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很较真的人怎么办(身边那些爱较真的朋友)

遇见很较真的人怎么办(身边那些爱较真的朋友)(1)

不知你身边是否有遇见过这样的纠错小卫士——明明是和朋友轻松的日常闲聊,Ta却总在对话中发现你的逻辑漏洞和常识性错误进行纠正。久而久之,你开口之前都要谨慎思考,字字斟酌,生怕再被Ta抓住机会教育一番。最后,你甚至都有些不敢和Ta说话了。

和他们相处实在是太累了。他们总纠结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还要做出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偏要争个是非对错。让说话的人难堪,也扫了大家的兴。

遇见很较真的人怎么办(身边那些爱较真的朋友)(2)

殊不知,纠结的细节控也有自己的苦恼。

也会害怕得罪人或被别人嘲笑,却还是忍不住想要纠正别人;明明知道自己这样浪费时间精力,但又克制不了偏执的想法,一定要让别人知道正确答案。

过度纠结细节的心理实际上属于一种强迫意向,是指个体脑海内会反复出现某种思想,明知想法不合理、对自身有伤害,个体有想要改变的意愿,主观上有意识地与这种思想做抵抗,但仍然无法控制自己。

这种反强迫与强迫的思想同时在脑海中并存,便形成了矛盾和纠结的心理。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迫行为或意向是潜意识为缓解来自幼年或长期存在的心理焦虑而激发的自我保护方式,可以防御所遇到的威胁与焦虑,是本能和对抗本能的力量在同一时间里的凝缩。因此,总是纠结细节的完美主义者可能是潜意识里将这作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获得短暂的安全感。

明白了纠结细节的内在心理机制,那么较真的人怎么做才能摆脱纠结之苦呢?

问题:

总是忍不住想要纠正别人错误,却又怕得罪人或被别人嘲笑。基本是一些常识性知识性的问题错误,不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之类的,也不是多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些小的可知道可不知道的事情,比如一个英文单词的发音,一个名词,一件事情的某一个细节。那么问题来了,有些场景下又不能指出来,比如可能会让别人没面子,得罪人,还有别人也不一定想知道,有时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别人会觉得你有毛病,怎么还在为这么小的事纠缠。而我自己这样,也很累,很消耗时间精力,会觉得这些事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这是干嘛呢。但是又忍不住,一定想要让对方知道正确的,不然就如鲠在喉,过不去,形成一种偏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常让我纠结烦恼。

我确定不是故意为了让对方出丑,显摆自己懂得多,取笑别人的心理,就纯是想让别人知道正确的。我的性格属于敏感细腻,注重细节,有些完美主义,做事比较认真,责任心强,是有一些强迫倾向的,同时,我又是在乎别人感受的,能敏锐体察别人情绪,察言观色,不会随便什么话都乱说的,在别人面前会有习惯压抑伪装自己情绪倾向,不敢直接表达愤怒不满,怕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当然也有爱悦,脆弱等等这些情绪,可能就是典型东方人性格吧。

我这样如何改善?我只是想让自己舒服点。

滕祥娜咨询师:

嗨,你好呀,我看到你说,你总是忍不住想要去纠正别人犯的一些小错误,比如一个发音、一个名词或者一个细节。明明自己也知道没有必要,还会让人不舒服,但是就是忍不住,似乎不去纠正一下,就如鲠在喉,难以放下,而你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显摆自己,也不是为了让别人出丑,仅仅是因为你难以放下自己心里冒出来的要纠正他的念头,为此你非常烦恼。

另外也看到你自己也做了一些觉察,觉得可能跟自己的完美主义,注重细节,敏感细腻的有些强迫倾向的个性有关。另外也说到你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直接表达愤怒不满。我觉得你觉察的很棒。

你这样的表现是有一些强迫的症状表现(但不一定是强迫症),主要体现为强迫意向,即在头脑中反复出现一种要作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意向,明知道这种强烈的冲动意向是荒谬的和不可能的,可就是无法摆脱。而造成这种情况的起因,比较复杂,比如可能与遗传、个性、成长环境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相关。鉴于此,我建议:

1、如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学习,请及时去医院精神科诊断就医。

2、如果对生活、工作或学习没有严重影响,可以尝试听听正念或冥想的音乐,让自己放松,然后尝试体会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一边体会这种感觉,一边让自己的身体放松,特别是关注身体紧张的部位,并将深呼吸带到这个部位,让这个部位放松。然后告诉自己,没关系,放松,允许不完美的因素存在。这个世界因为不完美而丰富多彩。

引导自己把注意力从不完美地方转移到,已经做得很好的地方,欣赏那些好的地方,比如从那个错误读音,转移到那些更多的发音很好的地方,去欣赏这些地方,就像我们欣赏圆月、弯月、初月,各有各的美好,而不去关注那被挡起来的阴影的部分。多多练习这些,看看会不会有改变。

遇见很较真的人怎么办(身边那些爱较真的朋友)(3)

李娜咨询师:

你好,我感到你的烦恼似乎属于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困扰,我很好奇,你对所有的人都这样吗?对于陌生人、熟悉的人、家人、同事、好友、伴侣、长辈、晚辈,面对不同的人,你的困扰程度有没有不同呢?

听起来你对这个部分有一定的觉察,“常识性的问题”,也能体会到有些场景是不合适的,对别人的反应也有一定的预期,“会让别人没面子,得罪人”,“别人也不一定想知道”,而你就是深陷其中,反复纠结,甚至“形成一种偏执”。为什么告诉别人“正确的常识”对你来说这么重要呢?

听起来可能有一点奇怪,据我对身边人的观察,有一部分人就是通过“纠正甚至指责别人”这种方式来和人建立关系甚至是表达亲密的,这背后的潜台词可能是,“我的对你有用的”或者“我本身可能没有价值,但我有使用价值”,他们内心也许认为自己就是想“帮助别人”,这里面其实不可避免地裹挟着复杂、矛盾的情感体验。

假设你的内心有一个“爱犯常识性错误的人”和“纠错的人”两个形象,你这样的努力更像是邀请别人来和你玩这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你似乎不愿成为“爱犯常识性错误的人”,更希望成为“纠错的人”,而别人似乎也对这个游戏感到抗拒或愤怒,你也担心引发更大的冲突和不悦。

你把内心的一部分(“爱犯常识性错误的人”)投射出去,别人没有认同(忽视你的纠正),或者认同了并给出了你并不期待的回应(不悦、愤怒、不满)。那么,最初和你玩这个游戏,并把你固定在“爱犯常识性错误的人”的人是谁呢?

你说自己“习惯压抑伪装自己情绪倾向,不敢直接表达愤怒不满”,我相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让你愤怒不满的事情持续存在,你可能反复评估过你的处境,你的情绪和感受的表达也许不会得到重视,甚至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冲突或者进一步的惩罚,使得你形成了以“压抑伪装自己情绪”来进行自我保护的倾向。

但是,当你再次进入这个熟悉的情境中,身边的人并不像你一样“压抑伪装自己的情绪”,他们可能会直接表达愤怒和不满,这又触发了你“引发矛盾冲突”的敏感按钮。

这听起来就像一个人沉迷抽烟/喝酒/吃甜食(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功能的),又非常担心这个行为带来的副作用一样。你沉迷于邀请别人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把内心不好的形象投射出去,缓解内心冲突),又担心“得罪人”。

除此之外,你还有怕被人嘲笑的情感体验,“别人会觉得你有毛病”, “被人嘲笑”引发的羞耻感像是一种更深层更强烈的指向自我的感受,这个部分和那个“总被人纠正错误的自己”是否相关?哪怕你在给人纠正一个常识性的知识,也担心这样的行为让你再次陷入一种被“嘲笑”的情境中。

如果你想要尝试解决你的困扰,我建议你:

第一:先从缓解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开始,推荐一本自助书籍,《你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完美了》;

第二:你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温暖、接纳度高的关系,尝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负面情绪,哪怕从一点点小时开始,表达一些不同的意见或者不满;

第三:此外,你可以去提高自己对焦虑情绪的耐受度,用正念或者冥想的方式提高对自我的觉察力。

最后,推荐你寻求更专业的帮助,在精神科医生那里评估一下自己的强迫程度,考虑要不要找一个靠谱的咨询师共同修正这一部分。

刘杍晨咨询师:

你好,看到你想要热心的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想照顾别人的感受,这令你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与我们和他人之间建立信任相关。

首先,你能仔细的倾听和关注他人的表述,我相信这对朋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发现朋友在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时,你也想要帮助朋友获得正确的答案时也会想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你无法指出来的时候,又会指责自己过于完美。

事实上问题并不仅仅存在对和错两个方向,在人际关系中彼此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给朋友指出问题,先要确定彼此的信任达到了什么程度。如果信任程度高,往往是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的。如果信任程度不高,也意味着有距离,表达程度又会不一样,如果距离再远一些,甚至也不会表达。

建立信任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 你可以评估一下你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和信任程度有多少,再决定提出你的建议。

  2. 当你看到周围的陌生人很多时,可以选择与你朋友单独见面时提醒TA.

  3. 如果你非常想表达,你可以问问你朋友“我可不可以说一下不同的看法”先尊重朋友的感受,如果TA同意,你也可以大胆的说出来。

-----------------------------------

好啦,今日的请回答就到这里啦~~不知道以上三位咨询师的回答有没有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呢?欢迎到留言区一起探讨~

遇见很较真的人怎么办(身边那些爱较真的朋友)(4)

下期问答我们将与大家讨论与“不懂拒绝”相关的话题。如果你在生活中总是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纵使内心有千万个不满,也硬着头皮接受。有此困扰的你可以扫码前往「简单心理问答区」,带 #不懂拒绝# 标签提问,或将你的疑惑评论留言在本条推送下方,将会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解答你的问题。

遇见很较真的人怎么办(身边那些爱较真的朋友)(5)

你不必一个人承担所有,在这里,我们陪着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