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穿的是妈妈纳的鞋垫(还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啊)
王九云|文
布鞋,是中国人的传统穿着,小时候在乡下,温饱尚成问题,哪有闲钱儿去买花里胡哨的时髦鞋?即使有钱,上哪儿去买?皮鞋更没见过。
大人孩子穿的鞋,都是女人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纳鞋底属于女红,历朝历代人们把女人不学女红视为慵懒,清人《桃花扇》中有言为证:“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
因此平时只穿毛底鞋,只有走亲戚,或姑娘小伙子见面时才穿千层底,黑色皴服泥鞋面,配上亮色色的千层底,把整个人都衬得抖了精神。整好的鞋底放在干燥的地方醒着,纳时好扎。
纳鞋底用的是麻绳。民间有句“麻绳耐沤,线绳耐凑”的老话,麻绳耐沤是说麻绳越在潮湿的环境中越壮实,如果天气干燥,纳鞋底时很容易拉断。
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下雨后几天路面泥泞汪水,穿麻绳纳的鞋底能经得起浸泡。线绳耐凑是说纳鞋底时,把连着鞋底的线绳缠在戴着手褟的四指上,使劲拉紧,线绳不断,纳出的鞋底硬棒平整,如拉不紧,纳出的鞋底就会扭七八咧,不硬棒,线绳纳的鞋底久湿不干还会沤烂。
“三伏天,瓦垄儿不干。”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雨水最多、湿度最大的季节,是女人纳鞋底的黄金时间。
一场伏雨过后,家家院子里都捋着沤好的麻皮,纺花车就摆在旁边,女人趁潮气未退,把麻皮撕成细条,纺成麻线,再把单股麻线从门环中穿过来,拉到很远处,牙咬一根,两掌心搓一根,两根都上好劲儿,合在一起,再搓,上匀劲,就成了麻绳,然后往肘上反复缠绕成把儿,放到湿潮处备用。
女人纳鞋底见缝插针,等待队长派活和干活休息时间,都要纳上几针,串个门也不让手闲着。如果伏天鞋底没纳完,只有等到来年。
过去农家孩子都是一大群儿,半大孩子很费鞋,有的个把月脚趾头就拱出来了,经常听到有大人吵孩子:“你脚上有牙?吃鞋嘞?”。
全家人每年少说也得穿三四十双鞋,鞋底全凭女人在三伏天里一针一线纳出来,手最麻利的女人,一天啥都不干,最多能纳一双鞋底,如果只利用闲杂时间,纳一只就算快手儿。因此谁家有女孩,都是门里出身,自会三分,长到十几岁就会帮着母亲纳鞋底。
那年代,头年过门的闺女,有第二年春天去婆家整鞋底的风俗,一是给新郎整出几年穿的备用鞋底,二是婆婆要检验新媳妇的手艺。鞋底整得越多,婆家人就越有脸面:“俺家儿媳妇真有成色,整了五十对(双)底子”。
娘家人脸上也光彩,见人就说:“你瞧谁谁家闺女才整了二十多对,俺闺女的婆婆硬让整了六十对,叫俺闺女咋纳嘞。”这是正话反说。闺女把整好的鞋底背到娘家后,都由闺蜜和嫂子帮忙,这个三双,那个五双,剩下为数不多的自己纳。以后闺蜜结婚后整底子,自己还要还人家的情,甚至多纳几双。
我们村子中间有一条小河,河水依着岸边的水草满满地向东流去。河边有几棵大柳树,每到伏天,河边又凉快又潮湿,成了纳鞋底的好去处。我们几个女孩,吃过中午饭,一扔下碗筷,就来到大柳树下,坐在河边的石头上,脱下鞋,把光脚丫子伸到水里,小鱼在脚趾上里蹭来蹭去,麻酥酥的。我们一边纳鞋底,一边嘀咕悄悄话。
几个邻居嫂子收拾完碗筷也来了,六嫂嘴尖舌滑,最爱逗趣,一会说说这个想女婿了,一会扯扯给那个找个婆家,俏皮话像小鱼吐出的泡泡,一嘟噜一串往外冒,羞得我们满脸涨红。
嫂子们纳鞋底很老练,拿着针锥往头上蹭一下,用锥子往鞋底上扎个孔,顶针顶着钢针照眼扎进去,左手拿着鞋底,右手拉着麻绳大开大合,拉紧了,再凑结实,密密匝匝的针脚在鞋底上铺展开来,犹如穆桂英布阵——有板有眼。
鞋底纳到脚心处,要删针留花儿,这样一是脚心不着地,鞋底不费,可省点力,二是纳出的鞋底美观,显示出女人女红的技巧。通常有四针花,流水花,波浪花,海棠花等。
全部鞋底纳完后,包在包袱里,啥时候做鞋啥时用。一般当家女人很会算计,纳的鞋底正好够全家人一年穿,不能短缺,也不能太剩余,因为小孩子不见脚长只见鞋小。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有一曲风靡一时的表演唱《纳鞋底》,真实再现了当年女人纳鞋底的情景。农村临时搭起的简易舞台上,七八个年轻女演员,纳着鞋底唱着小调: “六月里,热天气儿,谷子那个秀了穗儿,高粱那个晒红米儿。今天那个,队里那个,放了假,姑嫂们那个来到了大呀么大树底儿。手拿呀嗬、麻绳呀嗬和针锥儿呀嗬,趁着闲空纳鞋底儿纳呀嘛纳鞋底儿......” 演员们夸张的动作和清亮的嗓音,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时代进步了,生产力先进了,各种各样的鞋应运而生,有的轻巧便利,有的庄重霸气,高中低档的要啥有啥,你尽可摸着挎包随意买。当然,也有人把复古穿布底鞋当成一种时尚。但是,如今的布底鞋都是机器纳制,且袼褙不是纯棉布,既呆板又生硬,穿着容易打滑,出脚汗,总归不如自己整的舒服。然而,别说如今的大姑娘小媳妇没几个会纳鞋的,就是老太太也嫌麻烦,不如买的省力、便宜还时尚。
车轮滚滚,老祖宗留下的手工布鞋底,就这样随着时光的变迁,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恐怕以后的年轻人,只有在浅薄的文字里,去认识这浸染着女人辛苦、承载女人大爱的手工布鞋底了。
作者简介:
王九云,安阳人,教师,文学爱好者,喜欢乡土文学,文章散见于多家报刊,散文《萤火微光亮童年》曾获得2015《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
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