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方言最新消息(胶东方言解词实事)
【前言】胶东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和人文类型,从太古代末期的四面环水的孤岛到后来的连陆半岛,从秦朝的胶东郡、西汉的胶东国到今日容涵三个现代城市??烟台、威海、青岛的富庶区域,历经元朝的海运、明朝的海防、清朝的开埠和今日的开放改革,岁月在这里积淀了许许多多承载历史的方言。方言的顽强滞留也许是人类学者的“幸运”,因为过往的时代及人物仿佛还活在今日,通过对方言的追溯,已逝的时代复活了,那些个人物也变得灵动起来,有筋骨,有血肉,有魂魄。现推出烟台山文苑的景芬解词系列,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胶东方言。
例句:这样评价历史事件,也太不实事求是了。
一个外国朋友曾对我说,中国人“中人以上”几乎都是历史学家,他们能熟练地运用许许多多成语,而每一个成语都容含了丰富的历史故事。这个朋友也许并不了解,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即使是“中人以上”的中国人,虽能把握他们口中说出的成语的基本意思,但未必知晓其中的内容。比如“高屋建瓴”一语,说者知道是居高临下、不可阻挡之意,其中“高屋”也给他们以朦胧的直感,但未必知晓“瓴”为何物,“建”是何意。再如“围魏救赵”一语,说者知道大概意思是甲攻打乙而丙欲救乙,方法不是直赴乙地救援,而是包围甲以使其军队从乙地回撤,但未必知晓战国时期魏、赵、齐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方言原指地方性语言,具有空间意义。但也有一类语言,经岁月的打磨或权威人士的误读,被改变了原意,结果不光在地方,也在全国流布,并以文字的形式被固定于卷帙。这就需要正本清源,还语言以本来面目。这里我们要正清的是应用很频、流布很广、误解很深的“实事求是”一词。
“实事求是”一语,是中国自古流传至今的成语,凡成年的中国人几乎尽人皆知。《毛泽东选集》有“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号召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开展延安整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风,“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更是被列为学习的重点,其中关于“实事求是”的论述还被选入广为流传的《毛主席语录》,人民大众不仅耳熟能详,许多人还能流利地背诵下来。现今,从中央到县、区各级党校都把“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作为校训,竖立在校区的中心位置。
可是我们注意到,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使用“实事求是”一语时,并不完全符合这个词的本意,而是有所偏离。大家之所以产生误解,主要在于望文生义以及当年毛泽东主席对此语的误读。现将毛主席的相关论述引用如下: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改造我们的学习》)
“实事求是”一语,最早见于《汉书》,其中写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颜师古对后句“实事求是”的注解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汉书?河间献王刘德》注)从句法来看,显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之排列是对仗的,其中“修”“好”“实”“求”四字是动词,而“学”“古”“事”“是”四字是名词。这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即“研习学问(修学),喜好古典(好古);核清事由(实事),求得真理(求是)。”实事,即实其事,“实”是动词,即颜师古所说的“务得”;“实事”就是把事情坐实,或弄清楚,或加以核实。而毛主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把“事”解为“一切事物”,这没有问题,但是把“实”解为形容词,即“客观存在着的”,显然是一严重误读,偏离了成语的原意。风随领袖的误读,至今广大干部和群众在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成语时,大多是指“要从实际出发”,其中不仅没有“弄清事由”(实其事)的原意,也不含“求得规律和真理”(求其是)之义。
除了领袖的误读对民众的日常用语有所误导之外,语言的变迁也容易引起大家的误解。在古代,“实事”一词不单用,倒是有“事实”一词,如以上所引颜师古“务得事实”一语,更早的还有如“法重者得人情,禁轻者失事实”,(《韩非子?制分》)其含义及用法同今天完全一致。可是,“实事”一词在当今的使用,却是指“真实的事”,这也是毛主席误读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之原因所在。中国历史悠久,留下许许多多的成语,为人们的书写及会话提供了方便,许多成语可望文生义而义不谬。然而有的成语却不然,像“实事求是”一语即如此。现代使用的“实事”像是脱壳振翅而飞的蝉,活生生地穿行于人们的日常用语之间,而古代使用的“实事”却像是一领蝉蜕,僵持在古老的书卷之中,要想准确地理解它,只有设身处地,靠文化的引领,回溯到往古,从而得以激活,以免由时代的变迁而导致意义的变异。再比如“责备”一词,今天的用法很简单,意指批评指摘,如某人犯了错误受到大家的责备。然而古代的用法不同,“责”是要求或索求,“备”指完备或完美,“责备”就是以十全十美或尽善尽美的标准苛求于人,古代伦理讲究宽容,认为“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淮南子??论》),同今日的用法很不同。有成语“求全责备”,其中“求”与“责”同义,是动词,“全”与“备”同义,是名词,意思是以“全备”的标准“求责”于人。其中的“责备”同今天的意思不尽相同,人们所产生的误解同对“实事”一词所产生的误解出于同一原因:望文生义。
张景芬
作者简介:
张景芬,笔名景?,山东文登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专攻中国哲学史和文化人类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