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经典歌曲(将白字戏曲录成光碟)
整个汕尾市戏曲推进KTV的首个艺术专辑,旨在戏曲的传承发展传播,让更多人在KTV里面就能唱,逐渐形成了爱唱家乡戏的氛围,让年轻人听到她,爱上她。” ——白字戏传承人、汕尾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吴佩锦
●白字戏原有生、旦、净、丑、末、外、贴七个行当,后来“末”同“外”合并为“公”,加“婆”,又凑成了七个行当。
●乐队阵容不小,伴奏乐器包括扬琴、二弦、头弦、二胡、高胡、椰胡、唢呐等,以及后来为了融入低音效果而加入的大提琴。
●一位老鼓师保留了一份1962年由老艺人手写的曲牌,相当珍贵。
●光绪三十四年(1908),海陆丰白字戏也拥有近20个班社,其中老荣顺班时间较长。这是吴佩锦收藏的老荣顺印章。
“一阵啼声动地天,三婴同时降人间。从来父母惜亲子,怎堪今生断血缘。可怜幼儿受颠沛,是非恩怨紧相连。情海恩仇说不尽,神龙彩凤衍新篇。”采访当天,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正在排演《神龙彩凤》这部剧,团长余锦程正在和一名年轻女演员对戏,两旁有十几个年轻的白字戏学员聆听学习,乐队阵容不小,伴奏乐器包括扬琴、二弦、头弦、二胡、高胡、椰胡、唢呐等,以及后来为了融入低音效果而加入的大提琴。
位于广东省汕尾市的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成立于1952年,1956年正式列入国家编制,是全国唯一国办的白字戏演出团体,文化部称其为“天下第一团”。
演活徐九经,一句台词创造高潮
2008年,白字戏传承人、汕尾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吴佩锦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时,宋光祖先生对他说戏剧要多宣传正能量,于是促成了白字戏《徐九经升官记》的排演:“这个人物不容易演,他本身相貌丑陋,四肢不健全,有的演员为了突出这一点在舞台上跛脚走路,但是我认为舞台上跛得太厉害了,就不美了,舞台表演不能完全用纪实手法演绎。徐九经是个地方官,耿直、敢担当,不惧强权,不违背良心,这个官袍丑的角色一定要稳重。”
为了塑造徐九经这个人物形象,吴佩锦精心钻研,其中一个细节:徐九经上堂审案,左是并肩王、右是安国侯,一会儿并肩王把徐九经叫过去,要他按自己的主意判;一会儿安国侯把徐九经叫过去,要他按自己的主意判。在左右夹逼中,徐九经如热锅上的蚂蚁,痛苦不堪。此时有一名台词:“这哪里是我审案,分明是案审我。”《徐九经升官记》是个大剧目,可以说是各个剧种都必备。吴佩锦说观看过多个剧种、多个版本的这出剧,这句唱词无一例外都轻轻带过,没有配以相应的动作。吴佩锦经过精研剧本后,是这样处理的:左右为难之际,徐九经猛然抬头看到“明镜高悬”的匾额,恍然大悟,这是我的公堂,我在审案啊!于是,作出大声喘气,吹胡子瞪眼的造型来;接着,徐九经双手一抖袖子,快步回到座位,大声唱道:“这哪里是我审案,分明是案审我。”在这里,吴佩锦传达的是徐九经意识到自己是主审法官以后那种自豪感中夹杂着无奈感,以及对刚才自己失态的自嘲等多种情感。刚才这一定格的静场表演为后面的高潮作了铺垫。“这种处理事先并未彩排,只是在心里掌握好了节奏,演出时自然就推出来了,受到了观众的认可,表演当天喝彩声四起。”
不但如此,剧中徐九经有一段6分多钟的唱段:《当官难》,每一句都有一个“官”字,该剧获得2015年广东省第八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金奖。
搜集白字戏曲牌,录制戏曲专辑
据介绍,有一段时间白字戏停演,一度萎落,上世纪末剧团曾一度出现演职员青黄不接的状况,甚至面临濒危,艺人们纷纷下海经商。之前,吴佩锦因化妆品感染面部几遭毁容,从而离开了剧团做起了生意,但是他心里一直割舍不下白字戏,当此危难之际,他投身到拯救白字戏的行动中。他说:“为拯救剧团,我愿意付出应有力量与代价。”
2002年吴佩锦回到剧团担任副团长,他提出剧团发展的前景:排新戏、换新貌,让观众有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时任团长唐大聪说“资金何来”?吴佩锦说:“戏,尽管排;钱,我来找,服装、道具该顾置的顾置”。吴佩锦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寻求热心人士、朋友的支持。接下来排演喜剧《无意神医》,这个剧目阵容庞大,行当齐全,尤其是能够充分展示白字戏丑行的表演技艺,能吸引观众眼球。吴佩锦自掏腰包5万元先借给剧团到潮州订制戏服、道具。吴佩锦在戏中扮演神医张无意,他的出彩表演得到同行与戏剧爱好者的赞赏,该剧上演后引起轰动。从此,该剧成为吴佩锦的成名戏,有戏迷至今见到他还称“张先生”。
吴佩锦一直致力于白字戏的活态传承,2011年至2014年,他筹备了15首具有代表性的白字戏传统曲牌及优秀选段,录制成光碟《吴佩锦艺术专辑》:“是整个汕尾市戏曲推进KTV的首个艺术专辑,旨在戏曲的传承发展传播,让更多人在KTV里面就能唱,后来就推出了两张戏曲专辑,逐渐形成了爱唱家乡戏的氛围,让年轻人听到她,爱上她,并愿意为她的传承接力。”2012年开始,吴佩锦开始搜集整理白字戏传统曲牌,“这个工作很难做,因为以前都没有形成文字,但是这个工作必须做,因为一个剧种最重要的就是音乐,没有音乐就失去了灵魂,没有意义。”吴佩锦说,幸运的是,有一个80多岁的老鼓师手里保留了一份1962年由老艺人手写的曲牌,这是一个泛黄的笔记本,里面用水笔工工整整地抄录着“下山虎”“四朝元”“锁楠枝”“活五”“重六”“轻六”等曲牌,“目前一共搜集了100多个,正在加以注释,预期明年能成书面世。”
谈资
白字戏小史
早期的白字戏与疍、畲土著文化融合,接受方言渔歌、民歌小调等民间艺术和福建道、佛曲的熏陶,逐步形成地方色彩浓烈的民间小戏。宋元南戏传入闽南粤东,与地方小戏融合而成泉腔潮调,产生了《荔镜记》等传奇剧本。明代中叶以后,属于高腔系统的官腔戏剧(正音戏)流行闽南粤东,白字戏接受正音戏的影响,以“土语唱南北曲”,移植了一批以长连本戏为主的传奇剧目,主要有“八大连戏”,按唱腔音乐特点称为大锣鼓戏,以区别于原来的小锣鼓戏。
及至清代,又出现了上半夜演正字戏,下半夜唱白字戏的“半夜反”演出形式。明清时期,白字戏在海陆丰地区已十分活跃,盛演白字戏的海丰城隍庙戏台、捷胜城隍庙戏台均在明洪武年间建成,清咸丰年间白字戏有30多个班社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海陆丰白字戏也拥有近20个班社,其中老荣顺班时间较长。(据公开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