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最新预言(100年前孙中山提出四大预言)
众所周知,孙中山是我国近代上著名的风云人物,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建立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国,被国民政府尊称为“国父”。他是海峡两岸公认的革命先驱,是中华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中国以后的发展留下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人。
▲孙中山剧照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孙中山与二十余位进步华侨在夏威夷檀香山宣布成立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立志推翻以满清政府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将中国改造为“包容、进步、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孙中山被推举为同盟会总理。此后,同盟会到国内外各地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并筹集反抗清王朝的起义经费,这些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非常重要的铺垫。
▲“武昌起义”场景复原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 ,公然向列强出卖中国利益,四川人民激烈反抗,保路运动随之爆发。为镇压四川人民的反抗活动,清政府急忙调集湖北新军入川。趁此机会,湖北革命人士发动武装起义,在武昌点燃中国大地的第一把革命之火。“武昌起义”的星星之火,瞬间呈现出燎原之势,各地有识之士纷纷响应,短短两个月,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自治。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溥仪逊位,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集权制度宣告灭亡,中国开始走向民主共和。
▲孙中山就任民国大总统场景复原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很多省份都选择独立,但是这只是其省内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对清政府的不满,并非为了真正的革命。因此,独立的省份各自为政,根本不遵从临时政府的法令,革命政府的力量非常弱小。同时北方省份大多掌控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北洋军队是清政府用最后的力量训练出来的新军,是中国最精锐的军队,袁世凯就凭此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上台建立了以北京为首都的北洋军阀政府,孙中山被迫下野。总的来说,辛亥革命破旧而未能立新,没有足够实力来巩固革命果实,也未能妥善解决中国的内外困局,中国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新旧交织的环境中。
▲袁世凯剧照
辞去大总统后,孙中山的强国梦并没有破灭,他走访全国各地,结合国情实际,反思自己之前的建国方针并加之完善,著成一部对未来华夏构建规划的书——《建国方略》。然而,这本书著成之时,袁世凯称帝失败,山河又陷入动荡之中,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建国方略》自然无法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书中的远见卓识,根本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也不符合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不客气地说,如果有人读过《建国方略》,一定会认为那是孙中山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转眼间百年已逝,重拾此书,我们惊奇地发现,《建国方略》所提出的四个最著名预言,其实已经实现了三个,而第四个预言的实现也只是时间问题。
▲《建国方略》
预言一:在中国修建16万公里铁路,每一座城市依靠便利的铁路运输变得紧密相连,百姓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孙先生考察西方时,就明白铁路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大商品的流通速度,减少人们运送的成本,价格也就随之而降,国民生活水平就会很快提升。因此,孙中山生前,就曾多次感慨于西方世界铁路运输的发达。不过,依旧当时中国实际,从光绪六年 (公元1880年)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唐胥铁路算起,直至清朝覆灭,中国的铁路总里程还不到9000公里,孙中山的构想在当时来说简直天方夜谭。但是,如今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达13.3万公里,其中有8万多公里的电气化铁路以及近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加上尚在规划和修建的铁路,孙中山的预想已经变为现实。
▲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高铁
预言二:在中国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各自修建一个能与纽约港媲美的世界级大港,并以港口为中心建设发展三个沿海经济发达区域。这一预想其实早已实现,中国的经济规划也是按照这个实行——以天津港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以上海港为枢纽的长江三角洲,以广州港、深圳港、香港为枢纽的珠江三角洲。
▲上海港实景
预言三:中国稳定后兼收并蓄,吸引外资发展实业。中国自古以来“兼容并包”,盛世时期往往都是自信地面对世界,而不是夜郎自大的“闭关锁国”。汉唐明三大王朝就曾广纳四夷、万国来朝,与外国的交流贸易非常频繁。而腐朽落后的满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受尽百年欺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就逐步向世界各国开放市场,在自信的包容和经济的活跃交流中渐渐复兴,孙中山的构想变为现实。
▲孙中山(右)与夫人蜡像
预言四:国民皆心怀“替众人来服务”的想法,富有责任、无私无畏。孙中山这个语言带着“大同”的思想,人人胸怀天下,清楚自己的责任,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这是孙中山的期望,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的目标,更是世界走向大同的唯一道路。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公民素养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尚未没有达到中山先生所预想的那般,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预想必将会彻底实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