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第三大湖(山西一个39万人口大县)
山西省因位于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省境呈平行四边形,南与河南省交界。在晋、豫两省交界处,晋城市管辖的阳城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不仅在历史上极负盛名,时至今日在全国范围内也小有名气。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交汇处,县境东邻泽州县,南连河南省济源市,西南接垣曲县,西北、北与沁水县交界。县境略呈凸形。
濩泽县阳城县境,古称濩泽,因境内有濩泽河而得名。传说舜帝曾于此捕鱼,商朝开国君主汤曾于此祈雨,周穆王曾休息饮宴于此。春秋时期属晋国领地,三家分晋后为韩国濩泽邑,后于公元前409年被魏国攻占,改属魏国管辖。
《墨子》记载:舜耕于历山,渔于濩泽
《穆天子传》记载:天子四日休于濩泽......天子作居范宫,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
《竹书纪年》记载: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二十五年作大濩乐
《竹书纪年》记载:周威烈王十七年,晋取泫氏、濩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于境内设濩泽县,县治位于今县城西固隆乡泽城村。西汉初年,于今县境西北部置阳阿县,县治位于今芹池乡阳陵村,设县后次年升为阳阿侯国;此后,今县境内濩泽县、阳阿侯国并存,西汉末年阳阿侯国被废。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国,史称东汉,同年邓鲤被封为濩泽侯,濩泽县升为濩泽侯国;此后,今县境内濩泽侯国、阳阿县并存。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后,濩泽侯国降为濩泽县,与阳阿县并存,西晋建国当年即公元265年,阳阿县被废。
十六国时期,西燕曾于公元386年复置阳阿县,同时置建兴郡,阳阿县为建兴郡郡治所在。南北朝时期,县境属北朝统治区域,北魏统治时期,公元448年建兴郡、阳阿县同时被废除,公元453年濩泽县移治今县城址;公元525年濩泽县分为濩泽县、西濩泽县两个县,濩泽县仍治今县城址,西濩泽县治今固隆乡泽城村。北齐统治时期,公元556年西濩泽县复并入濩泽县,隋朝时延续不变。
阳城县隋末乱世中,李渊后来居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同年于濩泽县置泽州,武德八年即公元625年泽州迁治他处,濩泽县仍隶属于泽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濩泽县改名阳城县,唐昭宗天祐二年即公元905年为避朱全忠(朱温)父亲朱诚讳,复名濩泽县。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时仍为濩泽县,公元923年后梁灭亡、后唐建国,复名阳城县,隶属于泽州。
北宋时,仍为泽州阳城县。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北方中原大地沦为金朝统治区域,公元1223年阳城县升为勣州。蒙古汗国崛起后,金朝无力镇压,最终被蒙古汗国所灭,公元1260年勣州复降为阳城县。明朝至清朝中期,阳城县隶属于泽州,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改属泽州府。
新中国成立后,阳城县先后隶属于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晋东南地区,1985年改属地级晋城市管辖至今。阳城县总面积1968平方千米,下辖10个镇、7个乡,全县常住人口39.49万人。
纵观阳城县的历史,其古称濩泽,在各种史书记载中均有出场,有多位历史人物在此活动。秦朝统一后设置濩泽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唐朝时于公元742年改名阳城县,据《郡县释名》山西卷下记载“邑志云,今县治古阳陵驿也,县名以此”,“阳城”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阳城县历史悠久,文风鼎盛,自隋唐有科举考试以来,共出了123名进士,尤其是明清两代共有63名进士,为全省之冠。阳城县最出名的历史名人有四位:
杨继宗为明朝天顺元年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巡抚云南,被称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王国光是明朝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是明朝著名政治家、财政家、文学家;
张慎言为明朝万历三十八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是明朝思想家、诗人;
陈廷敬为清朝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辅佐康熙皇帝长达半个世纪,是《康熙字典》的总纂官之一,为清朝康熙年间重臣、学者。著名的AAAAA级景区皇城相府,即为陈廷敬的故居,原名中道庄,后由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午亭山村”,再后来因康熙皇帝曾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