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分析(中考议论文阅读)
考点一:辨析论证方法
题型:指出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特点。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定律、公式、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2)明了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如举例论证,使论证更为具体,增强说服力;道理(引用)论证.使说理更深刻、透彻,增加论据的权威性;比喻论证,则使论证生动形象,易被人接受;对比论证,形成了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增强了说理的透彻性。
答题模式: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常用的模式为:这一段(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使得说理……(好处)。
考点二:揣摩议论文的语言
题型1: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指出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
(3)答题模式:加点词表示……(含义、作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或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题型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题技巧:
(1)表明态度:能或不能。
(2)指出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
(3)指出删除后句子的意思。
(4)总结:删除后,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题型3:加点词指代了什么?
答题技巧: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二是从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题型4:使用指定的关联词并联系选文内容造句,或仿照文中的句式续写或仿写句子。
答题技巧:
(1)把握住题目要求。
(2)联系选文内容造句。
(3)语言要顺畅。
考点三:阐发自己的观点
题型1:你对作者的见解有什么看法?
答题技巧:
(1)要紧扣文章的论点,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认真审题,吃透题干的要求,按题作答。
(3)严格按照答题步骤:亮出观点—一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观点的由来——一联系实际可以是身边的事例,最好是名人名事,或名人名言做论据阐述—一发出号召。
(4)观点必须符合主流思想意识,把文章中心换个角度阐述一下即可。
题型2:就文中某一语句(内容)或链接的材料,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技巧:
(1)反复阅读,吃透所给语句或材料的内涵。
(2)亮出自己的观点。
(3)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
●示例
例1 襄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决定成功的利器(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甲] 谓之“圣人”; [乙] 谓之“愚人”;[丙] 谓之“君子”; [丁]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同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①才德兼无 ②德胜才 ③才胜德 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搭配。联系第⑥段这一语境,把握住“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内涵,分别选择相应的选项。
答案:甲:④ 乙:① 丙:② 丁:③
2.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抓住标志性词语“好比”,可以判断出论证方法所属类型;分析其说明了什么道理,即是该种论证方法所起的作用。
答案:比喻论证。把人的“德”和“才”分别比作一张弓的木心位置和一张弓有力的程度,证明“德”“才”在决定弓箭“方向”和“远近”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第④段句子中加点(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答题方法是:先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能去掉),然后指出加点词在句中的表意效果,最后再从反面说明删去后,句意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案:不能去掉。因为“不但”“更”两个关联词的使用,在强调“才”的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德”在判定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突出论证语言的严密性。若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4.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句,淡谈你的理解。
①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结合哲理句谈自己受到启发的能力。此题其实就是要求考生把哲理句蕴含的哲理通俗地表达出来。答题时,要使用第一人称,抓住“德”与“才”和“成功”的联系去说。
答案:(示例)句①的启示:要想成功,我们一定要做到“德”“才”兼备,只有修炼好这两把“利器”,才能排除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彼岸。句②的启示:一个人要想成功,仅有“德”是不行的,虽然方向正确,但没有力度,这样是达不到目标的,所以我们在“有德”的同时,还要做到“有才”。
例2 广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的价值 [埃及] 艾 敏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循,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1.根据上下文意思,简要概括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品味时,要抓住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联系“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一句进行体味。
答案:时间失去了就无法挽回。
2.从整体上看,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证什么观点?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先要分析该段写到了哪两类人,作者对这两类人持什么看法,把握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对比论证;确定奋斗目标的必要性。
3.文中说:“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做的。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开放题。答题时,要把题干中引号里的句子当作论点,然后从生活中列举具体的生活实例进行论证。事例越典型越好。此外,还要写一点分析,把所举事例与论点联系起来。
答案: 略。
例3 阅读《和谐明善》,回答问题。(对论证方法的辨识及分析其作用)
①和谐,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而且认同度也最大的一个词儿。为什么?恐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谐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一句话,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
②道理是自明的。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唯有善字当头,善优天下,才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
③和谐明善,要义在扬善。善者,善良、美好、亲善、友好之谓也。从古到今,人们对善都是倍加推崇、竭尽赞美、奋力追随、屡加发扬的。孟子就认为“好善优于天下”,班固就认为“治远自近始,习善在左右”,欧阳修就认为“为善最乐”,景颐就认为“与人为善乃公也”。及至现当代,人们更是把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是否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作为判断善恶的客观标准。
④和谐明善,关键在为善。为善无大小,无远近,无厚薄,无你我。只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能够善气迎人、善意待物、善对社会,就会使善明和谐见,花含春意无限艳。
⑤人无贵贱,人格平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善意,关系紧张,和谐就会成为天边云、地边凤。讲和谐,就要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谢言信为了一句誓言,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亡妻的父母和弟弟,这种善义之举令人称道。
⑥遇到忧人勿乐,碰到哭人勿笑,面对失意人勿矜。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一要丰,处人不去任己意;二要厚,处事不去任己见。贵了不骄,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心换心,生活求和气,工作求和气。和气生和睦,和气“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⑦与环境为善。环境不是小事,它既可影响心态,亦可成就心态。讲和谐,就不能不重视环境,不得不善待环境。如果不把环境当回事儿,以至见天落土,见水发臭,哪还有和谐可言!与环境为善,不仅要龙吟芳泽、虎啸山丘,而且要使“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使天更蓝,水更绿,花更红,草更青。毕竟,环境有生命,不可随意损毁;环境有感情,不可肆意践踏。有言道:“天意怜幽草”,“草木有本心”。只要善待它们,它们就不仅会与你和睦相处,而且会给予你更多:养眼、增氧、提神、添寿。
⑧人的生活都脱离不了社会。讲和谐,就需要与之为善:多看发展少求疵,多想恩泽少责难,并要担当起社会责任,遵守社会公德,多为贫困者献爱心,多向落难者伸援手,多给失利者加把劲儿。要多用感恩之心去感谢社会,而对于一时难尽如人意的地方,却要在不足中求满足,在弱点中找亮点,从而使心态平衡,甘芳溢颊,乐观豁达向明天。
⑨和谐明善,贵在实践。只有施舍不倦,求善不厌,修身践言,和谐之风就会以“其声和以柔”的浓浓爱意洒满人间。
1.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各种论证方法的特点:用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即事实论证;用名人名言或社会公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即道理论证:用比喻来进行说理,即比喻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即正反对比论证。了解了这些知识再分析第③段的特点,答案就容易得出。
答案:道理论证。大量引用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从古到今,人们对善都是倍加推崇、竭尽赞美、奋力追随、屡加发扬的”。或有力地证明了“和谐明善,要义在扬善”。
2.第⑤段是怎样论证讲和谐的?
[解析] 本题是对论证方法的一种变式考查。解答本题须认真读第⑤段的内容,分析出第⑤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与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然后再结合该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答案就容易得出。
答案: 首先从反面说理,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善意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带来的是不和谐。然后举谢言信的事例进一步证明明善对营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例4 阅读《论美》,回答问题。(把握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论 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者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也有不少人,他们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个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会喜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举止优美文雅。有句谚语说得好:“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雅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貌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全的。世界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第二段中加点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彼”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性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前后关照,一般是承前指代,找到相关原话回答即可。
答案: 美貌 其他方面的才能
2.第二段中加点(线)的“全”能否去掉?为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性的把握能力。它要求我们理解语言应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进行。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来进行品析。我们知道,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阅读时应十分注意这一点。
答案: 不能。“全”从范围上进行限定,说明“这话”既有正确的地方,又有不对之处,避免了绝对,显得客观严密。
3.作者引用“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谚语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生动性的把握能力。理解这句谚语的目的,应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其独特的内涵,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正确答题。
答案: 作者引用这句谚语,是为了确凿有力而形象通俗地证明作风优雅而美的老人显得可爱这一观点。
例5 阅读《行使拒绝权》,回答问题。
行使拒绝权 (毕淑敏)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综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一次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拒绝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在拒绝中成长和奋进。如果你不会拒绝,你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拒绝的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选择。
拒绝不像选择那样令人心情舒畅,它森严的外衣里裹着我们始料不及的风刀霜剑,像一种后劲很大的烈酒,在漫长的夜晚,使我们头痛目眩。
于是我们本能地惧怕拒绝。我们在无数应该说“不”的场合沉默,我们在理应拒绝的时刻犹豫不决。我们推迟拒绝的那一刻,梦想拒绝的冰冷体积,会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缩小以至消失。
可惜这只是我们善良的愿望,真实的情境往往适得其反。我们之所以拒绝,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拒绝。
不拒绝那本该被拒绝的事物,就像菜花状的癌肿,蓬蓬勃勃地生长着,浸润着,侵袭我们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加难以救治。
拒绝是苦,然而那是一时之苦。阵痛之后便是安宁。
不拒绝是忍,心字上面一把刀。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无可忍的那一刻,贻误的是时间,收获的是更大的痛苦与麻烦。
拒绝是对一个人胆魄和心智的考验。因为拒绝,我们将伤害一些人。这就像春风必将吹尽落红一样,有时是一种进行中的必然。如果我们始终不拒绝,我们就不会伤害别人,但是我们伤害了一个跟自己更亲密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拒绝的味道,并不可口。当我们鼓起勇气拒绝以后,忧郁的惆怅伴随着我们,一种灵魂被挤压的感觉,久久挥之不去。
因为惧怕这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我们有意无意地减少了拒绝。
在人生所有的决定里,拒绝是属于破坏而难以弥补的粉碎性行为。这一特质决定了我们在作出拒绝的时候,需要格外的镇定与慎重。
然而拒绝一旦作出,就像打破了的牛奶杯,再不会复原。它凝固在我们的脚步里,无论正确与否,都不必原地长久停留。
拒绝是没有过错的,该负责任的是我们在拒绝前作出的判断。
不必害怕拒绝,我们只需更周密的决断。
拒绝是一种删繁就简,拒绝是一种举重若轻,拒绝是一种大智若愚,拒绝是一种水落石出。
当利益像万花筒一般使你眼花缭乱之时,你会在混沌之中模糊了视线,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依次拒绝那些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和事,自己的真爱就像退潮时的礁岩,嶙峋地凸现出来,等待你的攀援。
当你抱怨时间像被无数餐刀分割的蛋糕,再也找不到属于你自己的那朵奶油花时,尝试一下拒绝。
你把所有可做可不做的事拒绝掉,时间就像湿毛巾里的水,一滴一滴地拧出来了。
当你发现生活中蕴涵着太多的苦恼,已经迫近一个人能够忍受的极限,情绪面临崩溃的边缘时,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也许会发现,你以前不敢拒绝,是为了怕增添烦恼。但是恰恰相反,拒绝像一柄巨大的梳子,快速地理顺了杂乱无章的日子,使天空恢复明朗。
当你被陀螺般旋转的日子搅得耳鸣目眩,忘记了自已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时候,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会惊讶地发觉自己从复杂的包装中清醒,唤起久已枯萎的童心,感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然之子。拒绝犹如断臂,带有旧情不再的痛楚。
拒绝犹如狂飙突进,孕育天马横空的独行。
拒绝有时是一首挽歌,回荡袅袅的哀伤。拒绝更是破釜沉舟的勇气,一种直面淋漓鲜血惨淡人生的气概。
拒绝也不可太多啊。假如什么都拒绝,就从根本上拒绝了每个人只有一次的辉煌生命。智慧地勇敢地行使拒绝权,这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是我们意志之舟劈风斩浪的白帆。
1.浏览全文,你觉得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解析] 解答本题可抓住作者在文章中表明的观点来分析。从文中找出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答案就自然而然地得出。
[答案]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2.作者在文中对“拒绝”一词作了准确的解释,“拒绝”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文章找出一些关于“拒绝”的论述,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与关键语句来分析。细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第四段中有一句话即是对“拒绝”一词的准确解释。
[答案] 拒绝的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选择。
3.品析下列语句的含意。
“拒绝有时是一首挽歌,回荡袅袅的哀伤。”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可抓住“挽歌”、“哀伤”等词语进行分析挖掘,即可得出准确的答案。
[答案] 拒绝有一定风险,它可能会导致事业的失利,甚至会带来人生的坎坷与磨难,给人们的心灵带来苦痛与烦恼。
4.作者用一组排比句表明拒绝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请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言佳句的积累。解答本题可抓住题干中“排比句”、“美好的境界”等关键字眼,再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即可。
[答案] 拒绝是一种删繁就简,拒绝是—种举重若轻,拒绝是一种大智若愚,拒绝是一种水落石出。
例6 阅读《善败者不亡》,回答问题。
善败者不亡
①诸葛亮说“善败者不亡”。善败者一一正确地对待失败的人,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的人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人。
②人生一世,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总免不了遇到一些挫折、失败。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浸透着失败的血和泪。诸葛亮虽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却也没有避免街亭失守。
③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卧薪尝胆,最后战胜吴国。如果越王只一味地尝胆以警策自己,而不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失败,他能成功吗?大科学家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爱迪生是“善败者”,失败后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开始下一次的试验,才发明了蓄电池。化学家欧立希是善败者,失败后不是跌倒不起而是继续努力,吸取教训,开始下一轮的研究,经过606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六零六”,这显示了多么顽强的毅力!
④人生就像长长的跑道,每一个人都是运动员,跌倒了能爬起来奋起直追,便有了成功的希望。因而人们都应该“善待”失败,从失败中振奋,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若不“善待”失败,便会一蹶不振,甚至遭到灭顶之灾。楚霸王项羽把失败归于天意,他大喊:“天亡我!”所以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⑤我国有句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告诉我们失败中孕育着成功的因素。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奋斗是成功之父。”如果我们把它和那句谚语综合运用,我们每一个人就会成为“父母双全”的人,我们将会成为战胜困难的强者,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就会成为“善败者”,那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1.通读全文,请你说出怎样才能成为“善败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扣住文章的首段表明观点的句子:“善败者一一正确地对待失败的人,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的人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人”,另—方面从第④段中也能找出诠释观点的语句:“因而人们都应该‘善待’失败,从失败中振奋,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把这些语句进行整合,用恰当的语言表述,答案就容易得出。
[答案] 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失败,从失败中振奋,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
2.仔细阅读第⑤段,说一说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父母双全”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探究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抓住“失败乃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这两句话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 既要奋斗,又要善于对待失败,在失败时能从中吸取教训。
3.根据文章表达的基本观点,逐一分析下面给出的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
名言一:成功的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 心
名言二: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 一一拿破仑
名言三:没有岩石的阻挡,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尼 采
[解析] 本题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解答本题要能分析所提供的论据隐含的道理,即:名言一是论述成功与奋斗的关系,名言二是论述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名言三是论述挫折、失败与成功的关系。经过这样的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 名言一不能,因为此句论述的角度是成功与奋斗的关系;名言二能,这是谈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这种行为是善败者的行为;名言三能,这里的岩石是失败的比喻义,是说人们只有勇于面对失败,才会取得生活中的成功。
4.你同意文中作者的观点吗?试说说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围绕文章的观点进行个性的表达。解答本题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个人的认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于一种答案,不必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所表述的观点必须言之成理,能为人们所认可。
[答案] 本题没有唯一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同意。只有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正确地面对失败才能不断地走向成功。示例二:不同意。一个人在遭遇失败时,最重要的是要能从失败中奋起,要有战胜失败的勇气。如果一个人历经失败就被失败所击倒,这样,即使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再多,也不会走向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