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的重阳节(古人过重阳)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叫“登高节”、“老人节”等唐朝时,重阳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后沿袭至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代最早的重阳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最早的重阳节(古人过重阳)

古代最早的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叫“登高节”、“老人节”等。唐朝时,重阳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后沿袭至今。

古人如何过重阳?《西京杂记》中记有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和饮菊花酒等民俗。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最常见的习俗。金秋时节,天高云淡,古人大都选择外出郊游踏秋。

孟浩然的“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山野风光,恬淡幽静,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李白的“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以及明代诗人姜塘的“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都描绘了登临高处的愉悦心情。

而脍炙人口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表达了诗人思乡怀人之情。刘禹锡的“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更是句句含情,情深意长,让人愁肠百结。

游园赏菊,也不可或缺。菊花被誉为花中隐士,历代文人对其十分青睐。唐宋时期,重阳赏菊的风气愈加浓厚,描写菊花的诗词不可胜数。

陶渊明的“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质朴生动,情趣横生。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将诗人留恋农家赏菊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韵味更为浓郁,“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寂寞词人独自赏花,凄冷的心情跃然纸上。

插茱萸是重阳节另一习俗。茱萸为一种植物,可入药,制酒擦身能消病祛邪。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灾难之日,而茱萸可以消灾,所以人们将茱萸戴在手臂,或插在发间,还做成香囊佩挂,用以辟邪求吉。

周处的《风土记》里也有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朱放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手茱萸”,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等,都描写了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此外,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也必不可少。《四民月令》有载:“重阳之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另有《花糕》“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

古人过重阳,习俗众多,节味浓厚。遥想那时农耕社会,劳作休憩在山水草木间,人与自然相近相亲,令人怀念向往!

□吴婷

来源: 兰州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