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窑 近代名窑(河北四大古窑---井陉窑)

井陉窑:世纪之交的骄傲

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和井陉县中北部,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对汉族陶瓷工艺发展状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井陉窑最出名的年代在金代。其产品由绵曼河及井陉驿路水陆两道东出井陉可达真定(正定),真定成为井陉窑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遂有"真定府产瓷器"真定瓷的记载,真定井陉窑产品运销全国,并远销国外,金代井陉窑的发达有其政治原因,因为井陉的战略地位重要,金人加强控制,使之比邢、定较早恢复了社会生产秩序,故而能在金初出现了它不曾有过的"繁庶倍昔"的景象。在这种社会安全的背景下,依托本已发达的陶瓷制造业,加之吸引了邢、定的工匠,使井陉窑率先发展起来。元代井陉窑开始衰落,这和南方景德镇瓷器制造业的兴起密切相关。

中国考古工作者经过10年的考古调查,共发现并确定了10处窑区遗址,其中河东坡区、冯家沟区的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而城关窑址时代跨度大,内涵丰富,最为重要。1989年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对井陉文物进行复查时,发现了东关、河东坡、东窑岭村三处窑址,并在此后的8年时间内,在井陉境内的天长、秀林、南陉三个乡镇及矿区天护、冯家沟村约1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九处窑区。包括东关、河东坡、东窑岭、梅庄、南秀林、冯家沟,南陉、北陉、南防口,共三大片,面积超过一百六十万平方米。1995年,井陉窑一次出土了完整的印花模子12件,图案各异,精美程度不仅比定窑模子毫不逊色,且图案形式内窑款超出了定窑的品种;1998年7月,井陉窑又出土了唐五代、金代的窑炉、作坊,为我国北方诸窑口的关系及陶瓷研究增添了重要实物;1999年河北省文研所在窑址中找到了流散的30多件瓷器,唐代莲花熏碗、白釉双鱼四系背壶、宋代的水波纹腰圆白瓷枕,金代的戳印立鹿蝶花纹叶式枕,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初步展示了这一窑口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制瓷历史,对推动北方古陶瓷史研究有重要价值;2000年9月,窑群的发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处金代苗姓窑场遗址作坊保存下来晾坯架栏、烘坯碳沟遗迹为金元制瓷史增添重要资料;2000年“井陉窑出土了戳印点彩戳模”的消息更是震动了国内的陶瓷界,井陉窑的研究成为世纪之交文物界的盛事。

五大名窑 近代名窑(河北四大古窑---井陉窑)(1)

井陉窑遗址分布

邢窑: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

邢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唐代著名的瓷窑,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在唐代有着"南青北白"之说 。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邢州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白瓷的发明在我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我国还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从20世纪起,中外学者开始注意了对邢窑的研究。明清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论》、谷应泰著有《博物要览》,在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窑白瓷。我国学者对邢窑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开始的,作为我国第一代古陶瓷专家的吴仁敬、陈万里、傅振伦等都对邢窑关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内丘白瓷瓯”、“邢瓯”一类的词汇,至于它的真正产地、范围、产品以及发展进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白瓷的发展起步较迟,而邢窑白瓷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唐墓出土的白瓷碗,胎土白洁,细如澄泥,釉色明净,据此可以证明邢窑白瓷同样是瓷器中之上品。唐代白瓷除邢窑外其他产地之白瓷质地制工也较优良,江西州窑也是当时白瓷的中心。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是从汉代单色釉(绿)到北朝的黄釉绿色再到唐三彩。三彩釉陶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陶器,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在唐代釉瓷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种,俗称"唐三彩"。三彩陶器巧妙利用了釉色的变化达到富丽华美的装饰效果。色釉中蓝彩较罕见。唐三彩的烘造地点主要在长安及洛阳两地,唐三彩造型丰富多彩;有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偏和动物偏,还有房屋用器的模型。

五大名窑 近代名窑(河北四大古窑---井陉窑)(2)

邢窑遗址分布

定窑:北宋五大名窑之首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在北宋时代,“定汝官哥钧”五大瓷窑名满天下,而第一者为定窑。定窑以白瓷驰名,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都以拥有定器为荣,林林总总奠定了定窑名扬海内外的地位,于是中国陶瓷界将五大名窑之首的桂冠戴在了定窑的头上。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几代考古工作者为发掘定窑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写就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五大名窑 近代名窑(河北四大古窑---井陉窑)(3)

定窑遗址分布

磁州窑:锁住世界的目光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恐怕找不到磁州这个地名,然而河北四大窑之一的磁州窑却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眼光,国内外学者掀起一次次研究磁州窑的高潮。1981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举行了“磁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将美、日、英、加四国收藏的磁州窑精品在美国举行了专题性的巡回展出。专家们尽其一生的研究,为现代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磁州窑的起源、工艺、美学、创意的时空画面。 隋开皇十年磁州初立(现河北省磁县西南的观台窑地区),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五代末期,一些精明的窑场主瞄准了磁州,那里丰富的矿产资源、湍急的漳河水以及百姓们因炼铁而对窑炉高温技术的掌握,都是制瓷的绝佳条件。因此以磁州为中心,有南莲花、荣华寨、白土等地区都兴起了制瓷的热潮,磁州窑很快便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瓷窑体系。磁州窑从开创时便有鲜明的民窑特色,窑工们创造了一系列的装饰手法,特有的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特色,当时深受喜爱,磁州窑的兴盛也持续了几百年,随着蒙古军队的入侵,磁州窑开始走向衰落,丰富多彩的品种重新变得单调,精致的仿定瓷逐渐停烧,装饰草率简陋,磁州窑的辉煌暗淡了,人们甚至忘记了它的位置……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民间陶瓷窑系,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和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间特色的瓷窑。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

五大名窑 近代名窑(河北四大古窑---井陉窑)(4)

磁州窑遗址分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