属于亲子的双休日时间,爸爸也是经常加班。”杨老师认为,这会让孩子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孤独,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心理问题。

“不合群”女孩吵着要回老家

去年秋季开学,心理咨询师王杰在一所小学进行心理讲座时,二年级女生小艳被班主任推荐过来,原因是她“不合群”。王杰让班主任邀请家长带着孩子来心理辅导室谈谈,先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以及在家庭的表现。

小艳妈带着女儿很快来到心理辅导室,见到王杰便告知,她曾经带小艳看过医生,因为焦虑、孤僻、自卑,孩子被确诊为轻度抑郁症。小艳妈说,刚升入二年级,小艳突然说不想上学了,问她也不说是什么原因,吵着要回老家找爷爷奶奶。

王杰详细了解后得知,由于小艳爸妈常年在津打拼做生意,小艳上学以前是在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一年难得与父母见面几次。每次见到爸爸妈妈,小艳都是很依恋,每次分别,也都是哭天抢地,很是不舍。爸爸妈妈也因此非常内疚,为了一家早日团聚努力打拼,生活条件刚一好转便把小艳接来上学。

可让小艳妈没想到的是,把小艳接到身边后,她却很怕去上学,脾气越来越倔,老师也反映她非常孤僻不合群。小艳妈起初觉得是爷爷奶奶比较宠孙女,把她惯坏了,后来得知女儿患有抑郁症,为此很着急,也不知道孩子究竟是什么心理问题,要怎样教育?

心理减压让孩子敞开心扉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抑郁倾向,这是一种精神障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做事情没有安全感。”王杰说,他发现小艳是一个对环境安全感要求很高的女孩,她进屋后有些抵触情绪,而且不敢像别的孩子那样大大方方地观察环境,于是他带小艳参观心理辅导室,好让她心情放松。

在情绪宣泄区,有宣泄物可以击打,王杰给小艳做了示范,请她试一试。小艳先是轻轻地碰了碰一个橡胶人,然后挥拳打了几下,王杰注意到她的眼神已经不太躲闪。室内墙上有心理学挂图,王杰给小艳讲每一张图是什么意思,她听得很认真,眼神中有光在流动,王杰感到她不像刚才那样抵触了。

随后,王杰带小艳来到沙盘区,让她把沙具摆到沙盘里,自由地编故事、摆景布图,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小艳站在沙具架前观察了一会儿,开始小心翼翼地拿了一个沙具,拿到后看了王杰一眼,王杰笑着对她说:“没问题,架子上的所有沙具你都可以拿。”小艳把沙具摆放到沙盘里,看着沙盘中彩色石子、小兵人、动物、植物,一会儿挪挪这个,一会儿挪挪那个,紧张感一点点消除,眼神中小小的戒备已经消散。

“当孩子觉得环境安全时,也就有了表达意愿。沙盘不仅仅有游戏或放松的功能,哪怕一句话不说,有时也会起到心理疗愈的作用。”王杰提醒小艳妈,在家里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或氛围,能使孩子安心地自由表达。他告诉记者,小艳第三次来心理辅导室,不仅沙盘摆得越来越好,也愿意向他敞开心扉,慢慢吐露了自己抑郁的心事。原来,一年多了小艳依然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最大的问题就是说话有家乡口音,听到老师和同学们讲的都是普通话,感到非常郁闷,上课既不敢回答问题也不爱和同学交往,每天在课堂上都感到非常焦虑。

“我给她讲我第一次到外地上学,我讲普通话,别人都讲方言,我不太听得懂,一星期都没开口说话,站在楼道里哭的糗事。”王杰说,小艳听后扑哧笑出了声,从这一次起,两人开始了正常聊天。

父母学会做个耐心的陪伴者

王杰注意到,小艳妈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口音,便叮嘱她,生意再忙每天也要陪孩子写作业,和孩子一起大声朗读课文或图书,在朗读中,帮助孩子纠正发音,同时在家里交流时,大人和孩子尽量说普通话,给孩子提供一个练习语言的环境,当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小艳妈把王杰的嘱咐记了下来,信心满满地说:“我每天都会陪她,还要对她说,爸爸妈妈愿意陪你面对任何困难。”

一个周末,小艳和妈妈第四次来到心理辅导室。一进门,小艳笑着给王杰递上一盒巧克力,只是不说话,王杰问是不是怕说不好普通话才不开口,她点点头。王杰拍着小艳的肩膀鼓励说:“说不好没关系,因为我喜欢和你聊天。”这次,小艳尽量用普通话聊天,而且是说话最多的一次,王杰祝贺她有了很大的进步。等小艳走后,王杰告诉班主任小艳的变化,并请她在班级里对小艳多加鼓励。

第一次和同学聊天,第一次上课回答问题,第一次当小组长……三个月来,王杰便笺上记录下小艳的进步。他说,小艳妈的“爸爸妈妈陪你面对任何困难”这句话看似平常,但在孩子看来是世上最美好的语言,因为父母的爱,是孩子坚实的后盾,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王杰提醒家长们,面对孩子种种的心理问题,父母耐心地倾听,悉心地陪伴,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来源: 今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