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的故乡再无春夏秋冬(远去的故乡印象)

长大后的故乡再无春夏秋冬(远去的故乡印象)(1)

"佛生极乐世,山辟大唐年"这是姚安光禄古镇龙华寺里的一副对联,是姚安历史文化名人由人龙写的。我是看着这副对联长大,这副对联刚好在龙华寺正门的两侧,小时候不知道对联的意思,只知道字写得很好。现在知道,我们这地方留下老祖先的东西最古老的就是这大唐天祐年间建造的龙华古刹,我们当地人称为活佛寺。故乡有实物见证的历史就上千年了,到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公元1964年了。

对故乡的记忆己经越来越模糊了,我从14岁离开老家到县城读高中,17岁到成都读大学后就算真正离开老家,在外读书、学习、工作和生活,以前父母在,还经常回老家。父母都去世后,忙于工作和生活回老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后来女儿稍大一点也领其回老家看看,就开始对故乡有回头看的感觉,也感到自己开始慢慢变老……

故乡的时空

孩时空间寻不见

羽时情景清晰辨

晚辈嬉闹重再现

少时离家走千城

心灵白纸装万卷

放眼回观老时空

少时实境己不见

唯见珍留神佛殿

长大后的故乡再无春夏秋冬(远去的故乡印象)(2)

故乡老家在姚安光禄小康郎村,村的后面,就是西面,有座小山,小时候听老人说叫耙齿山,我出生的地方就在耙齿山的山脚,往西北方向走不足3里就是龙华寺,龙华寺的后面就是官木山。我老家所在的小康郎,又分报恩寺赵家、杨家头、高家头。小康郎的北面方向的邻村叫马家坳,再往东北方向走不远就是光禄姚安军民总管府旧址。小康郎的南面方向的邻村是张家村,再往南就是大康郎,有李家村、唐家村,再往里走就是大康郎水库,这就是姚安坝子西北边缘大小康郎一条箐的村落分布。站在东边山上往这条箐看,笆齿山和马家坳所在的小山连在一起就像一头卧狮,笆齿山就像狮子的头部,这头狮子就好像卧在龙华寺的门前,护佑包括大小康郎这条箐的所有光禄古镇的人们。

故乡在我的记忆里最深的肯定是活佛寺。在我们小时候,经常做的事是下河摸鱼虾,上山打猪菜,上树端鸟窝(罪过)之类的事,也制作一些弹弓之类的小玩具,还隔三差五去活佛寺玩。当时活佛寺里住有地质队,大殿里他们把佛像隔遮起来,里面放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只有放电视的时候才把门打开。也许是住了地质队,把佛像隔遮起来,才使佛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被破坏。我们小时候去活佛寺玩主要去寺里转一转,东看看,西看看,也到大殿后面的树林里去摘追列果吃,找一些地质队家属子女丢弃的玩具来玩。上学识字后,就开始对寺里留下的匾和对联感兴趣。后来才知道这些字是姚安历史文化名人留下的,如马驷良、赵子骧、由人龙、赵鹤清,他们的字都是来源于中国书法的传统笔法,印象最深的是大殿木门上阳刻的佛经经文,楷书字很美。也许我小时候用大楷本练字也是受寺里的碑匾门格上的好字影响着。现在我知道,家乡的这座古寺不简单,大唐天祐年建造,大殿里的佛龛还是唐代留下的,木雕技艺精湛,高大无比,属于国家级文物。泥塑佛像是元代留下的。古寺里的佛塑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释迦牟尼塑像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佛眼,看了人世间几世纪,也让多少有缘人看懂。活佛寺虽然在云南这边陲之地,但却引来了像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关注,徐霞客来过活佛寺并在其游记中有所记载。我小时候很幸运经常到寺里玩,受这千年古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现在生活中的三件事都与小时候故乡里的事情有关。一是我晚年学佛;二是学书法;三是文玩奇石。学佛的缘来自故乡的千年古寺,小时候我用肉眼看到佛塑像,现在我用心看到佛法相。晚年学书法源于小时候受古寺书法牌匾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玩奇石最主要原因是我大学里学的是地质学专业,读大学报专业最主要的是受住在家乡的地质队的影响。三者均学有心得!家乡的文化底蕴塑造了我的文化基因,我还有幸参加了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的学习,聆听到中国最后一批传统文化大师们的声音,并在他们人文精神的鼓舞下,通过学习,把自己从对自然科学的学习转移到社会科学的学习,最终上升到广义上的文化学习,站在文化的高度进行思考。

即心见佛

双手合十,闭塞六根,超越时空,即心见佛,菩提树下,释迦世尊,六光普照。

佛曰:

此菩提非彼菩提,此吾非彼吾,佛法还是佛法。2500年人类念佛、 观想佛之共鸣共信愿形成巨大佛能量改变了宇宙。2500年后,人类将听不清吾在菩提树下讲过之真言,无我却法在,我法故我在。

吾初为人身,因五蕴实有,不能觉悟,修行证得佛陀果位,超越色身所属人类时空之人性为另一时空之佛性。六根不能在可重复的色蕴中证实存在,不能通过自我感知存在。同样,自我在现实中感觉痛苦之存在,也无法通过自我解脱痛苦。我思故我在,我苦故我在。

菩提本无树,释迦本无佛,有信才能见,有愿才能成。我佛本无法,信愿才有法,世尊本无像,信愿才成像,吾言本无论,信愿才有经。南北藏地皆有佛法,超越时空,我信故能见,我愿故能成。

学书记

吾幼年,受故乡千年古寺内牌匾书法之熏陶,常用大楷之格本练字于凳案,初中喜爱老师钢笔之草书而习之,不同阶段几经变体而无固定,大学课外学中国艺术史而接触历史之名家书法,推崇柳公权、颜真卿之楷书,王羲之行书,常观之而意临之,但对许多古之名家行书视之为幼拙而不解也。

50岁顿悟空性见佛,感悟无我,进入新境界,一切更新,对书法鉴赏有所提高,推崇米芾,王铎,傅山之行书,并时常意临之。大学时代予酷爱中华武功,尤其喜爱连绵不断、以柔克刚之拳法并习之,武术和书法均为中华文化之载体,笔法和拳法就力道等自有相通之处,此乃中华文化之一脉相通也!书法,可养心,可养身,吾有生之年坚持而爱好之。

书法艺术之最高境界是书者之文化修养在书写文字时对文字内涵解读之表现,诉诸于点和线条之起落和运笔之气贯穿,存内在之力道,而不外泄,左顾右盼之结构,知白守黑之章法。中国之书法古人已达巅峰也,后人已不可另辟蹊径而至,唯尊古法之基础,提高内心之文化修养,不拘于固形,随心而作,每篇有变,不可雷同,方显个性之美也。

石赋

能为人之玩物,必悦心,能入心之物,必美也!人类丰衣足食之余,必有悦心之需,心悦而身顺也。石之普通,难入人眼,或建屋,或铺路,孤存于荒山,遗忘于河流,存山河而远离人身,近人身而远离人心。

人身小也,人心大也,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察微观之小,穷宇宙之大,非眼所能视,皆用心也。心累于万物之探索,心竭于人事之繁杂。玩者,文之娱也,文之玩乃养心之娱也,与诸多雅俗之玩共为人心之养也,草木之籽皆为文玩,何况美石乎!石之美者,顺理入心,为玩之一也。

石之普遍,多不可玩,石之美者,方能动人之芳心。质美为首,极致为玉,蜕变为玉者,不能与石并列。玩石之传承者,自文化之延伸而从未中断,其为文化之载体永驻人心。自然之石,入人心者,除石质之坚润外,必有人心所推崇之图腾形状,或佛相,或龙形,或诸像,或意象,形由心造,不以一人之心造之,而以众人之心造之。石之美者,非小美而大美也!

我的故乡除了活佛寺外,在我们村的高家头曾经有一座佛陀寺,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只能见到一处有木雕的残墙和满地的残砖,听老人们讲,佛陀寺里的佛塑像比活佛寺里的还要大。现在,人们知道的佛陀寺里的东西也只有高奣映铜塑像,呈安字型,位于我们村的佛陀寺被毁后,高奣映铜像先移往姚安县城德丰寺,现又移到活佛寺。高奣映,字雪君,小字元廊,别号问米居士。为清代初期中国与顾炎武、黄宗羲、颜元、王船山五氏并列的著名大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著述八十一种,涉及文学、哲学、理学、佛学等多个方面,是清代滇中地区乃至云南一位影响和成就较大的集大成学者。晚年自铸铜睡像,为国家二级文物。高奣映铜像肚脐部分是盖子,在我们村里佛陀寺的时候,这盖子被村里的人拿去卖了,拿的人还被判了刑。现在高奣映铜像的肚脐盖子己不是原配,是后配的。关于铸铜睡像,我们村的老人讲,还有一个传说:高奣映晚年自铸铜睡像时,请了许多铜匠铸了许多个,高奣映都不满意,这些铜匠都受到惩罚。有一个聪明的铜匠一天中午就偷偷到高奣映的书房,捅破窗户纸看到高奣映睡午觉呈安字形,且头枕葫芦,葫芦上还刻有文字,这个聪明的铜匠就按这个造型铸成了,高奣映看后很高兴,并重赏铜匠。用现在的眼光看这铜像工艺精湛,睡态优雅,维妙维肖。铜像酒葫芦和衣襟上有高奣映的自作铭文,写得非常豁达而有感触,不愧是大家!

葫芦上铭文:"有酒不醉,醉其太和。有饭不饱,饱德潜阿。眉上不挂一丝丝愁恼,心中无半点点烦嚣。只是一味的黑甜,睡到天荒地老。"

衣襟上铭文:"屈子曰,众皆醉,我独醒夫,夫人也,而反是不中山之酒。睡则千千日,不靡监乎王事,不劳困其肌骨,胸中贮有烟霞,一睡乃逾三万六千日。"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还有一座报恩寺。我们家所在的地方地名就叫报恩寺,报恩寺只是村里老人们讲的一种传说,我小时候只是看到老宅南面十米处有一泉井,泉井往东走十米处的田中有一个土堆,并有一棵老的香树,土堆里全是瓦砾,听老人讲,这就是报恩寺的位置。关于报恩寺传说:我们赵家的祖宗先人赶考途中,在此地遇上老虎,祖宗先人下马向虎作拜,虎避开让路,祖宗先人中榜,回来后在此建寺,取名报恩寺。

除了保留下来的寺,传说中的寺外, 小时候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大门前的一棵老槐树,很高很大,听老人讲已经上百年,我们看到时,已显老态,后来发出的绿枝越来越少,直至枯死。这棵老槐树在好的年头还会出人意料发新树枝,像人一样有灵性。树上常有喜鹊驻枝喳喳叫,也会有八哥在树洞里做窝生蛋繁洐后代。曾记得我哥曾上树抓了一只八哥幼鸟养大,非常听话,后因其到处拉屎嫌脏送人,最后飞走。

故乡老树

一个土包

一堆瓦砾

一棵老香树

孤孤单单在田间

多少往事

被隐埋

流传着

报恩寺的香火

袅袅升起在心田

一棵老槐树

干枯未死

几个绿枝

摇曳在风中

野八哥

筑巢树洞

几张有黄斑的小嘴

嗷嗷待哺

老树旁

几间老房

不管世间的变故

定时冒着炊烟

伴着春夏秋冬循环,

老香树

渐渐消失在田里

老槐树

渐渐干枯死去

在时间的长河里

变得无影无踪

深印在有缘人的心里

故乡老树

田间有堆藏瓦砾

一棵香树孤百年

传说报恩留寺庙

不见香火见炊烟

屋前老树枯不死

绿枝摇曳鸟安家

悠悠岁月树不见

款款深情在心田

长大后的故乡再无春夏秋冬(远去的故乡印象)(3)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还有家乡的山和水。关于山,小时候的我还是有一些记忆,山上比现在绿多了,活佛寺后面的树很密集,像原始森林一样,每到春天我们都会去采一种像香椿的黄苓查嫩树芽,吃起来涩涩的,味道很特别。因为活佛寺周围树林茂盛,在入寺的大路一侧有一条大水沟,里面淌着清彻见底的清水,人可以喝,这股水最后分成两股,一股流到马家坳,另一股流到我们赵家村。在我们赵家山山神庙处,有一片山坡上长满了原始森林,还有一片芭蕉林,里面出一股很大的泉水流敞得很远。过去所有山箐里即便不下雨也能清水常流。我们村高家头佛陀寺遗址附近也有一股很大的泉水敝出来,成为我们村一部分人的饮用水。听在台湾的大叔讲,他小时候记得我们老家后山的树都很大,都是原始森林。看看活佛寺大殿里的那几棵柱子,非常粗,树肯定也非常大,说明以前活佛寺的后山上都是非常大的树。在此,讲一段我们家过去发生的一件事,因为现在政治开明了,可以讲过去的事了。我爷爷奶奶那辈是做织布烤酒之类的生意,有了积蓄准备盖大房子,后来解放了,就不能盖房了,银元又不敢藏在家里,爷爷奶奶和我母亲就剩着天黑到山上埋装在罐子里的银元,我母亲当时较小,负责看风,由爷爷奶奶埋,埋好后告诉我母亲埋的地方在第几棵树下,后来爷爷奶奶去世了,树也不见了,埋的银元一直没找到。由于过去树木较多,植被较好,生态环境较好,旧城村前有一个很大的白塔海,曾经是光禄八景之一,我们小时候还见到过白塔海,现在的年轻小辈己不知道曾经的白塔海了!草海、江尾这些地名都说明姚安坝子以前水资源丰富,可称得上渔米之乡。现在山上树没有了,水土流失,植被被破坏,留不住水。过去曾经有过的所有泉水都断流了,山箐里清水也断流了。家乡虽幸运留下一些文化遗产,却没有留下自然遗产,树砍光了,水流走了。 恢复自然生态对于家乡来说十分重要,恢复自然生态最根本的是有规划的长期植树造林,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做到,因为投入人力、财力较大,时间周期长,很难在短期内见效益,一般领导不会做这没有政绩的事,因此,难啊!有感写了以下一段文字:

惜姚州

绵绵历史数千年,弄栋青砖残碑犹在,三国诸葛武侯遗祠,一氏禄光高照达七百年一家独大,光禄八景不只是传说,姚州古城坤回幽静有序,几代人香火供佛古刹显真身,徐公霞客一生只游好山水,一代宗师李贽留桥指路,后人辜负不出经济好文章。

悠悠白云数十里,草海江尾实不复在,白塔海无名亦无湖,一眼望穿阡陌交通十里有边无树,渔米之乡只能是传说,周山无满绿东山风叶转,后代人不烧香无缘庙见古树,徐公霞客若在姚州再不来,一条真理周折铭心启示,道法自然顺山理水树为先。

我的家乡姚安光禄,是滇中地区历史最为悠久、布局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名镇,具有千年的辉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古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古代姚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治滇重镇。有"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之说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弄栋县,县城坐落在今光禄旧城,唐代设姚州督都府,元代设姚安路,明朝设立姚安军民总管府,清代属姚州府,史称"三川之门户,南诏之中枢,滇中之锁钥",是中原进入滇池和洱海的咽喉要道,也是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古滇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走出尘封历史……大理国段正严保天三年,封相国高泰明之子高明清为姚府演习(大将军),这里便成为高氏世袭领地,高氏家族在光禄古镇一带筑城垣设府第,而今的光禄古镇也基本保留着当年高氏及其他5个家族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其中以姚安军民府和高雪君祠最为著名。姚安军民府以高氏宗祠、衙署、戏台呈中轴线布局,规模宏大;高雪君祠则有典型欧洲建筑风格。"光禄"为官名"光禄大夫"的简写,唐、宋后为从二品官员,元、明又升为从一品,清顺治后从一品都称"光禄大夫",为文职中最高官阶,相当于今天的国策顾问,历史上曾两次授予延续了近700年官场历史的传奇宗族高氏家族。高家在大理国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光辉历史。光禄境内有始建于唐天祐年间的龙华寺,有元代设置的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建于清末的文昌宫、三丰祠,民国期间中西合璧的高雪君祠。历史上的"光禄八景":"佛寺寻春、凤岫雪梨、小桥新柳、佛院探幽、高陀夕照、镜淜夜月、登瀛晚眺、西来赏桂"令人神往。我为家乡的历史而自豪,也为高家的辉煌而点赞,同时,我们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其他姓氏的家族繁衍生息而感动,因此,光禄的历史不只是高家的历史,更是一部各家族心灵史。我感慨而写如下文字:

光禄

一座姚州古城,能载半部云南历史,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一氏禄光高照,不知徐公是霞客。

一座千年古寺,能传全民心灵历史,三亲六戚九大族,一宗二老四同堂,一直传香拜佛,不管世间变无常。

故乡的印象远去了,但故乡无形中给我加持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清晰,我的身从故乡走出来,但我的心又回到儿时曾经看到过的佛的身边,在一片宁静的心灵空间中去寻找新的世界。

我终于发现:缘来如此!

我知道: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本我与无我

我是谁

从哪里来

去哪里

简单的问题

需要复杂吗

庄周梦蝶

不知自己是庄周

还是蝴蝶

几千年间

我不知轮回了多少次

也许

我曾是一个农夫

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田园生活

也许

我曾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侠

游走于山水之间

也许

我曾是一个小文人

悠闲在田园风光之中

当下

我却见到灯红酒绿的色界

说是物质世界

茶余饭后有遐想

说是精神世界

不知道

眼耳鼻舌身意消失的那一天

会怎样

我会去哪里

佛已经告诉我

无我最高境界

这正是灵魂世界

我在三界

三界无我

体六根之极

才知六根之害

看过人间美景

听过天籁之音

闻过淡幽清香

尝过人间美味

才不会留恋

真正做到放下

在物质世界

我心不动

择机而动

在精神世界

创造自我

追求无我

在灵魂世界

我无我

无我超三界

本我在人间

醒来一只蝶

飞舞在花间

长大后的故乡再无春夏秋冬(远去的故乡印象)(4)

长大后的故乡再无春夏秋冬(远去的故乡印象)(5)

长大后的故乡再无春夏秋冬(远去的故乡印象)(6)

长大后的故乡再无春夏秋冬(远去的故乡印象)(7)

长大后的故乡再无春夏秋冬(远去的故乡印象)(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