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美丽的核心(搬到中华艺术宫)

艺术教育是美丽的核心(搬到中华艺术宫)(1)

“大家看盘古的身躯和头发,用的笔墨非常坚实;再往上看,云的线条却非常柔软。这种线条的软和硬,构成了画面的冲击性。”昨天是开学第一天。上午,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中经典作品冯远《盘古开天》前,上海市虹口实验学校五年级的同学们迎来特别的“开学第一课”。孩子们排排坐,听老师解析名家之作的魅力,亦拿起画板勾勒涂画出自己心中的盘古。

这一天,中华艺术宫牵手虹口区教育局,共迎来七堂别开生面的现场课程,迎接4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这标志着上海市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启动,中华艺术宫“美术馆现场教学课”系列课程推出。

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被列为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这是市文旅局深化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重要举措,旨在充分发挥上海丰富的专业场馆机构优势,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让更多市民能够来到文化场馆、欣赏艺术作品、获得美感体验,近距离与大师名家对话,用艺术滋养人生,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而“美术馆现场教学课”系列课程,作为首批“社会大美育”课堂代表性项目,是中华艺术宫发挥国有美术航母引领作用,面向全市中小学各年龄段开设的美术公共教育特色课程。

艺术教育是美丽的核心(搬到中华艺术宫)(2)

七堂现场教学课同开,让孩子们面对面感受名家大师原作的无穷魅力

铺纸、拓墨、印压……41米层亲子空间,迎来有趣的版画拓印课。五年级的30名学生围坐在两张长条形桌子前动手DIY,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着拓印出中华艺术宫“中国鼎”般的轮廓,以这种特别的艺术方式重新打量身处的美术殿堂。49米层“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展厅里,八年级的一批学生兴奋地徜徉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品读吴昌硕、任伯年等海派大师真迹,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艺术文脉。昨天中华艺术宫开启的七堂现场教学课,既有品热门重点展览经典作品,又通过美术为主线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美术馆现场教学中,孩子们能面对面感受名家大师原作的无穷魅力。中华艺术宫馆长陈翔指出,这不仅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美术知识的传授,更是特定场景的文化熏陶,一种沉浸体验感极强的综合教育,从而引导孩子们去追求真善美的更高更好的人生境界。五年级学生张岑燃告诉记者:“这是第一次在美术馆上美术课,看到艺术作品中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收获满满。今后有机会还想更多地走进美术馆。”

中华艺术宫“美术馆现场教学课”将馆内展览与学校教学大纲融合,由艺术宫专业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打造,根据低、中、高三个学年段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由浅到深来针对性设计美育课程。课程板块包括美术馆基本职能的普及、艺术宫场馆文化元素介绍,也充分发掘中华艺术宫经典常设展览、热门临展和馆藏大师级作品,与学校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让师生在美术馆现场教学课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开创全新的文教结合模式。据悉,课程将在未来几年中常态化开展,在全市义务教育领域广泛推广。

艺术教育是美丽的核心(搬到中华艺术宫)(3)

“社会大美育”课堂首批70个点位公布,线上“市民美育日课”启动

昨天市文旅局发布的“社会大美育”课堂包括首批70个点位,涵盖沪上知名博物馆、美术馆、剧场、院团、公共图书馆、非遗场馆等专业文化艺术场馆和机构,形成有主题、成系列的主打美育项目,面向市民提供免费或公益开放的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三方面特色在“社会大美育”课堂中很是突出。首先是专业力量强引领。全市主要的专业文化艺术场馆和机构几乎都参与其中,立足自身专业特色资源展开策划。其次是文化服务“一站式”。各门类艺术、文学、建筑、科普、阅读、亲子等主题全面丰富,全力满足和覆盖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学生、家庭、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再次是线上线下齐发力。市文旅局鼓励全市有条件的专业场馆机构开设移动剧场、移动美术馆等“下沉式”美育项目,将专业艺术资源拓展进社区、学校、楼宇、园区等。同时,即日起在“乐游上海”“学习强国”等平台上线“社会大美育·市民美育日课”,以全民美育、全龄美育、全过程美育的方式,增加市民了解艺术、欣赏艺术的机会,不断提升艺术鉴赏水平和文化艺术素养。

年内,“社会大美育”课堂将结合每月文化艺术热点,如市民文化节“文化服务日”“世界读书日”“博物馆日”“非遗日”等,提前策划并及时统一发布当月重点活动课程。市文旅局还将面向全社会遴选、征集和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专业文化艺术场馆机构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适时发布后续批次点位。

曾经引发白领热捧和社会高度关注的“市民艺术夜校”,今年则将进一步提级扩容,在市民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中,进一步拓展设立分校和教学点,并在原有入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提高班以及针对外籍人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作者:范昕

编辑:周敏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