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柳如眉(一曲长恨有幽情)

小时不懂,为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如此美好幸福的诗句,取名却是《长恨歌》。现在才明白,白居易是在借诗圆梦,但写得越美好,心里的恨与遗憾便越深越长。

白居易长恨歌柳如眉(一曲长恨有幽情)(1)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官吏,诗人。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幼年聪敏过人,五六岁开始学诗。10岁时,因战乱移居江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白居易到京城长安,写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十四年(公元798年)冬中拔萃科,任秘书省校书郎。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长恨歌柳如眉(一曲长恨有幽情)(2)

白居易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仅诗就有3600多首。其诗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秦中吟》10首和《新乐府》50首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元九书》中,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其在文学上的一些主张,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和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白居易772年1月20日出生于河南新郑官僚家中,那时李白已离世十年,王维辞世十一年,杜甫故去两年。祖父和父亲皆为官吏,饱读诗书,属社会中产阶级。仅6月的白居易卧在奶妈怀里,虽不能言,但能识“之”、“无”等字,其母惊为天人。

白居易自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自幼白居易母亲便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她要求严格,态度和蔼可亲。白居易回忆母亲:“及别驾府君即世,诸子尚幼未京师学;夫人亲执诗书,昼夜教导,循循善诱,未尝以一呵一杖加之。十余年间,诸子皆以文学仕进,官至清近,实夫人慈训所致也 。”

白居易长恨歌柳如眉(一曲长恨有幽情)(3)

在16岁时即得到当时雄踞文坛的才子顾况的垂青,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的诗篇篇切中时弊,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困苦和愿望,因而得到广泛流传,唐宪宗对他的诗大为赞赏,破格提拔他为诛官一一左拾遗。

唐人张固在《幽闲鼓吹》记载 :白居易16岁时初到长安,拿着自己的诗作拜谒顾况。顾况看了白居易的名字,调侃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长安米价正贵,居住不容易,你还叫白居易。对白居易十分不屑,但等他看到,白居易的诗时,不禁连连赞叹!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立马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从那开始,白居易的盛名就传开了。

白居易长恨歌柳如眉(一曲长恨有幽情)(4)

在他25岁时白居易父亲去世。因为官清正,死后由于钱不足将其尸体运回河南老家安葬。白居易回家,一边守孝,一边复习功课。

在此期间,认识邻居农家女儿湘灵,这是他的初恋,而且是一生最珍贵的恋爱。因门第不对,他们无法结婚。两人曾构筑美好的未来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林,树枝连理生 。”

白居易曾写《花下自劝酒》:

酒盏酌来须满满,花枝看即落纷纷。

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

这段感情是他一生的痛,长恨歌里的恨实为他与湘灵之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耿介正直,不畏生死地上表诛言,终于得罪了朝廷大臣,遭到上层统治集团的排挤,他尽心尽力想当一个好臣子,热爱针砭时弊。白居易抨击看着不满的官员,说他们违规的器物、偷偷娶小老婆、太监统兵……

他与权贵的积怨越积越深,在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当街遇刺身亡,白居易再次上表缉凶,却被认为是越职言事。但这个白居易还是继续写意见、写报告。权贵的不满终于爆发,要将白居易排挤出京。

白居易长恨歌柳如眉(一曲长恨有幽情)(5)

意外从天而降,白居易母亲因看花坠井去世,而白居易却写过《赏花》、《新井》二诗,乃是大逆不道。

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白居易在守制期间还写赏花和有关井的诗,这是大大的不孝!这一招可说是无耻至极,因为在万恶的旧社会,不孝的罪名是相当严重的,不孝就可能不忠。

贬嫡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为国家能为人民做贡献,经过此事后他已凉了心,从那以后虽然有关怀人民的心,但做的行动却没了当年的风范,独善其身。这次打击很沉重,白居易一下子就刻骨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悲苦。

他在去江州的路上遇见了《琵琶行》里那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名句,这正是他被排挤时的内心写照。他再难清醒自持,从此开始了浪迹风月的后半生。白日纵歌放马,晚上夜夜笙歌,做官再不求治国平天下,面对世人再无半分悲悯。白居易就此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改调忠州刺史。

白居易长恨歌柳如眉(一曲长恨有幽情)(6)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自大和三年(829),至会昌六年(846)。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

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你想结识这样的诗人吗?时间让我们与诗的盛世遥望千年,但幸运的是,他们的诗留了下来,那些诗仿佛他们的魂,他们的魄,在泛黄的纸上闪着灵光。

读诗吧,或者我们永远成不了诗人,但我们可以成为一个灵魂美丽的人。

如果你忙,让孩子读诗吧。总有一天,诗的种子会在孩子的心里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带他去看人世间的美,去体会灵魂深处的悸动。

唯一的问题,挑选一本孩子喜欢的,能引起孩子兴趣的。古诗很美,但古诗也有门槛,文字是古时的,韵是以前的,意境也太悠远,如果没有好的文本,孩子还没体会到诗的美,就已经内心拒绝了。

学诗就要从历史入手。把诗跟这些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诗。然后又能通过诗来学习历史。我曾经想出版一本书,把诗背后的历史讲一讲,帮助孩子们学好古诗,可是,还没有正式动笔,发现这个事情已经有人干了。出版社给我寄了一套书,叫《跟着古诗词学历史》,跟我想的一样,就是通过诗词讲历史,通过历史讲诗词。

白居易长恨歌柳如眉(一曲长恨有幽情)(7)

孩子通过这种方法,多学科的交融,才能真正理解诗的意思,而诗词对孩子的学习有多重要,相信大家也知道了。新的教学大纲,诗词数量大幅增加,甚至人大初中的一次招生考,语文内容竟然百分之九十都是诗词跟古文。

所以,得语文者得天下,而语文的重中之重就是诗词跟古文。通过这套书,不但可以让孩子更容易记住诗词,还能让孩子了解历史知识,对他们的写作也会有帮助。

让孩子通过这套书,把课堂里学到的诗词彻底巩固下来,这会真正成为他们脑海里的财富。点下面的链接购买,这套书一共四本,总共包含了356个百科知识,277个作文素材,18个必考知识,129个历史典故,79首经典诗词,包含历史文化知识,地理百科等丰富的知识点。

现在团购价四本一共只要59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