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建筑发展史(第55期成果分享)
导读
《Residential building types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the Guangzhou area, China》是谷凯、田银生、J. W. R. Whitehand和Susan M. Whitehand于2008年发表于《Urban Morphology》杂志上的文章。此篇文章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结合前期的调查研究综合讨论了广府地区的民居形态演变,在广府地区居住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六种基本形式:“三间两廊”屋、“竹筒”屋、“明”字屋、西关大屋、骑楼、东山花园洋房。笔者大致划分了形态时期,并结合各时期的居住形态类型特征展开分析,探讨总结居住形式演变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
- 摘要:欧美国家,尤其是意大利建筑师,一直在追求一种理念,即一个地区的民居类型序列中固有着一种演变过程。迄今为止,它在世界其他地方吸引的关注相对较少。关于广府地区民居类型历史的调查结果与这一理念相关。尽管中国民居类型的发展历史与欧美民居类型大不相同,但在广府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三间两廊”屋作为19 世纪主要的封建村落时期的民居类型,和早期的城镇民居类型“竹筒”屋都是后来许多民居类型发展的早期阶段。
- 关键词:演变过程,民居类型,乡村影响,广州,中国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建筑师开始讨论类型学的思想,并且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建筑设计的相关性、城市保护、历史建筑形态分析等。但是对于民居形态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进行演变的,着手研究得比较少。
事实上,民居形成的形态类型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将相似的类型进行划分,从而产生不同的形态时期,这是理解城市区域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基础。文章认为,在1840年到1949年这一历史时间段内,广府地区的民居形态出现了明显的演变过程。
主要内容
一、封建村落及村镇时期的民居形态
“三间两廊”屋
“三间两廊”屋的平面呈对称的三合院布局, 主座建筑三开间, 前带两间廊屋和一座院落。小面积的庭院,可营造荫凉的空间,促进自然通风,在广府地区亚热带气候中具有实际的优势。
在单体平面上, 面宽3-4m的“间”是三间两廊平面组合的基本单元。三间主屋采用“一明两暗”的布局,厅堂居中, 对内院开敞,乃家庭公共活动场所。左、右次间为卧室, 其门通向厅堂, 房内设阁楼, 作存放稻谷和杂物用, 一般甚少开窗或只开小窗, 室内光线昏暗, 故有“光厅暗房”之称。左、右次间前各有廊屋一间, 可作卧房、厨房、杂物房。这种布置形式明显是受到讲求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的中原礼制文化影响。
在总体布局上,由三间两廊屋组成的村落通常采用所谓的“梳式布局”,这种布局讲究通风、防日晒、巷道较窄,说明三间两廊屋居住形态明显受到地方气候的影响。
图1 广州从化地区的三间两廊屋
图2 广州市从化区钟楼村中的梳式布局
“竹筒”屋和“明”字屋
竹筒屋与明字屋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竹筒屋平面呈单开间,明字屋为双开间,他们都是在封建城镇时期人口膨胀、用地紧张背景下的产物。
单体平面上看, 竹筒屋的基本设计只有一个房间和一条走廊,沿街面通常3m 左右, 但纵向却可灵活延伸, 进深一般短则7-8m , 长则20m。明字屋可以看作是两条单开间的竹筒屋拼接而成。
图3 位于主要岭南地区的单层竹筒屋
图4 位于佛山市东华里的明字屋
二、广府民居形态
与封建村落及村镇时期的民居形态相比,19世纪的民居形态反映出了社会上更大的用地压力,两层和两层以上的竹筒屋可能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广府地区主要的民居形态。
竹筒屋公寓
这个阶段,广州开始出现分层分户的竹筒屋公寓,已具备现代单元公寓的雏形。
图5 位于广州市宝贤南路29号的竹筒屋公寓
西关大屋
这类民居是清末官宦富商在广州商业区兴建的大宅,典型平面依然采用三间两廊的布局。与广州更早时期庭院深深的大宅门相比, 西关大屋的庭院天井面积大为缩减, 建筑层数也由单层增加至二、三层,这表明清末城市人口剧增导致地价飞涨, 即使富裕的封建大家庭也不得不考虑节约用地。
图6 位于广州市鸿昌大街22号的西关大屋
骑楼
从单体平面上看,骑楼平面布置较传统的竹筒屋、明字屋并没有多少变化,它的出现也没有改变封建城镇时期遗留下来的狭长地块形态,骑楼的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外在形式及层数上。
图7 位于广州市文德南路的骑楼建筑
东山花园洋房
东山花园洋房是在英国城市花园运动的影响下,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郊区独立式住宅。其平面采用独立集中式布局,不设天井,采用西方的别墅式布局。
图8 位于广州市多宝南路26号的东山花园洋房
三、解读广州民居形态
文中提供了三间两廊屋和竹筒屋的历史演变过程。三间两廊屋通过层数的变化、“间”的倍增、纳入走廊、天井变为采光井等措施完成了形态的演变。
相比之下,从竹筒屋和明字屋发展到多层公寓形态有更多的实物证据,能更加方便的进行实地调研。
图9 位于广州及周边地区的三间两廊屋的历史演变示意图
图10 位于广州及周边地区的竹筒屋的历史演变示意图
在文章所研究的时间段内,英国的形态学时期在广州,乃至整个中国,体现得都不明显。这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民居建筑属于最底层的建筑类型,在用材的尺寸、材质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其次风水的影响,风水对于住宅的方位朝向的选择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再加上直到二十世纪,建筑师才作为一种职业出现。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广府地区的民居形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僵化,形态时期不如西方明显。
结语
通过文章分析可以看出,封建村镇时期,住区的形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地方气候。
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用地越来越紧缺,由此出现的更为紧凑的居住形式,广府民居形态演变主要受制于人口集散程度、建造技术、家庭模式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文章的重点虽然一直放在民居形态上,但这种多因素综合研究的方法是跨文化探索城市形态的重要一步。在之后的研究中,还需要结合其他城市形态方面的工作,例如聚落的规划平面图、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等等。
本文图片源自《Residential building types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the Guangzhou area, China》
原文信息:
谷凯,田银生,J. W. R. Whitehand,Susan M. Whitehand.Residential building types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the Guangzhou area, China[J].Urban Morphology,2008.97-115
文案:贺方
编辑:樊晨溪 周煊祥
校核:杨舒雅 罗思仪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城市形态学研究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