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三迁的真实故事(古人教育子女的经典故事)
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早在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教子的事来解释诗义。东汉著名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写了《孟母赞》。
我们熟知的南宋时期的启蒙课本“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句子。
“三字经”中,说的是孟母教子的两个故事。一是为使孩子避免学坏,三次变换住地;二是因为孩子不认真读书,自己把织布机上的线折断了的事。
坟地
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最流行的完整版本,当属西汉时期刘向的《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君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直译:
邹国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她的家曾经靠近墓地,孟子小的时候游戏和玩耍时,都是玩下葬和哭丧,以及造墓埋坟这一类的内容。孟母见了后说:“这里不应该是我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搬家了。
她把家搬到了一处集市旁边,孟子又开始学奸猾商人夸口炫耀的能耐,以及学做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她这次把家搬到了一个学堂旁边。这时孟子所学所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一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见了之后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后,学精了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集市
赏析:
这个故事写了孟母利用环境,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的事例。孟子从小丧父,母亲一人辛辛苦苦把他养大。孟子的母亲是个极有头脑的人,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对国家和民众有用的著名人才。
她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所以搬了三次家。
一开始她家住在坟地旁。所以经常有人来这里造坟墓,进行送葬仪式。幼年的孟子自然不懂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于是,他看到大人们穿丧服哭丧,看到他们挖坑造坟墓,把死人埋进去。自己也学着哭丧和埋人,还觉得挺好玩。
孟母一看这种情况,感觉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的都是这些殡葬之事,对他的成长肯定没好处。于是立即决定搬家。
她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旁边。既然是集市,自然少不了闹闹哄哄吵吵嚷嚷。商人们不但在这里大声吆喝,还各自夸张地炫耀自己的商品,各个都会耍嘴皮子。于是,看惯了这种现象的小孟子,也跟着商人们吆喝着,叫喊着......
孟母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又开始犯嘀咕:我儿子在这里天天受到这种“言传身教”,长大了岂不是也成了这种耍嘴皮子的商贾之人?这可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于是她又决定搬家。
第三次,孟母把家搬到了一所学堂旁边。既然是学堂,那么儿子每天看到的和听到的自然都是与学习有关的事。这里不但教授学生“四书五经”,还学习很多春秋战国流行的书籍,另外还教给学生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些作为正人君子应该知晓和使用的标准行为。
学堂
孟母观察到儿子也跟着先生学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孟子变得知书达理,各种书籍也都学得津津有味,整个人从性格到精神面貌完全变了个样。她想,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就长久地在这里住下来。
断织喻学:
孟子幼年时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可时间一长就厌烦了,于是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这天她看到孟子又逃学回家,就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了。她对孟子说:“你的逃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一样。这布是我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了。你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即使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孟母用自己“断织”来警喻儿子“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这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震惊又深刻的鲜明印象。
从此孟子一门心思朝夕勤学苦读。待到他长大后,不但终于学成了“六艺”,成为学富五车的谦谦君子,而且最终步孔子后尘,成为一代儒家宗师——被尊为“亚圣”。
断织机
虽然孟母教子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孟母教子的这些思想理念和具体方法,在今日依然是我们的榜样,可以作为我们教育孩子的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