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战国时期的故事有哪些(史记未记载暗度陈仓)
李 渤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过,除了当年策划、执行该谋略者之外,直到今天,真正了解其实情者,却如凤毛麟角。即就是当今的历史权威,恐怕亦不知其真伪。大多数人是从中国历史故事书籍和字典里知道,此事发生在秦朝末年,即公元前205年八月,韩信率汉军从汉中出发,跨过秦岭,夺取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区),打败章邯期间。
秦末刘邦与韩信率汉军打败章邯之陈仓战役(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当你查遍中国所有史书,却找不到它的踪影。尤其是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事件发生的汉代,其官方资料中,亦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更为奇怪的是,汉朝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中,也找不到它的踪迹。
《暗度陈仓》是关乎刘邦军事集团生死存亡命运之战中的核心谋略,《史记》理应大书特书。但《史记·高祖本纪》却只记述了这么几句:“八月,汉王用韩信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史记·淮阴侯列传》对这次战役的记述,则更为简单:“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这就是说,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楚汉相争时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事件,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只说“汉王用韩信计,从古道还”,却没说用韩信的什么计?既然未叙述具体的计谋,那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未必就是韩信所用之计。既然它不是韩信所用之计,那这个典故是从哪里来的?它又是怎么产生的?看来只有找到这个故事的出处,才能知道是否真有其事。
一、元代杂剧露端倪,《暗度陈仓》世人知据历史资料记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元代的两出杂剧:一出是无名氏编著的《暗度陈仓》,其第二折有这么一段剧词“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另一出是尚仲贤编写的《气英布》,其中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图片来自网络)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词语及故事,随着这两出剧的演出,才正式出现并为世人所知。问题是陈仓战役发生至元朝建立,期间的一千五百多年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事件,一直销声匿迹,无人提及,为什么突然在元朝冒了出来?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没有根茎却枝繁叶茂,让人摸不着头脑。无名氏和尚仲贤是元代比较知名的剧作家,其绝不会无视历史,凭空捏造,遗笑天下。其必是依据而编。看来只有找到这个“依据”,才可能寻到其根脉。
二、南齐史书留“蛛丝”,古代竹简露“马迹”经过仔细翻阅古籍,还真查到了点眉目。元代无名氏和尚仲贤果然是凭据编剧,并非空穴来风。
陈仓之战后,过了830多年,在南北朝的《南齐书•王敬则传》中,有这么一段撰述:“南齐大司马王敬则起兵造反,齐明帝父子听说叛军即将杀到,仓皇欲逃。敬则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南史•王敬则传》亦有相同记载。这两部书所记述的“檀公三十六策”,其实就是由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三十六计》。可见此书在当时已经广泛流传。兵书《三十六计》中的第八计就是《暗度陈仓》。这是史书最早对《暗度陈仓》事件的简略披露。
新中国建立之后,考古学家从发掘的汉代古墓中,发现了《孙子兵法》以及兵书《三十六计》竹简史料,这说明《暗度陈仓》的典故,在汉代已经流传。正史不予记载,可能是官方禁止其传播。官方之所以禁止,这与汉朝建立之后,将儒家的忠孝及仁义礼智信,作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政权的工具有关。当时的治国策略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传播“阴谋”,影响安定团结的书籍,一概禁绝。就连《史记》都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束之高阁,禁止外传,直到汉末,才公诸于世。可想而知,宣扬“诈术”的军事著作,也只能在军界和民间私下流传。有了民间流传这个渠道,这才有后来《南齐书》与《南史》对三十六策的记载和元杂剧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描述。
兵书《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出自于战争实践。由此判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真有其谋其事。《史记》未予记载,遂使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至今处于云里雾里,说有似无,说无似有,难有定论。《史记》对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不予完整记述,看来其中必有原因。
三、《史记》不纂有缘故,《暗度陈仓》乏证据陈仓战役是刘邦军事集团摆脱困境,迈向成功的关键之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陈仓战役取胜的核心谋略。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对这个颇为著名战役的核心事件,在《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不予编纂?相比之下,对韩信指挥的其他战役,却记述得颇为详尽。例如: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对韩信大败魏王的临晋战役的记述:《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浦坂,塞临晋,信乃以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罌鮓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掳豹,定魏为河东郡》。
(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军事常规,一计重施,兵家大忌。军事奇才韩信,却敢于在两次战役相隔时间不长的情况下,二次实施《暗渡陈仓》之计,玩弄敌军于股掌之上,堪称智谋超群,空前绝后。
《史记》对韩信运用同一计谋,指挥的上述两大战役“厚此薄彼”的描述,使后人产生了诸多疑问。对《暗度陈仓》事件的简述,犹如给这场不同寻常的战争,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面纱,将当年的腥风血雨,遮掩起来,藏入历史深阁,致使《暗度陈仓》事件神秘莫测,难辨真假。
《史记》对韩信指挥的临晋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谋略运用、兵力部署,甚至连渡河的工具等,均记述得颇为详实,说明司马迁修史态度严谨,不愧为“史圣”。后人亦赞其“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一)临晋战役发生在山西临汾至陕西韩城之间的黄河两岸,这里地域开阔,地形一目了然,便于考察,易得实情。此战发生于白天,目击者众多。更重要的是,司马迁生长于韩城,必然对临晋之战有所了解,对其详加记述,亦在情理之中。
(二)《史记》简述陈仓战役,可能有以下原因:
1、当年《暗度陈仓》“暗度”的路径,除了韩信和几个侦察兵知悉,“暗度”及随后突袭陈仓城俱在深夜秘密进行,参与者无法辩识具体方位,必然不清楚所经之地。攻破陈仓城之后,这些兵士随之东去激战章邯,远离陈仓,更无法知道“暗度”路径。
2、陈仓之战十年后,公元前196年,韩信因谋反罪被杀。当年参加过陈仓战役的将士和目睹过陈仓之战、了解暗度陈仓事件的当地官民,为避“株连”与招来杀身之祸,必将知道的与韩信有关的信息,深藏腹中,守口如瓶,最后带进了坟墓。《暗度陈仓》事件因此被永远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3、司马迁袭父职为太史令,主管天文历法,编纂《史记》虽属兼职,亦是经朝廷批准的官方重大文化工程,其必行文各地征集资料,包括陈仓县在内的全国所有署衙必然全力配合。但是,陈仓之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经历或了解此战的人,早已陨命沙场或者作古。《暗度陈仓》无亲历或知情者见证,其便成了历史“悬案”。
4、《暗度陈仓》事件发生在汉中通往陈仓方圆百余里的秦岭深山密林中。尤其是秦岭北麓,当时处于原始状态,险峰林立,千沟万壑,壁峭涧深,地形复杂,人迹罕至。唐代大诗人杜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名句,即是对这一区域的真实写照。在大散关至斜峪关之间的一百多里内,南北穿越秦岭的羊肠小道众多,且山深林密,沟壑纵横。走访调查难度极大。
1953年,三名国家测量队员在大散关以东的秦岭北麓熊洞灌失踪,直到1963年,才被挖药的农民发现其骨骸及仪器。可见两千多年前,对这些小道根本无法考察。因此,陈仓县只能以“存疑”上报。那么司马迁以 “阙疑”定性,予以略述,当属恰切。
可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陈仓战役的略述的确十分高明,亦显示其超人的才智。“八月”,刘邦“从古道还”,这是历史事实。但“从古道还”的前提是“汉王用韩信计”。至于用什么计,让读者自己去猜测。读者当然会猜到是“暗度陈仓”。准确吗?绝对准确。可这是你猜的,我却没有这么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是知道韩信用的是《暗度陈仓》之计,同时也知道“暗度”的路径,只是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故不详述罢了。由此可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真有其事。
现在,就将其真实历史重现于世。
四、《明修栈道》惑强敌,《暗度陈仓》灭章邯公元前206年,刘邦领兵入关灭秦之后,霸王项羽毁约,改封其为汉王。此后,刘邦被困于偏僻贫穷、四面环山的汉中。此时的中原,群雄割据,相互杀戮,烽火遍地,民不聊生,华夏民族正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面对兵士大量逃亡,实力不断衰弱,刘邦愁得寝食难安,无计可施。在刘邦军中管理粮仓的韩信,此时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刘邦不愿重用。韩信就在前往南郑的半路上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报告刘邦,立即骑乘快马,连夜追赶。从此留下 “萧何月下追韩信”,古人重视人才的千古佳话。
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片来自网络)
萧何追回韩信,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统帅三军。韩信向刘邦详论天下大势,并进呈先取陈仓,平定三秦,扎稳根基,再取中原,统一天下的宏图大略。刘邦十分钦佩韩信的才能和智谋,认为得到他太晚了,遂按照韩信的谋略,从攻打陈仓开始,吹响占据关中,东进平乱,统一天下的号角。
公元前205年八月,刘邦与韩信兵分两路,从汉中出发,沿褒河北上。刘邦经连云栈道屯兵于陈仓古道,准备翻越秦岭,攻取散关,夺占陈仓。韩信屯兵于褒河中游的上白云,佯作攻克斜谷(今宝鸡市眉县斜峪关),后取陈仓。
韩信在出征之前,先派樊哙领兵去修复被烧毁的褒河中游通往斜谷口的栈道,摆出要从这条路北上杀进关中的架势。
据守在陈仓城,被项羽封为雍王的原秦朝大将章邯,得知汉军出兵的消息,急忙离开都城废丘,增兵坚守散关并亲率大军镇守斜谷口,派遣精兵在褒河上游至斜谷之间的各个要塞加紧防范,阻挡汉军。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敌军主力被引诱到栈道一线。韩信立即带领一支千余人的小分队,暗中抄小道翻越秦岭直奔西秦,发动突然袭击,夺取章邯老巢陈仓城,与从散关杀出的刘邦大军汇合,击杀章邯,继而平定三秦,为此后逐鹿中原,剿灭群雄,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五、首创《暗渡陈仓》计,一战成名载史册《暗度陈仓》是韩信首创的军事谋略,也是他首次策划并指挥的较大规模的战役。其胜败直接关系到韩信的前程和刘邦军事集团的未来。
此次战役的难点在于,敌军据守的两处要塞大散关和斜峪关,皆为两山夹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号称“一将把关,万夫莫开”。大散关比斜峪关更为坚固。汉军无论从哪一处发起正面强攻,必遭惨败。就是这样一场必败无疑的战争,却被韩信操控得大获全胜。从战后的结果可以看出,韩信的确是一位军事奇才。他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运用得“炉火纯青,天衣无缝”。他用“明修栈道”,吸引住敌人视线,然后率领极少兵力,抄小道悄悄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突然袭击,夺取陈仓城,抢占章邯部队赖以生存的粮草等军事物资,使敌军不攻自乱,最终败亡。
陈仓战役的取胜可谓“一箭双雕”,一是巩固了韩信作为汉军统帅的地位,为其实现人生抱负铺平了道路。二是章邯背叛秦朝,投敌叛国,拱手将三秦二十万士卒献给项羽,被其全部坑杀。汉军消灭章邯,为三秦父老解除心头之恨。秦人因此拥戴刘邦,使刘邦很快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战役之后,韩信创造的这一谋略及其成功战例,丰富了中国军事学说,同时被编入重要军事著作《三十六计》和世界军事史册,影响深远,千古流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虽系历史真实事件。但是,要想让史学家认可,将其载入史册,最终还是要找到能够证明它真正存在的核心证据,那就是韩信从什么地方《暗度》到陈仓?
六、古道暗度属讹传,剥茧抽丝觅真迹如果要问韩信从什么地方“暗度”到陈仓?人们会不加思索的回答:“当然是陈仓古道了。无名氏的元杂剧《暗度陈仓》第二折已经说了“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韩信或刘邦“暗度”的是不是陈仓古道 ,或者陈仓古道能否“暗度”到陈仓?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陈仓古道?陈仓古道在哪里?
从宝鸡市经大散关向南翻过秦岭到达四川、汉中的这条路,今天叫川陕路,古代叫陈仓古道。
古道是古人把发源于宝鸡秦岭以南的嘉陵江源头至略阳的这段河流叫古道水。沿古道水开辟的路就叫陈仓古道或者称陈仓道。嘉陵江边凤州经留坝县至褒河武关的连云栈道,也叫陈仓道。
秦岭以南远离陈仓,古代为什么把这里的道路取名陈仓道?
周朝末期,先民发现了铁矿石,从此铁制农具和兵器开始大行其道。这些铁制器具非常轻巧锋利,促进了农业和军事的飞速发展。当时秦诸侯国初期的西秦地域内,只有秦岭以南的古道水两岸山中有铜、铁矿,因此秦国便将这里作为战略资源要地,特别重视,设置县署,取名古道县。将道路改称陈仓道,或称陈仓古道。可以说,古道县就是当时秦国建立的“经济特区”,是秦国的“重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基地。秦国后来能够打败六国,统一天下,这个“古道县”功劳至伟。
如果打开地图看到陈仓古道的地理位置,就会明白韩信从陈仓古道绝对“暗度”不到陈仓。
陈仓古道上的秦岭北麓山口,古称散关。它是周朝时期,散国与矢国的分界线。此地号称“川陕锁钥,益州(古代汉中与四川的总称)门户”,易守难攻。
公元1131年十月(南宋建炎五年),金兀术率军欲从陈仓道南下,进取四川。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待金兵进入大散关与秦岭和尚塬之间的五十里峡谷,遂用巨石滚木堵塞大散关口,关门打狗,致使十万金兵全军覆没,金兀术换上兵士衣服,钻入密林,才保住性命,逃回老巢。此后十余年,金人未敢南侵。由此可知,韩信不可能“暗度陈仓古道”到达陈仓。元代无名氏显然是在闭门造车,主观臆断,后人也是以讹传讹,弄假成真,闹了个大乌龙。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撰述“汉王用韩信计”,“从古道还”。前边说过,散关有重兵把守,刘邦不可能攻破散关,从古道到达陈仓。要想从这条路顺利到达陈仓,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韩信率领小分队,扮做敌军,深夜由北向南抵达散关,诱敌夺关。二是韩信率汉军深夜袭破陈仓城,散关敌军闻讯撤兵回救,刘邦乘机率大军从陈仓古道到达陈仓。问题是韩信与兵士,从哪里越过秦岭,暗中到达陈仓实施上述谋略?这就涉及到韩信“暗度”的路径。
韩信“暗度”的路径,在其事件发生至今的两千三百多年内,一直无有定论。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也只能在《资治通鉴》中更为简约地叙述:“八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其干脆连“用韩信计”也省略了。
韩信当年能够“暗度”成功,夺取陈仓战役的胜利,后人竟连他走过的路都不知道,三齐王若地下有知,岂不蓦然笑醒?当然,民间曾传说,韩信得仙人指点,当年吹了口仙气,让三千纸人变成真兵,飞过秦岭,打败了章邯。这种说法纯属闲人借此找点乐趣,过过嘴瘾。打仗在什么时候都得脚踏实地,真刀真枪,来不得半点虚假。话说回来,苍蝇飞过,也有点影子。《暗度》这件事,也必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韩信当年“暗度”的路径,在散关与斜峪关之间百余里内的秦岭山区,只要查清这一区域南北走向的小道,自然就会知道其中一条必是《暗度》之径。问题是这些小道隐藏于秦岭北麓的断涧深壑及原始森林中,前边说过,新中国建立后,手持指南针的测量队员,都在其中迷失方向丢了性命,因此,官方亦不敢冒然前去考察。民间肯定更无人愿意冒着失去性命的风险去专门考究。这就是《暗度陈仓》无法得知真像的原因。
有没有完全知悉这些路径的人?当然有。古代农业社会,人类百分之九十五的生产及生活资料来自于山中。那些住在秦岭脚下的农民常年奔波于深山密林,当然熟悉这些道路。但是,进山下苦谋生者皆为贫民,俱不识字。他们入山只关心眼前既得利益,什么韩信,暗度,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关心。秦岭脚下的读书人虽然懂得历史,却都是“应试专业户”,腿上没有练就登山的功夫,根本到不了那里。只有既奔波于这些山区小道,谋食求生,又懂得历史的人,必然知悉这条路径。要在秦岭脚下找到这样的人,只怕是极其稀罕。当然,不能说一个也没有。凑巧还真有这么一位,他还是笔者的朋友。
这位朋友在四十岁以前,是地道的农民,为了生存,几乎踏遍宝鸡秦岭区域的山山水水,砍柴、扛椽、采药、割竹子、炕扫帚、修水库、修公路。多次骑摩托从潘太、姜眉、宝汉公路到达中;驾车横穿凤太路等等。四十岁以后,又以宝鸡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被聘入文化部门,编剧著述,与笔为武。这位朋友如数家珍,向笔者详细讲述了散关至斜峪关之间穿越秦岭的南北小道。
(一)在陈仓古道上的秦岭梁至大散关50余里河谷,两边皆为高峰绝壁,没有易于夜间潜行的小道。如果有,金兵当年也不至于全军覆没。闻名世界的宝成路,也不会凿空石山,将铁路修成“8”字。因此,韩信不可能从这里“暗度”。
(二)陈仓古道东侧,一山之隔,发源于秦岭南麓的车道河,在凤县江口镇以南汇入褒河。这条河谷道路的北端,正好是嘉陵江源头,这里的秦岭梁高峻参天,岭北壁峭壑深,道路阻绝,无法“暗度”。
(三)大散关以东的鸡峰山(古代叫陈仓山)后面,有条河叫西岔河。站在西岔河上游的柏木岭,鸡峰山在其脚下。站在西岔河源头的秦岭梁,柏木岭又在秦岭脚下。可见此处秦岭之高如在九霄。鸡峰山北,道路盘于绝壁。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攻克潼关,唐僖宗避难陈仓山,赖其路险才保住性命。 因此,沿西岔河向南翻越秦岭到凤县水蒿川的这条路,绝对不是“暗度”的最佳途径。笔者的这位朋友1963年秋,曾从这条路翻越秦岭,在岭南广袤的雪草坡采集过大葱籽,故知其详。
(四)从渭滨区石鼓镇高家河,翻越鸡峰山西边的寄马桩(即从宝鸡市区眺见相连的三座独峰),向南经干河越秦岭,进入水蒿川这条路北边寄马桩下,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的天台山,自古至今,在此山中迷路失踪者 不计其数。天台山以北更是塬岭纵横,出山十几条沟道盘曲勾连,夜行犹入迷魂大阵,绝对无法“暗度”。
(五)斜峪关西侧,依次有曹家沟道、伐鱼河道和磻溪河道。这三条小道俱北起宝鸡市高新区天王镇和磻溪镇,南到太白县桃川河。一是这三条路上的秦岭主峰青峰山隔斜谷与太白山毗邻,高可比肩,坡陡路险。二是诸路北端的磻溪镇和天王镇,西距陈仓城六十余里。三是诸路南端紧临斜谷,在章邯军防线以内,不具备任何“暗度”条件。
(六)北起高新区磻溪镇潘家湾,南至太白县城的马尾河道,即今之潘太公路,古代属于山区“大道”,章邯必派重兵防守,韩信不会涉险从这里“暗度”。
(七)在马尾河与西岔河之间,有一条清水河谷小道。它是这一区域内最后一条南北通道。它是否是“暗度”之径,先听听笔者的这位朋友对其地域环境的考察与分析。
七、踏破铁鞋终有获,清水河谷释疑团(一)清水河概况
清水河位于宝鸡市高新区马营镇境内。其发源于秦岭北麓,全长28.4公里,北流入渭。鸡峰山后的西岔河,在清水河中游汇合。清水河河谷狭窄,两岸峻峰蔽日,除阎王砭,其余路段无断涧深壑,岸边小道平缓通畅。
阎王砭在清水河下游入山向南一公里处。此地本无名称,东汉初年佛教传入,山民依其险峻,起名阎王砭。其两岸山高入云,峭壁夹水,宽不过十米;从此溯流向上二里余,河道陡峭,巨石雍塞,水流湍急,无法通行。阎王砭北沟深陡立,其高似在九天兜率,故名老君沟。此沟洪水如兽,冲入河道,紧临磐石,形成巨潭,水色似墨,深不可测,名曰黑虎潭。进山打猎、采药、摘寻野果者,须泅水过潭,再数番攀石,涉险踩水,历尽艰辛,方能度过。大约在东汉末期,清水河川人口增多,古人先于阎王砭下东侧峭壁凿窟,修建栈道,屡遭山洪,遂弃置。栈窟至今犹存。其后,先民于阎王砭西侧山腰开辟小径,南北得以通行。其径北坡陡如立,乱石为阶,人背畜驮,倒退而下,危险异常,时有跌坠陨命者。两千多年后的一九六四年,山内建设军工企业, 阎王砭山腰始修公路。
清水河上游东岸的宋家山,大约三亿年前在地壳运动中,离开秦岭,北移三公里。秦岭梁在这里成为马鞍形,其最低处平坦开阔,南北翻越,如履平地。岭南四十多里长的庙峪河流至太白县上白云汇入褒河;岭北六里长的桦川河汇入清水河。
从地图上看,清水河道经庙峪河道连接褒斜道,几乎是一条直线。古代在阎王砭西侧开通路径后,这条南北小道便成为陈仓通往汉中的商旅捷径。历史上在桦川曾设有交易集市。古谚云:“七褒城(汉中府),八勉县,十二三天到广元”。
(二)清水河《暗度》之依据
1、章邯固信清水河阎王砭潭深石巨,道路阻绝,未在此设防,使韩信有机可乘。
2、清水河除阎王砭一公里余道路不通,再无峻岭断涧隔阻。其余经太白县庙峪河到褒河,道路平缓畅通,利于“暗度”。
3、褒河经太白县庙峪河、清水河到陈仓城仅百余里,是短程突袭的最佳路线。
4、《暗度陈仓》的核心是“暗”与“度”。“暗”:①无光;②阴;③隐藏;④潜伏。清水河谷狭窄隐蔽,绝大部分道路通畅,具有暗动或夜行的条件。“度”:①《中华大字典》的解释与《说文解字》同:“渡”或作“度”。“[方言]过度谓之渉济。[注]犹今云济度”。②《康熙字典》:“又[玉篇]与渡通,过也。前汉贾谊传‘犹度江河亡维楫’”。上述解释说明《暗度陈仓》即是《暗“渡”陈仓》。清水河道路迂回于两岸,只有“渡河”方能通行。尤其是阎王砭下的黑虎潭,非泅渡无法逾越。
5、之所以叫《暗度》,说明与水有关,故而不称“暗过”、“暗走”、“暗越”或“暗奔”。
6、明·马理著《陕西通志》记载:“清水河即陈仓水。”《水经注》载:“陈仓水出陈仓山(今之鸡峰山。编者注)下,东流至渭。”清乾隆五十九年《宝鸡县誌》亦述为陈仓水,民国初反帝反封建正式更名清水河。《暗度陈仓》因陈仓水而得名。《暗度陈仓》之地,亦非清水河莫属。
7、笔者的这位朋友年轻时采药、砍柴踏遍了清水河的沟沟岔岔,偏偏未去过买家(方言念“鸭”)沟。买家沟亦叫响静山。2008年农历六月六,清水河上游濨沟滩高祖庙庙会期,这位朋友到其上游十里外的买家沟佛洞游览。进沟西行十余米,见高两米余人造石门,陈旧斑驳。门左斜插一长方形石柱,上刻“埋甲沟”,惊愣之余,始悟:“买家沟”乃山民不知其意之误读。“埋”者“藏也”;“甲”者兵也。意为“藏兵沟”。沟内有石穴,名佛洞,可容千余人。“藏兵沟”?哪支军队来此隐藏?藏兵何为?史书和民间并未有其他军队到此之记载或传说。来此藏兵者,必韩信也。石柱“埋甲沟”字体为欧楷,断定是唐以后有识之士所立。
8、清水河上游濨沟滩与清水河山门外一公里处的高崖村,各有一座汉高祖刘邦庙。据庙碑(碑毁于文革)记载,两处庙宇,汉已有之。高崖村高祖庙南侧有一沟名引家(方言“家”念“鸭”)沟,清水河上游有“埋甲沟”,此即“隐甲沟”也。“隐甲”者,隐藏兵士于此也。此两地为何建高祖庙而宝鸡其它地方俱无?足见《暗度陈仓》是决定汉朝命运的存亡之役,因此,在汉王朝建立,刘邦死后,朝廷“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见《史记·高祖本纪》)。至此,《暗度陈仓》千古之谜已经解开,即从太白县褒河西岸的上白云起,经庙峪河过秦岭,“度”清水河到达陈仓城,这段路就是韩信当年《暗度》的路径。
(三)隐秘凶险的《暗度》历程
回顾韩信隐秘凶险的《暗度》历程,让人既惊核胆寒,又拍案叫绝。
1、示弱纵敌,创造时机
陈仓战役开始前,韩信驻兵的褒河中游上白云 ,距章邯扼守的斜峪关,百里之地,敌军步步为营,暗探密布,日夜防守,严阵以待,一触即发。要想从戒备如此森严的敌控区“暗度”到陈仓,几乎没有任何胜算。但是,韩信却把“不能”变成“可能”。他抓住章邯两个致命弱点,一是据守咽喉,骄横轻敌。兵法云,骄兵必败。二是凭险自信,布防失误。以为清水河阎王砭下有巨石与黑虎潭之险绝,未布一兵,使韩信有机可乘。《孙子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韩信大张旗鼓实施“明修栈道”,以假象蒙蔽章邯;派樊哙、灌婴率军直奔天水,佯欲绕袭陈仓,让章邯误以为韩信技穷,故轻敌大意,戒备松弛,为“暗度”造就有利时机。
2、谋划缜密,险中求胜
奇袭须备三要素:路途最短,用时最少,隐秘度高。路途漫长,行动迟缓,行踪外泄,突袭之大忌。
韩信要想从褒河西岸的上白云,率兵穿越章邯防区,一夜“暗度”到百余里外的秦岭北麓陈仓城并偷袭取胜,绝对难以实现。即就是“暗度”百里平川河谷,亦难一夜成功,何况要夜行翻越秦岭,穿涧“度”河。更要渡过阎王砭一公里绝道及深潭。韩信不愧为军事奇才,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精心设计,谋定而后动,用两天“埋藏”,三夜“暗度”的奇谋,突袭成功,击败章邯。
人们不仅会产生疑问,深秋夜长十余小时,为何韩信一夜仅“度”四十余里?需知民众进山采药、打猎、割漆或寻找野果,皆为超强劳作,须凌晨鸡叫离家摸黑上路,大白天皆奔波于山岭,天黑下到山脚,前半夜摸黑回家。即凌晨和傍晚山路上都有行人,只有深夜三四个小时,才能秘密“暗度”而不被人发觉。可见韩信谋虑之细远超常人。他能“暗度”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3、身先士卒,稳操胜券
为了躲避前半夜敌军活动和山中行人,韩信带领千余精兵,深夜从太白县上白云出发,沿庙峪河北上,穿过庙峪河中游的敌控区,潜行四十余里,翻越秦岭,经桦川到清水河响静山(后称埋甲沟),白天藏伏于此处可容千余人的天然石窟佛洞。
第二夜才是真正的“暗度”,一是此夜所经之路危机四伏,凶险异常。兵法云:“兵者,诡道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尽管韩信谋划周详,天衣无缝,但任何事情都难免“百密一疏”。韩信的行动,万一被章邯察觉,暗布伏兵于清水河中游,韩信及千余兵士将会遭遇全军覆没,前功尽弃,一败涂地的悲惨结局。所幸章邯无此深谋,韩信亦免遭大劫。二是此夜的关键是越过阎王砭一公里绝道及深不见底的黑虎潭。试想千余兵士,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攀上爬下一个个巨石,摸索踩踏无数布满乱石的河水走出绝道,再泅水渡过深潭 ,何其缓慢、惊险而艰辛。暗度陈仓之名因此而得,亦是名副其实。赖潭章将败为寇,凭渡韩侯胜作王。阎帝砭根潭中水,定裁社稷与刘皇。
艰难度过阎王砭,凌晨时分, 韩信和千余兵士快速出山,潜进山外一公里处的高崖南边深沟。此沟后名隐甲沟。
隐甲沟位于清水河东岸,沟曲林密,坡顶当时为原始森林,从此西眺十里外的陈仓城,一览无余,敌军动向,尽收眼底。此沟是山外清水河川唯一最佳藏兵之地,可谓天造地设,专为韩信而生。隐甲沟已属敌军腹地,正所谓“最危险之所,也是最安全之地”。这一天,除了哨兵,其余汉军如居家室,酣然入睡。在敌军腹地如此放心酣眠,除了韩信敢于如此用兵,亘古再无其二。可怜章邯此时正傻乎乎地在褒河上游看着汉军“明修栈道”。
第三晚深夜,养足了精神的韩信和兵士,一鼓作气,渡过渭河,从陈仓城与北塬相连的戒备松弛处,杀入城内,将正在酣睡的敌军剿杀殆尽。个别残兵,乘马出城,飞奔斜峪关和大散关搬取救兵。
大散关守军闻讯撤兵,刘邦大军沿陈仓古道飞速北上,奋勇冲锋,击败敌军,章邯落荒而逃,陈仓之战,大获全胜。
有人会说,身经百战的秦帝国大将章邯,被霸王封为雍王,入主西秦,必然会把储存粮草军械的陈仓城修得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并派精兵,严加守护。根据新中国建立之初存留的陈仓城遗址可以看出,当年的陈仓城东西南城墙高峻,壕堑深阔,无法靠近,也难以攻克。城北连着塬坡,不易攀登。如此坚固的城池,韩信是怎么攻破的呢?
原来,远古时期,黄土塬大面积滑坡,在陈仓城西北角上方形成一个小平原,古称长乐原(1939年,为避日军轰炸,荣毅仁家族企业申新纱厂迁于此。塬上有其居所)。长乐原西侧留下一条30米长,5米宽,且十分隐蔽的沟壑。韩信第三晚深夜离开高崖隐甲沟,从陈仓城西南方渡过渭河,绕开敌兵防控区,钻进长乐原下的深沟。这条沟后来叫韩信藏兵沟。韩信与众兵士从藏兵沟出发,越过长乐原,从陈仓城西北角这个敌军万万想不到的地方,突然攻入,才取得偷袭成功。
八、邂逅高人指迷津,问道识“途”大功成陈仓通往汉中之间的十多条秦岭小道,两千三百多年来,陈仓本地人亦未必尽知其详。奇怪的是,江苏距陈仓数千里,家在江苏淮阴的韩信, 并未在陈仓长期生活,却对这些秦岭小道了如指掌,且知道只有清水河是《暗度》的最佳路径。难道韩信真如民间传说的那样,能够“未卜先知”?其实从韩信的其它征战经历可以看出,他也只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凡人,并无什么特异功能。他对敌情域情之所以了如指掌,必有其缘故,只是别人不甚了解。只要循着韩信走过的足迹,仔细寻觅,必然会破解疑窦。
2018年早春,笔者的这位朋友散步至清水河下游郭家村西头的古庙,蓦然抬头,忽见墙壁上十几行毛笔楷书文字。仔细读过 不觉大吃一惊。这些文字的大意是说,这座庙最早建于周朝末期,原叫白云观,后更名雪山寺。2017年扩修宝钛路,该庙从清水河西岸迁建于此。该墙壁上的文字中有这么一句:“楚汉相争期间,韩信曾在此问道”。平常人一看,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如果读过《史记》的人,便会断定真有其事。不妨在此还原出当年那段历史。
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夺走刘邦7万兵士并毁约改封其为汉王,刘邦带领剩余3万人马,离开鸿门戏水来到汉中。此时,项羽只给韩信一个郎中的小军职不予重用,韩信便不辞而别,从函谷关穿过关中,准备走陈仓古道到达汉中投奔刘邦。韩信一踏入陈仓地界,便望见五六里外的秦岭北麓有个山口,不觉大喜:“终于到了散关!”遂紧加几鞭,沿河西岸向南奔去。离山门口不远,忽见路旁有个道观,韩信便去讨水解渴。老道递过一缶热茶,遂问韩信:“听口音,壮士来自远方东土,不知到此何为?”韩信道:“晚辈去汉中公干,特此路过贵地”。老道笑言:“此处向西二十余里,才是通往汉中的陈仓古道。”韩信一听,大惊,急忙起身要走。老道说“且住,贫道有事求教。你从东土而来,那边战事如何?”韩信遂从刘邦入关灭秦,群雄割据逐鹿中原,说到项羽心胸狭窄,背信毁约,夺刘邦秦王之位,改封汉王,困于山林……
自韩信踏进观门,老道一看这位年轻人身高八尺,英俊魁梧,气宇轩昂,长剑挎腰,知其来自沙场。再听他论及天下大势,如数家珍,精辟绝伦,心知遇到罕世奇才。韩信亦见老道鹤发童颜,道骨仙风,知其必是世外高人,遂道:“汉中东有霸王百万雄兵围堵,北临章邯据斜谷、散关,凭险固守。唯汉王能安天下,今陷困境,难有作为啊!”老道已知韩信欲辅刘邦,方才数语,看似慨叹,实为求教,遂生扶助之心,便道:“章邯凭斜谷、散关,看似固若金汤,陈仓至汉中秦岭小道不少,汉王从此兵出,关中可取。”韩信笑道:“小道难行大军,焉能取胜?”老道说:“何须大军,潜出奇兵,袭取巢穴,章邯必败。”韩信道:“小道俱附高岭断涧,恐难潜行。”老道摇头道:“不然,内有一道,恰似天赐。”韩信急问:“何处?”老道说:“舍东陈仓水道便是。”遂将自己年轻时曾在陈仓水上游响静山(后称佛洞)修道采药,踏遍秦岭南北山沟岭岔及陈仓水道连通褒河汉中细枝末节逐一陈述。韩信听罢,心中暗喜,速别老道,直奔散关。
韩信到达汉中升任大将军,遂派兵士,密察“暗度之道”,取得信息与老道所言分毫不差,遂有了后来“暗度”之成功。这真是: 鬼使神差来岔径,巧遇高道指迷冥。陈仓暗度章邯灭,奇计扶刘建汉廷。
九、《暗度》胜地风光美,开发旅游兴宝鸡《暗度陈仓》是著名军事家韩信首创的兵法谋略,是中国古代重要军事著作《三十六计》之一,享誉中外。《暗度陈仓》战役的成功,使华夏很快免除割据分裂实现统一,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暗度陈仓》路径沿线,景观众多,风光旖旎。清水河下游高崖隐甲沟既是著名历史战争遗址,又是汉传佛教发源地之一,北距宝鸡市高新区城市中心4公里,是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清水河上游埋甲沟,韩信当年藏兵的天然石窟,宽敞阔卓,可容千人,从古至今,一直是避暑胜地,游客如织。埋甲沟旁的太子峰,一柱擎天,十分壮观,其南侧的笔架峰,两山峦生,壁立千仞,直冲云霄;碑子山,高与天齐,宛若仙境。埋甲沟向南3公里处的桦川宋家山,高过秦岭,气势宏伟。坐缆车爬上其巅,北可见宝鸡全境及至西安;南可观汉中、巴蜀。宋家山之南不远处的秦岭梁低如平地。其西侧秦岭南麓一望无际的雪草坡,犹如蒙古草原,是旅游、避暑、度假的绝佳胜地。开发这些“藏在深阁人未知”的处女景观,开辟《暗度陈仓》专线游,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宝鸡知名度,促进宝鸡经济、社会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作用巨大。
本文到此,读者会产生疑问,韩信《暗度》的依据,还只是“道听途说”,未必是真。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位朋友究竟是谁?其实就是笔者本人。
作者李渤,退休公务员。创作大、小剧本、小品60余个,由市、县及民间剧团、市话剧院等演出。其中十余部在省、市电视台播出。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陕西卷·宝鸡县故事集成及永清村志;参与编纂渭滨区一村一品大型丛书;发表民间文学作品五十余篇、古诗词一百多首。获国家、省、市、县戏剧及文学创作、编辑、先进工作者等各种奖励六十余项。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市剧协理事;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诗词学会会员。2000年组织并参加中国陕西宝鸡社火艺术团首次出国访问,在德国“柏林文化周”演出,大放异彩,轰动西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