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膜的焊接方法 电热膜的四分法

电热膜该如何分类?

电热膜的焊接方法 电热膜的四分法(1)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叫做电热膜的产品有10多种,加上具有电热膜结构以其他名字命名的类似产品,电热膜产品类别共计在20种以上。珠海聚暖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笔者在2006年第10期的《供热制冷》杂志上在国内首次提出按电热膜发热体材料分类,把电热膜分为"印刷油墨型、碳纤维型、金属丝/片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型"等四种类型(以下简称“四分法”)。

1.碳基印刷油墨型电热膜

发热材料为石墨、金属粉末、金属氧化物。碳基印刷油墨电热膜的生产工艺是将上述发热材料与其他填料一起制成油墨状浆料,以丝网印刷工艺定量印刷在预先粘结有金属载流条(作为电极)的聚酯薄膜上,再上覆聚酯薄膜形成绝缘结构,故又称印刷油墨电热膜。该类电热膜的功率控制主要是通过浆料成分、油墨条厚度和间距等实现。

电热膜的焊接方法 电热膜的四分法(2)

2. 金属基电热膜

发热材料为纯金属或金属合金材料。金属基电热膜的生产工艺是将发热体金属或金属合金材料首先制成金属箔,在聚酯薄膜上粘接制作成电阻回路,其上再覆一层聚酯薄膜形成绝缘结构。常用的金属电热材料有铜、镍、铜镍、铁铬铝等。

3.碳纤维电热膜

发热材料:碳纤维。碳纤维是由含碳量较高(通常在90%以上)的原料纤维,放在惰性气体中,经200~300℃的热稳定氧化、1000~2000℃的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成。根据基础原料不同碳纤维又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碳纤维,其中PAN基碳纤维在全世界的碳纤维生产中占有90%的比例,目前世界碳纤维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的东丽公司、东邦Tenax集团和三菱人造丝集团,而其他大部分碳纤维企业的生产工艺仍在摸索中不断完善。)作为经线或纬线通过纺织工艺生产的非均匀性线面状碳纤维电热膜,以及将碳纤维丝剪切成紊乱短纤维,与纸浆混合后用造纸工艺形成碳纤维电热纸。

电热膜的焊接方法 电热膜的四分法(3)

4.高分子电热膜

发热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生产工艺,首先利用不同的分子设计手法合成出功能性高分子导电复合材料,通过喷涂或逗号涂工艺将上述导电高分子材料均匀涂敷于预先植入电极的基材上形成裸体电热膜,外覆不同绝缘材料即形成高分子电热膜。高分子电热膜诞生于日本,新宇阳是目前国内高分子电热膜的唯一生产厂家,拥有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产品技术上已实现“任意幅宽和形状、任意使用电压(交、直流两用)、任意单位面积功率”等“三个任意”的技术优势,并在多个应用领域开发出不同的系列产品。

《低温辐射电热膜》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把电热膜分为金属基和非金属基两类(以下简称“两分法”),而非金属基电热膜可再细分为碳纤维、碳基油墨和高分子三种类型。

电热膜的焊接方法 电热膜的四分法(4)

  电热膜两分法和四分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两分法把非金属基电热膜作为Ⅰ级,除金属基以外的其他三种类型电热膜作为它的次级即Ⅱ级,这尽管从逻辑关系上讲没有错误,但是两分法强调了金属材料,弱化了其他材料的地位,而包括电热材料在内的新材料的技术进步速度是很快的,这样,未来的非金属基电热膜的次级类型将会不断增加,而金属基电热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再行分类的可能性不大,这样会形成两大类电热膜家族成员的严重不均衡,即:非金属基电热膜有了庞大的家族且甚至已经到了第Ⅲ级、第Ⅳ级,而金属基电热膜仍然还是只有一个类别。况且两分法是参照国家标准《红外辐射加热器实验方法》(GB/T7287-2008)中按辐射基体分类红外辐射加热器的分类法用于电热膜,而红外辐射加热器类型划分本身也值得商榷,列举如:非金属基红外加热器类型中"半导体类加热器"明显包括"陶瓷类、搪瓷类、高硅类、锆英砂类加热器"等,而被列入非金属基类的"聚酯薄膜加热器"当然也可能是封装的金属基发热材料即"金属基加热器"。

电热膜的焊接方法 电热膜的四分法(5)

电热膜的焊接方法 电热膜的四分法(6)

  除两分法和四分法外,大部分电热膜生产厂家从不同角度给自己的产品命名,有的以电热膜外覆绝缘材料定义电热膜,如:聚亚酰胺电热膜,硅(橡)胶电热膜,云母电热膜,PET电热膜;有的是以电热膜功率密度大小定义,如低温、中温、高温的电热膜;有的强调辐射热概念定义电热膜,如:辐射电热膜,远红外电热膜;有的强调发热体颗粒大小,如:纳米电热膜、碳纳米电热膜;也有如"生态电热膜"、"电热地膜"则分别从电热膜的环保特性和地暖应用方式上定义电热膜。而近两年在上海、四川、重庆、武汉等地普遍叫得比较响的"硅晶、碳晶电热膜"以及近出现的"高(超)碳晶电热膜"等等,据珠海聚暖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笔者考察以及与相关厂家沟通后,可以断定这类电热膜是碳纤维电热膜,如果细分类型也应该在定语后面后加上"碳纤维电热膜".碳晶的叫法是不科学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