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整体应届毕业生就业分析(硬核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的4大因素)
《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下降 16.767%,求职者人数上升 69.82%。
1、个人因素众多学者认为,个人素质和就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择业时倾向于高收入、优质福利待遇、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优异发展前景、适合兴趣和性格的工作。《报告》中毕业生期望薪酬主要集中在 4000—6000 元。
在招聘要求为中共党员的硬性条件下,将学生学习成绩划分为优异、中游、下游三个类别,党员、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中,已找到工作的人数远超于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同学。
在各种因素下,部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差、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团结合作精神。优胜劣汰存在于自然的每个角落,同等条件下,个人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自身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2、家庭因素研究表明,家庭的社会经济情况、父母的态度与观点,会对子女的择业观念与职业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数据中,同等标准下,城镇户口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远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城镇户口中,985、211 院校的就读学生人数也多于农村户口的学生人数。家庭经济情况、受教育资源不同,同等学生所学成果也各有不同。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家庭经济优越的大学生更向往实现社会交往需求和尊重需求,而家住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学生更迫切实现生存需求,从而寻找提供稳定收入的工作。
3、学校因素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殿堂,需要引领和指导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拓宽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视野和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合来看,约 50% 的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通过学校的就业中心获取就业信息,这对学校来说,其缺乏对学生就业情况、职业规划等相关信息的掌握,信息掌握不足是目前学校提升学生就业率的一大障碍。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社会导向。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毕业生高期望之间形成矛盾,就业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当前工作模式也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定影响。有学者认为,相比人力资本特殊性强的劳动力,人力资本一般性强的劳动力更容易就业,个人能力资本的积累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都会受到家人、亲戚、朋友的多方关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稳定、高收入、社会地位高的工作是长辈们津津乐道的职业选择,这种社会导向无疑为毕业生增添了社会性压力。《报告》中,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为 75.8%;一线、新一线及部分省会城市为首选工作地点。另外,36.0% 的学生期望进入国有企业,25.1% 的学生期望进入民营企业,16.0% 的学生倾向于三资企业,14.0% 的学生更希望进入事业单位。
5、提升学生就业的建议5.1 完善综合素质大学生应时刻关注就业形势,清楚人才市场所需,从认知、行为、情绪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
- 首先,从认知方面,大学生可借助外力客观了解自己的学习、工作能力,正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扬长避短,根据社会需求完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 其次,从行为方面,大学生要做到积极地自我管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和思想品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求职技巧,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同时,大学生还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确定有意愿从事的行业,并规划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职业目标。
- 最后,从情绪方面,大学生要学会接纳和缓解焦虑等消极情绪,适度释放压力,在充分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努力培养自我管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我情感调节、团队协作、创新、独立探索等能力,必要时也可向父母、老师、好友倾诉烦恼困惑,增强情绪的调控能力,强化培养心理素质。
5.2 家打造良好家庭教育
传统教育观念下,家长对子女学业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学生成长本身,认为高分数就能铸就美好未来,进而互相攀比,一味给子女报各种补习班提升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子女其他方面的成长与发展。一个人的闪光点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说高分是进入高平台的根基,那么高能力水平便是通往更高平台的阶梯。为此,良好的思想品德、强健的生理心理素质、正确的劳动观念、优秀的社交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行为、情感、认知培养都应是家庭教育的重点,这是除青年大学生自我发展外又一关键性因素。家庭文化观念对子女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家长应在子女小的时候便逐渐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穿衣风格到财务支配,再到人生选择等,尤其是相关领导力的培养,会为青年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打下良好根基。
5.3 创新培养模式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高校要以提高大学生的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 首先,深度剖析,培养认同感。高校可通过专业宣传、专业讲座、专业毕业生就业分享交流会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其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作用,以解读专业发展前景、强化学生对就读专业的认知,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倾向,培养职业兴趣,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 其次,调整课程设置,重视育人质量。高校可通过“理论 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培育高质量专业人才。
- 再次,优化就业服务系统。高校需在强化就业辅导、就业咨询等系统服务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入手,自觉、自强面对就业。高校要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并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中心增加双选会举办次数,吸引低年级学生现场观摩体验,为其后期毕业做足准备,提升就业率。
- 最后,定向培养,定向资助。高校可联合企事业单位为其培养定向人才,邀请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人才来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提升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专业化,促进学生熟悉工作岗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还可增设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助其积攒工作经验与能力,并设立专项就业基金,通过资助或帮扶形式减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困境继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助力其顺利就业。
为完善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政府应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待就业大学生就业援助制度,将自然失业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保障青年学生的就业权益,政府要设立相关就业法律法规;为解决高校信息掌握不全面的问题,高校要将建立完备的信息网络与就业体系提上日程。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政府也要健全就业援助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加大对教育行政相关主管部门的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如,在企事业单位年度招人计划中,开辟专项招录计划,解决毕业生因家庭资源匮乏带来的就业困难。
就业市场也应增强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畅通就业渠道,积极培育和发展大学生社会资本,降低就业成本,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同时,政府还可调整宣传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吸引毕业生到更多领域挑战更多不同的工作。此外,社会也应创造诚信的就业环境,治理地域、性别、户籍歧视等不良风气,为青年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家庭要改善教育观念、高校要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就业市场要转变风气优化环境、政府要健全就业保障。青年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的发展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多维治理,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目标坚定,就一定会实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