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

何为国风?

“国风”二字,源于《诗经》。

其中,《风》收录了那个时期十五国的民间诗歌,又称国风。

今天的国风,没有人能给它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

是带有唐宋诗词里的雅韵,是宋朝的四雅之一插花,是明代的花瓶复刻,还是代代相传的老手艺?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1)

国风,一国之风,悠久的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沉淀,让我国的插花艺术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风之美,在于神韵、意境、风骨,四季四美,各具风骨,本期我们就从神韵、意境、风骨三个角度来看国风花。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2)

从神韵来看

“一波三折”的优雅姿态,主花与配花之间的和谐搭配,若虚若实。每一种花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一种形态都是悠然自得的,常见的三种花材分类:

线状花材

特点:长条形或枝条形的植物叶片、枝条或者花束

作用:作为花艺造型的基本架构

常见种类:唐菖蒲、龙柳、文心兰、排草、吊兰、银芽柳等。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3)

团状花材

特点:花朵或叶子比较大,有重量感

作用:作为整个插花作品的焦点或用以重叠、铺垫等

常见种类:月季、百合、向日葵、菊花、大丽花、牡丹、绣球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4)

散状花材

特点:以无数个个体很小的花以松散或紧密的形态集结而成

作用:用作填充、平衡和色彩调和

常见种类:满天星、勿忘我、情人草等

从意境来看

四季更替,一季一景,四季四美,浓妆淡抹总相宜。不同的季节有不同季节的氛围和色彩。

春之美

在万物复苏,嫩芽齐枝头,落英缤纷,勃勃生机,简洁含蓄之美,春天有无限可能,有无限绿意,也有无限的春花。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5)

常用花材:牡丹、芍药、玉兰花等。

夏之美

花红柳绿,花草齐美吐芬芳。夏季是适合养花草的季节,鲜花品类丰富且价格便宜,几乎所有你想要的花材都能在夏季找到。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6)

常用花材:荷花、莲蓬、芍药、翠珠、风铃花等。

秋之美

果渐熟,叶渐红,秋天的气息是最容易被察觉的,色彩浓烈的丰收季,喜欢玩复古的花艺人可不能错过这个季节。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7)

常用花材:蔷薇果、山归来、南天竹、北美冬青、紫叶李、菊花等。

冬之美

花开花落,落叶归根,在这个季节体会植物的一生应该是不错的体验,冬末春初的悠然,在凌冽的寒风中感受鲜花带来的喜悦,是独属你的浪漫。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8)

常用花材:龙柳、红瑞木、寸寸金、洋牡丹、银莲花等。

从风骨看

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每一种花都有一种品格,借物拟人是文人的一贯作风,含蓄的国人便是借物传情,感恩、赞美、表白等。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9)

梅:它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具有傲霜凌寒的特征,一身傲骨。

兰:它色淡香清,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刚直、谦逊,不亢不卑,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菊:它美丽绝俗,却不与群芳争艳,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与世无争。

送鲜花的仪式感,除了颜值以外,大家还会不自觉地去关注鲜花被赋予的寓意,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语。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10)

新品更新迭代,大部分时候取得是该品类的一个象征意,很多花艺师在设计作品时也会根据鲜花的颜色、形态等特征来赋予象征意。

常用花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小雏菊(坚韧)、向日葵(温暖、阳光)。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11)

国风花材的运用,除了花材本身,还需要与之匹配的花器。

我国的花器根据其象征意义、材质及造型种类的不同,主要分为盘、瓶、缸、碗、筒、篮六类,每一种花器都代表着不同的插花风格。

浅盘代表着圆满、团圆的涵义,最适宜夏季与写景式的插花。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12)

瓶花,东方式插花风格的主要形式,充分体现花材的线条美,一波三折的优雅姿态,高雅大气。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13)

缸花,由于缸形多矮壮、稳重,适合配置硕大、鲜艳的花材,如牡丹、芍药、菊花、山茶等,以表现豪华、端庄、隆重之华美。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14)

碗花,整体高洁端庄,轻巧利落,多在寺庙插花中用,置于禅房或佛像前,极富宗教色彩。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15)

筒花,传统筒花构图不拘形式,筒花特色是能充分表现线条美,花材以枝条曲折、花色淡雅为佳。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16)

篮花,巧妙运用虚与实、露与藏的对比关系处理花与器的结合,充分显现篮把的框景作用和篮沿流畅的弧线之美。

有禅意的东方美学(何为国风从神韵)(17)

此外,在现代商业花礼也会运用到国风元素,如书法、藏头诗、古画等都会运用到花艺设计中。

小编认为,对国风国潮的认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应该深度挖掘中华文化,用创新来传承。

注:图片来源详见水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