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河老电影院(往事还记得树林召街上的老电影院吗)
在达拉特旗旗政府所在地树林召镇,年龄稍大的人都熟悉镇里的那个电影院,它曾经是镇里唯一的娱乐场所,是人群聚集和向往的好去处。它不仅是群众看电影的地方,而且还是开大会、文艺演出的场所,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礼堂”。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院是镇里最活跃、最有人气的地方。进入2000年,因其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就被拆掉了。后来我每次路过这里时,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电影院门前昔日的热闹、繁华景致再也看不到了,留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的遐想和回味。
电影院位于树林召镇的中心位置,镇里最远的住户也就10分钟左右的行程。电影院与旗委、旗政府办公楼交相辉映,由西至东一字排开,堪称是那时镇里的“高层建筑”。门前是树林召的主街——锡尼街,东侧是长胜街,西侧是新华街,北侧是树林召大街。电影院占地2000余平米,座北朝南,二层建筑,门前有个小小的广场,是每年元宵节扭秧歌、踩高跷集中表演的场地之一。广场两侧栽有两颗翠绿松柏。电影院高约十余米,砖结构水泥门面,门前有四根用水刷石装饰的柱子,支撑着正门上方那向外突出、造型别具一格的防雨棚,其顶部是二楼的平台。驻足望去,很是壮观(在那个年代的小镇里没有高层建筑)。二楼的背侧相连的是观众大厅,属于人字梁的砖木结构起脊瓦房。
电影院门前及左右两侧都由带垛子的水泥台阶围回来,沿阶而上,对着电影院的正门,正门的两侧留有耳门,西侧的门口有两组铁栏杆,这是为便于检票而安装。从正门进前厅(大厅),迎面是观众厅的两个入口,门头的上端写有“单号”和“双号”的字样。大厅的两侧是电影院的工作间和卖票厅。从西侧有楼梯可以上到二楼,二楼是工作间和放映室,放映室顶部有一个天窗,天窗的上面安有两个宣传用的大喇叭。通过前厅步入高大宽敞的观众厅,整个观众厅显得空旷气派,说话时,会出现嗡嗡的回音。厅内的地面呈南高北低坡梯状,整齐地排列着900余个硬板座椅。排椅被两个过道一分为三,中间是观看电影时的最佳位置,东为双号区,西为单号区。对面是舞台,舞台两则悬挂幕帘,正中是银幕,放映孔射出的光带投到幕布时,就会出现美妙而富有动感的画面。观众厅的东西两侧墙上均匀的排布着长条状的窗户,便于采光通风,放映时再拉起遮光帘。观众厅的顶部有六个快速旋转的吊扇,东西两侧各有道门,通向室外的厕所,同时也是观众应急疏散口。
这个电影院建成于上世纪60年代初,那个年代,人们能了解外界的载体主要是收音机,自从电影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它也成了小镇人了解外面世界的又一个窗口。后来在电影院门前的西侧和南侧迎街建了两排商业店铺。每天,路上的汽笛声、沿街店铺录音机里传出的音乐声都交织在一起,再加上路上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电影院售票窗口前围着买票的人群;海报栏前三三两两地站着观看内容介绍的观众;还有陆续来窗口前询问新片上演情况的人,让这里显得特别热闹。
影院门前还聚集了一些卖瓜子、干果、冰棍等各类小食品的流动商贩,他们或是在自行车后架上绑一木头箱子或纸箱子用于放货;或是在手推车上摆着零碎小食品;或提个小篮子在人群中窜动,或往地上一蹲,摊块布摆些瓜子、麻子、大豆等.....常记得那卖瓜子的老头、老太太用纸片糊个小、中、大三种锥形量杯来盛瓜子,人们在购买时通过选择量杯的大小付钱,其对应的价钱分别为5分、1角、2角。看到他们那布满风尘的脸庞,那皲[jūn]裂的双手,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艰苦。为了生活,他们常常在严寒酷暑中,从电影的开始到散场都坚守在这里,就是那点微薄的收入也成了他们养家糊口的来源。为了能多赚几毛钱,有时在放映前的数小时,电影院门前就会听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回荡在影院门前的上空,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可见得当时的电影院是镇里多么活跃的地方,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是一繁华之地。
那个时候,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是表演艺术,但却在闪烁的银幕上看到了文明之光的照耀。那时,我家离电影院比较近,电影院大喇叭做宣传的声音都能听得真真切切,常常听到一个男声:“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将要上映,开演时间,中午11:30—13:30、下午15:00—17:00、晚19:00—21:00,望大家前来购票”。而后还会放几首当时特别流行的歌曲,如《祝酒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甜》等,它们与宣传声交替播放,欢快的节奏穿过街道、越过树林、飘向人们的心扉,让人们感受着新时代的生活气息。虽然那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很贫乏,但人们对电影却没有匮乏之感,只要有新电影上映,人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购买电影票,其中年青人居多,再就是单位包场也多,也许这是当时单位的一种福利,但是这种激励机制却让当时的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看过一场电影后,能让大家兴奋好长时间,成了人们工作之余、饭后闲谈的内容。现在回想起当时大家买电影票拥挤的情景,似乎还能感受到人们对看电影的那种热情和亢奋,当时,一旦有新片上映,电影票就会比较难买,虽是提前两天售票,但总能看到小小的售票窗口前,会被买票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一些小青年,来迟了还想买到票,或者还要买位置好的票,比较“横”,几个人密谋后,顺着墙边一起用力,把正在拥挤买票的人推开,趁乱他们到了窗口,抢先买到了好票,如果遇到的不是善茬,就会发生一场争吵或打斗。有的小青年看到前面买票的是姑娘时,就会把姑娘的辫子拽一下,姑娘会回头瞪一眼,或骂一声“流氓”,小青年会得意得发出几声笑,有时会上演一场英雄救美的好戏。要想买到好一些的座位号,也得想办法,或是提前买,或是“走后门”托熟人买。
电影票的版式也很简单,仅是一张印刷着排号、时间、票价字样的薄纸,有粉、黄、白、蓝四种颜色,每个人都会小心翼翼地将票装在贴身的衣兜,生怕弄丢了。这是入场时的凭证,入场时,门口会站着几名工作人员进行检票,除了小孩子不要票,成人必须人手一张。检票时,开两个侧门,拥挤的人群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检票,检完票后进入前厅,然后根据自己座位号的单双数,选择东西入口进入观众厅。记得,每次跟随父亲看电影,在找到座位后,我就会乖乖地坐到父亲的怀里,静静地等着电影的开演。期间,人们陆续进来对号入座,当窗帘全部拉上,灯光熄灭时,说明要开演了。那些没有买到票的人,等电影演开了,还要在电影院门前停留一段时间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那时的小孩子都爱看电影,没票进不去,哪怕在外听电影也行。谁家也不会让孩子天天看,因为那时人们普遍穷,父母没有多少钱让你看电影。经过多次的等待,有时没有票真能混得看一两场,于是,那些买不起票的男孩子们有了经验,有事没事候在电影院的门口前窥视,等电影放映一段时间后,估计查过票了,趁着门卫不注意,拉开门缝,缩着身子偷偷溜进去,一旦被检票人员发现,就被拎着衣领提出来。演到半场后或遇到好说话的人,有时就睁只眼,闭只眼让看了。
放映开始,首先出现在银幕上的是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各个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图像基本相同,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大多是工农兵造型的片头,其中的工农兵都是二男一女,他们的区别只在各自的姿势和造型的不同。早期是黑白版,后来成了彩色版。后来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出现了光茫四射的天安门、八一五星。小时候比较爱看打仗的电影,记住了军徽,每当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响起时,心里就涌起一股激情。看过《英雄儿女》《地道战》《敌后武工队》,让人心潮澎湃。记得在看过《闪闪红星》《 小兵张嘎》后,影片中的潘冬子、张嘎子成了众多小伙伴们崇拜的对象,小伙伴们也纷纷在游戏中模仿他们的英勇举动,借助自家院里低矮的建筑,上窜下跳,一会儿藏在炭房里面,一会儿匍匐在地上,一会儿又从猪窝顶上跳下来,手里不是树枝当枪使,就是用手指摆成手枪的姿势与“坏人”作战……虽然全身沾满了泥土,可并没有遮盖住天真的笑容和内心善良正义的举动。这是孩子们从电影中得到的最简单、最有意义的乐趣,这也让孩子们从小有了善恶美丑的意识。对于成人来说,他们的感受要更直接些,在看电影过程中,我经常能看到大人们擦眼泪的情形,记得我跟着大人看《巴山夜雨》时,那个女儿在向老奶奶讲述自己如何照顾病危的母亲,如何一人寻找父亲的情景时,让很多人都流下眼泪。还有看《人到中年》时,我看到周围坐的阿姨和大姐姐们掏出手帕擦眼泪的情景,现在想来,是人们被当时影片中眼科大夫陆文婷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感动,其实这也许是当时人们对一种价值认同后的共鸣。谈对象的青年男女也许会低头私语,看一场电影,彼此有了共同的话题,在交流中增进彼此的好感,据说当时在上映《小街》《庐山恋》两部爱情片时,有些谈对象的青年为了多交流,一下午循环能看三场电影。主要因为当时再也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场所,这里就是年青人谈恋爱、找对象、认识交流的平台。那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年代,男女青年相跟着走在路上,或看场电影,或依在一起的举动,都会引来人们的注目。假如一对男女青年坐在一起看电影,前后左右的观众,由不住摆头探脑的用余光去窥视,那儿会成为众多目光的中心点,好像比电影都好看似的。
在电影放映过程中,除了有时偶尔能间断地听到小孩子哭闹的声音外,整个电影院比较安静,都在全神贯注地盯着银幕,遇到精彩搞笑的片段,全场一片哗然。有时,电影院的场务人员会手持电筒来回地巡查,核实电影票的持有情况。我偶尔会好奇地抬起头看看头顶上那两束长长的光带,投放在幕布上就有了画面,年幼的我感到太神奇了。
冬去春来,人们看电影的激情没有减退,电影也一直放映着,几乎没有无故歇业的时候。如果遇旗里开大会,电影院就成了会场。夏天里,看电影的人最多,室内异常的闷热,几个吊扇也解决不了问题,人们手里拿一本书或一硬纸片不停地扇着,空气里弥漫着汗味、脚臭味,但是电影院里污浊的空气和热腾腾的气息,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随着电影故事内容的更换在慢慢长大,上小学、初中、高中时,学校的包场也多,每次看电影对我们来说,真是一种享受,有些情节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四个小伙伴》中“胖敦”的形象似乎还在脑海中留存,影片让我们感受到团结、诚实的重要性;中学时代看过的《高山下的花环》《大决战》等影片,让我知道了无论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还是在老山前线牺牲的梁山喜,他们都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在奋血浴战。后来还看了成龙主演的大片《红番区》,目瞪口呆地看着演员的飞跃式离奇表演,感觉惊险、刺激,同时也从影片中领略了异国风情,让我感到外面的世界原来有这么精彩。在高中阶段,看完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全年级的学生都流着泪,大家深深地被母爱的力量所感动。
在外地上学时,偶尔也会和同学在星期天去电影制片厂的标准放映厅看电影,那里的条件比较好,带座套的软椅子、内有卫生间,观看电影让人赏心悦目,但也很难再找回小时候看电影的那种感觉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VCD等进入家庭,精彩的电视节目让人们逐渐冷落了达旗电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但树林召镇上的这个电影院门前的小小广场还是热闹了一段时间,这里改变经营模式,广场变成了旱冰场,也曾办过露天舞场,偶尔会有外地一些歌舞团来表演,每逢演出,镇里的年轻人也会如潮水般涌来。周边的录像馆,更是24小时循环播放。
进入21世纪,随着手机、互联网进入家庭,3D、4D电影也应用而生,让人们的视野更开阔了,大家在感受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忘记了带给自己快乐和激情的电影院,于是,电影院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怀旧的日子里,树林召镇上的这个电影院如一古老的陶罐,里面曾装着清澈的、陈旧的时光;曾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和梦想,装着曾经的欢颜和泪水,装着旧日的温情.....在时代的变迁中,曾经包容了寒来暑往的风霜雨露、曾经蕴育着年轮更替的幸福佳音、曾经传播了春夏秋冬的文明之声的电影院就这样消失了,留给人们的唯有无限的回味与留恋……
关于作者
冯丽云,爱文字,喜散文,时有些小文章见诸报端,权当是对工作的感悟、生活的体验。
来源:鄂尔多斯文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