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千古奇文解释(千字文广释遐迩一体)

【上句言中国,下句言外裔】前面八个字「爱育黎首,臣伏戎羌」是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这八个字「遐迩一体,率宾归王」是从少数民族(古代认为都是中华民族在边境的后裔)的角度来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千字文千古奇文解释?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千字文千古奇文解释(千字文广释遐迩一体)

千字文千古奇文解释

【上句言中国,下句言外裔。】

前面八个字「爱育黎首,臣伏戎羌」是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这八个字「遐迩一体,率宾归王」是从少数民族(古代认为都是中华民族在边境的后裔)的角度来说。

【遐,远也,承上文「戎羌」而言。迩,近也,承上文「黎民」而言。体,身体也。率,偕也。宾,服也。归,往也。王,君也。】

遐就是远,迩就是近,远的是戎羌,近的是黎民。不论是近处的黎民,还是远处的戎羌。都是中华民族,是一体的。

率就是一起,宾就是臣服,归就是归顺,王就是君王。不论远近,都归顺君王。

这还是用周朝的政局来论事,古代君王,最初是三皇、五帝,夏朝的天子称为「后」,商朝的天子称为「帝」,周朝的天子称为「王」。战国以后,诸侯纷纷称王,周天子又改称「天王」。秦统一天下,始称「皇帝」,沿用两千多年,至辛亥革命废止。

【《说文》云:「天下所归往也。」言远而外裔,近而中国,有道之君,视之如一身然。无远无近,皆被其泽,故民相率服从,而归往于我王也。】

《说文解字》解释「王」:「天下都归顺他。」说的是,远到四夷,近到国人,有道明君,会将他们视为一体,没有远近之分,一律都给予恩泽。所以,无论远近,都一起臣服天子。

《诗经》上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并非源自秦始皇,而是「自古以来」。当然,秦始皇是信史中,较为有力地再次实现大一统的君王,值得纪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