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没有航海了(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三国演义》第一回

我们看中国历史,从东周到五代十国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有两个非常相似的循环,都是先经历一个大分裂的战乱时期,各诸侯相互征战,然后进入秦汉和隋唐的大帝国时代。

这个循环一直持续到了宋,提起宋朝,我们总觉得有点可惜。

宋朝虽然经历了几百年辉煌的长朝代,但毕竟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相比于汉唐,总感觉弱了许多。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没有航海了(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1)

而到了后面的元明清,中华帝国似乎就跳出了那种分分合合的循环模式。

其中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于世界的变化。

我们之前提到过,唐朝开创了一种“世界帝国模式”,那就是通过控制交通线控制世界贸易。

和大航海时代的意义一样,加速了全球化进程,让世界进入了贸易时代。

有了交易,“生产力”才有意义。

朝贡体系

宋朝时期,南方的经济和生产力都普遍高于北方游牧民族。

在农耕时代,并没有什么问题,大家自己生产自己用。

但进入了贸易时代,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北方看到南方富庶,想花钱购买南方商品,但又没有钱,同时可供贸易的商品也不多,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也发挥不了作用,那怎么办?

宋朝时期,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结为兄弟之邦,宋向辽纳岁币,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辽拿到岁币有什么用呢?可以向宋朝购买商品。

可这一来二去宋朝还是亏啊,宋朝的目的是什么呢?

辽继承了唐朝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但辽本身又没有可供贸易的商品,所以辽对于宋的作用,就是保证丝绸之路的安全的顺畅,这样宋才能与中亚和欧洲进行贸易来往。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没有航海了(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2)

当时西夏和辽干的就相当于收“买路钱”的活,所以才会有辽五京和四季捺钵,为了方便客户交款,行政机构都可以移动。

因此北方和宋朝之间并没有发动大型的灭国战,多数时间还是以和平为主,战争主要还是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而北方民族之间打起来就毫不留情了,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收“买路钱”,有你没我,所以打起来也多是灭国战。

南方宋与北方之间分工合作,一方生产商品,一方保证渠道,虽然有偶尔有矛盾,但利益还是一致的,所以相互都没有灭掉对方的想法。

假如宋朝灭金,使北方失去了稳定的政权,分散成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反而对宋朝的产品出口不利。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恒的。

单纯占领领土并非为战争的目的,关键要看可以获得什么收益。

海上丝路

到了南宋时期,随着阿拉伯天文学的传入,让航海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没有航海了(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3)

从此中国可以跨越东海和南海,通过海上通路进行世界贸易。

有了新的贸易通道和市场,北方路上的贸易路线就显得可有可无,此消彼长,北方就显得越来越弱。

海洋时代即将到来,新帝国模式也随之而生。

在我们的印象中,蒙古是一个和辽、金一样的陆权国家,但在蒙古继承了宋朝海上丝路后,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海权国家了。

蒙古必须要对南宋发动灭国战,因为无法控制海上贸易,就无法形成陆上-海上的贸易闭环。

南宋发现,这个北方的对手和之前的完颜氏完全不一样,连谈判的空间都没有。

想要控制南洋,就必须占领云南向东南亚进发,蒙哥领西路军走四川路线,命丧钓鱼城,不过是延缓了蒙古的步伐。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没有航海了(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4)

在蒙元攻克南宋之后,继承了南宋的海上通路,至此,欧亚第一次在陆地和海上形成了进出口的贸易闭环。

大元也成为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帝国,并建立起银本位的货币体系。

忽必烈自信的认为,自己的家族建立了新的国家形态,因此定国号为大元,取自“大哉乾元”。

银本位

但元帝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在我们的印象中,元帝国的灭亡是因为农民起义,但实际上,在朱元璋起义之前,蒙元政权在中原就已经基本崩溃了。

朱元璋先和陈友谅打,之后和张士诚打,基本上都没遇到过正规的蒙古军。

蒙古帝国崩溃的原因,第一是不接受汉化,没有采用中国儒家帝制的组织形式,之前讲过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贵金属本位”导致货币供应量不足,引发财政系统崩溃。

这两个问题朱元璋看到了,作为明朝的最高统治者,他设想大明王朝是传统的儒家帝制,同时替代蒙元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朱元璋把宋濂、刘基、章溢、叶琛四位儒家召儒决策层,就是为了建立起儒家治国的意识形态。

天下之大,秩序为重。

朱元璋在“礼”的方面不惜代价,就是希望通过“儒家”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引领帝国的运行。

不仅是国家运行,同时也指导贸易与外交。

自由市场

为了摆脱“金属本位”的货币形式,朱元璋确定了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起源于周朝时期的五服制:

古代王畿外围,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服,服事天子之意。)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没有航海了(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5)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这并不是一种“国家观”,而是一种天下观,意思是“天下”都是天子的,但因为距离远没有办法管理,所以就先让你自治,但你有服事“天子”的义务。

所以中国儒家士大夫没有“国家”的概念,鸦片战争和外界冲突也是源于此。

到了明朝,朱元璋确立的朝贡体系,不仅是“天下”关系体制,同时也确立了一种世界贸易体系。

把宋元建立起的贸易体系,整合到儒家系统之中。

所有对外贸易由官方掌控,朝廷根据需求,调节朝贡的频率与规模。

对内禁止私人海洋贸易和商业,手工业采取“世袭制”绑定,比如铁匠的儿子还是铁匠,木匠的儿子只能还是木匠,并统一管理,为朝廷服务。

看到这是不是很眼熟啊,没错,朝贡体系看上去像是“重商主义”,但实际上是“重农主义”的计划经济。

朝贡体系的本质,就是通过国家管控,施行以货易货的贸易方式,禁止市场自由交易。

管控

经济学的规律无处不在。

在洪武十三年,爆发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胡惟庸被杀,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

胡惟庸案涉及1万5千人,宋濂也被发配,病死途中。

提起胡惟庸案,史书记载是因为胡惟庸贪污腐败和图谋造反。

但胡惟庸只是个文官,根本无法调动军,再说凭朱元璋的军事才能和经验,胡惟庸造反成功概率微乎其微。

你要说是为了反腐,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尤其是像朱元璋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手下贪点其实可以理解。

从我们的角度看是反腐,但其实皇帝另有目的。

你要把胡惟庸案结合到朝贡体制上,就可以看出问题了。

朱元璋想要对帝国从上到下完美的的管控,但胡惟庸作为执行者,多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变通,比如很多次朝贡次数都未如实登记,这种改变,逐渐形成了对制度本身的质疑。

信任往往要经历出生入死,但怀疑只需要一瞬之间。

朱元璋决不允许胡惟庸破坏自己定下的制度,更不允许对皇上产生怀疑。

这对初创帝国极为危险,朱元璋认为这种怀疑已形成势力,为了铲除这些怀疑势力,不惜处决1万多人。

朱元璋在废除宰相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尤其是对基层的管控,在他看来,胡惟庸对自己定下制度的破坏并非是个案,而是整个帝国失控的表现,所以管控一定要从基层开始,厂卫特务机构也随之而生。

在朱元璋亲自推动下,施行“里甲制”,10户为一甲,110户为一里,层层管控,税收、徭役也通过该系统实施。

可以看出,朱元璋此时已改变了国策,彻底抛弃了宋元遗产,退回到了传统的农耕社会。

只为了让帝国稳定,为了让自己年少的孙子顺利继位。

继承

永乐帝的继位并非是合法的。

在方孝孺大书“燕贼篡位”后,史无前例的被灭了十族,可见朱棣对其合法性的焦虑。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没有航海了(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6)

我们很难理解朱棣当时心里的阴影面积,可以说朱棣的一生都在为“大义的名分”而努力奋斗。

朱元璋扶持建文帝朱允炆上位,是因为从儒家的标准来看,朱允炆是个好皇帝,温良恭俭让。

但永乐帝认为,只有父亲理想实现者,才是真正的继承人。

所以永乐帝准备重新构建朝贡体系。

继承宋元路上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形成贸易闭环。

路上通过对蒙古残余势力的征伐,使其臣服,海上有郑和下西洋,以垄断的方式,将丝绸、瓷器输入南洋,再将无法自主生产的奢侈品、香料输回国内。

同样是大航海,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为何大航海时代,明朝却退出了主流?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没有航海了(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7)

答案很简单,是因为一个是计划经济,另一个是市场经济。

贸易之中,商路通顺和贸易规模只是一方面,放开市场自由贸易,民间自有生长的的力量。

而官方经营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从古至今都是一样。

举全国之力,初期可能会取得不凡的成就,但未必能够持久。

明朝初期的势力范围史无前例的深入到了马六甲海峡,连蒙元都无法做到。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没有航海了(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8)

贸易一开可以获得暴利,但过度进口导致产品滞销,没有经济危机的修正,最终成本都无法收回。

转折

朝贡体制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必定是失败的。

永乐前期,使臣朝贡的同时,也会得到大量赏赐,而且可以无偿吃喝玩乐,逐渐就成为了惯例。

但朝贡与赏赐之间的价值,并非是以市场经济中的“利润”作为导向。

利润是衡量资源稀缺的尺度,频繁的朝贡就会导致原本的资源变得不再稀缺,导致滞涨,那此时仍“薄来厚往”,“抚赏甚厚”,帝国财政如何维持?

因此只能修改朝贡制度,限制各国朝贡的频率。

亏本的买卖不能做,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放在国家层面的“朝贡体系”中,就关乎于外交和信用问题了。

正统13年,瓦剌派3000余人来到大明朝贡,但此次“赏不如例”,瓦剌认为这是藐视且不讲信用的行为,因此诱发了土木堡之变。

永乐年间对北方拥有绝对压倒性的军事力量,但到了正统年间,国家军事实力无法维持对北方的威慑力,于是瓦剌就开始不满足这种朝贡关系了。

辽金蒙上下几百年,草原民族一直认为自己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南方汉人只不过是生产供应商,他们才是贸易的控制者。

世界帝国模式是由蒙元开创的,所以草原民族认为自己更具有继承的合法性。

当你强大的时候,他就低个头,但当你衰落了,他们就开始准备打通欧亚,重新成为世界贸易的掌控者了。

你看,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代表的就是一头向欧洲,一头向亚洲。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没有航海了(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9)

土木堡之变,并非单纯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代表着朝贡体系的彻底终结,但朝贡体系作为政治礼仪,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货币

朝贡体系的崩溃,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外界的原因。

在明朝初期,为了吸引商人把物资送到前线,设计了开中制。

商人把军需物资送到前线,换取盐引,再到盐场兑换,但其中就会出现价值不匹配的情况,为了调剂,就出现了银子,商人们将银作为货币,此时自由的市场又出现了。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没有航海了(郑和下西洋早于葡萄牙几百年)(10)

但在明初期,禁止百姓白银交易,私下银、铜交易属于“走私”。

到了嘉靖年间,开始放开市场交易,商人们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白银适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了万历,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白银作为朝贡体制的补充,成为了官方货币。

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属于资本主义了。

放开了自由,并未出现朱元璋担心的失去管控,反而财政充裕,万历多年不上朝,居然能完成万历三大征。

但我们也提到过,白银作为货币,最大的死穴在于政府无法控制白银产出。

晚明时期,墨西哥银矿的发现,白银被大量开采。

铸币权落到他人手里,和晚明财政崩溃也有很重要的关系。

明朝后期出现了“小冰河期”,貂皮需求量开始变大,建奴女真以貂皮朝贡,完成了原始积累,此消彼长,满清由此在东北苦寒之地崛起。

朝贡贸易体制反而把对手养肥了,回头灭掉了自己。

国运

蒙古帝国把世界带入到了世界时代,全球化进程开始。

全球也因此分成三个区域:

  1. 贸易节点
  2. 产品供货商
  3. 其他地区

所谓的国运,就是前两个地区跟随世界趋势一同发展,而第三区国家,就只能出局。

之后的几百年,都是这种趋势。

工业革命之后,产品供货商,纳入各个资源产出地,纷纷崛起。

石油和矿产成为贸易主流,原本北方草原和中亚,也失去了作为贸易节点的作用。

到了后工业时代,新兴科技和服务业兴起,资源时代进入尾声,平衡就会再次被打破。

原本的第二区,将会沦落为第三区,同时意味着接下来的全球化进程,很多参与者将会出局。

讲到这,你能看懂川普上台后,提出了很多反全球化的政策吗?

拿出地图,看看哪些国家将会沦为第三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