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最经典一句(别人恐我太疯癫)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这段话,是鲁迅所著《狂人日记》的结尾,也是鲁迅对当时人们的呐喊之声,以此希望叫醒装睡的人们,并且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无畏地前进。

有一位智者说过,不读鲁迅,就不能懂得旧中国。在此我想补充的是,不读鲁迅,不能算是有文化修养的中国人。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第一部小说《狂人日记》便是前无古人的中国史上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通过这篇小说,他愤怒地控诉了人吃人的旧社会和文化启蒙,勇敢地发出了反对旧制度和旧礼教的呐喊,以及对全社会进行了思想和文化启蒙。

《狂人日记》是“狂人”在发狂时随手写下的日记,它借助主人公“狂人”的视角,观察旧中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向众人揭示了几千年来封建礼教的丑恶本质——吃人。而“吃人”并不只是少数人才有的恶行,它是群体的共同特征。无论是狂人的亲哥哥,还是与狂人有仇的赵贵翁,甚至是与狂人毫无牵扯的路人、小孩、狗,都对狂人张开了獠牙。

很多人认为,鲁迅所塑造的狂人极具迫害妄想症,因此从狂人口中说出来的话不可信。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当社会出现矛盾不安时,从世俗眼光看上去是疯子的人,往往是最先清醒的人,只不过违背群体的行为常常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今天我就来浅析《狂人日记》所揭示的旧中国的群体疾病,以及这些疾病的来源,最后,我将探讨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表达的主旨——祛除“吃人”这种恶疾的途径只能是救救孩子吗?我想鲁迅先生还有更深的难以明说的忧虑,而我们也应该读懂鲁迅先生的言外之意,做一个真正的“正常人”。

狂人日记最经典一句(别人恐我太疯癫)(1)

一、这个故事揭示了哪些“吃人”恶疾?

“疯”与“狂”的区别在于,“疯”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常常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而“狂”的人往往在世人眼中看来,只是思想行为上略显怪异。鲁迅笔下的“狂人”就是这么一个与众人格格不入的怪人,他虽不认同旁人的做法,但他却不伤害他人。可就是这么一个单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旁人却要去害他。

这种恶行就是“吃人”恶疾之一的——欺善怕恶。

有一天,狂人出门走在路上,路上的人皆对他议论纷纷,不仅脸色铁青,甚至眼里还流露出一种恶狠狠的味道。这样的对待让狂人纳闷了,这群人与他从无仇恨,怎么就对他如此凶狠呢?再想一想,明明这群人有给知县打枷过的,有被绅士掌过嘴的,有被衙役占了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那时候的他们全都低头哈腰,脸色和缓。

狂人从未伤害过他们,却被他们无缘无故的凶狠对待,这真是荒谬可笑,但转而一想,这也合乎情理。从小到大,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天然地欺善怕恶,对待有权有势的人卑躬屈膝,对待路边的乞丐却是避之唯恐不及。小孩子也有像学样,明明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习过扶贫护弱,但一旦到了某个现实场景里,身体本能般地欺善怕硬。

狂人虽然举止怪异,但做什么都想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一根筋却是被人所嫌弃的。他身边的人都懂得对鬼说鬼话,对人说人话,说得好听一些叫明哲保身,说得难听一些则叫伪善。

而这种伪善的原因便是“吃人”恶疾之一的——自私重利。

狂人总是猜不出旁人的心思,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有时候能瞬间翻脸,一口咬定人是恶人,还要“吃”这人。狂人曾记得他的大哥教他做论时,教他趋善避恶,做人要宽宏大量。可一旦到现实场景,便推翻之前所说的话。村里的大恶人不仅不被大哥他们所原谅,反而还被大哥他们活生生地打死了,连他的心肝都被油煎炒了吃。

这种打脸的行为明面上是义正言辞,可背后却代表着大哥他们的自私重利,披着“仁义道德”的皮囊,内里却被利益熏心。还管什么虚假的仁义道德呢?为自己谋取利益才是最实在的。反正大家都心照不宣,懂得不戳穿那层面具。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插队的时候毫不在意;撞坏了人家的车,趁机溜走;无意中撞到了人,不肯担责任。这些行为说得好听叫“胆小怕事”,其实只是自私罢了。

狂人日记最经典一句(别人恐我太疯癫)(2)

二、社群力量让个人无法独立思考,道德绑架让个人只能对群体妥协

狂人明明白白地看着旁人在“吃人”,更清楚地看到有些人明知道不能“吃人”,却仍沉默着,不敢做出不同于众人的行为,亦不敢对众人呐喊出声——宣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狂人越想越纳闷:“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应该早已懂得……”可为什么却不敢大胆地说出来,不敢明白地做个善良的人呢?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或许能告诉狂人答案:

群体很容易做出侩子手的行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赴义。正是群体,为每一种信仰的胜利不惜血流成河。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有什么可怕的能力呢?它能产生一种强大的社群力量,让处于群体中的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狂人搞不懂为什么和他无冤无仇的人会对他恶狠狠的,当今社会的很多人也弄不清楚,明明只是网上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怎么就能产生那么大的恶意呢?

比如前些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热依扎事件。最一开始,热依扎因为在机场穿吊带被骂上热搜,其中不乏“事比”、“露胸癖”等辱骂字眼,之后热依扎硬刚键盘侠,结果却引来了更多的恶意,甚至在热依扎自爆患上抑郁症时,仍被一大群陌生人辱骂,言语同样不堪入耳。

回过头来想一想,这群键盘侠是真的讨厌热依扎吗?不,他们甚至之前都不认识热依扎!可在网络群体的力量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认为热依扎就是少数人乱说的那样,炒作、消费雪莉、心机女。

在《狂人日记》中,大众就是如此般被社群力量所操控,丧失了思考对错的能力,导致了众人都患上了“吃人”的恶疾。

狂人很幸运地脱离了群体的操控,重获了独立思考对错的能力,可不幸的是,狂人的哥哥却是仍要“吃人”的人,他不禁更加发狂:

“吃人的是我的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这时候的狂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面是正义,一面是亲人,无论选择了哪一方,都会饱受煎熬。而这种煎熬便称为道德绑架,它的力量也很强大,往往会让人清醒地对人性中的恶妥协。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说到,“记得四五岁时,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

这样的道德绑架促使人们是非不分,成为“吃人”的人。当今社会上,这种道德绑架仍存在着:旁人道德绑架年轻女孩,让她原谅为了座位而打女孩几巴掌的老人;少数网友道德绑架江歌妈妈,原谅因害怕而死锁房门的刘鑫。这些旁人看似善良,可他们却使用道德绑架,让心中真正充满善良的人对群体妥协。

其实,无论是社群力量,还是道德绑架,他们都是来源于旧制度和旧礼教的病毒,正如狂人翻开历史一查,虽然书上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可从字缝里看去,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

狂人日记最经典一句(别人恐我太疯癫)(3)

三、每个人出生时就有了原罪,唯一获得救赎的方法只能是寄希望于未来

在《狂人日记》的结尾,鲁迅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可“救救孩子”真的是祛除“吃人”恶疾的有效途径吗?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首先“救救孩子”的省略号表示了鲁迅的不确定语气,而我亦懂了这种不确定的由来。曾看过日本的一个关于善良的反思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小女孩在地铁上遇到了一个机器人,机器人帮她捡起了丢掉的钥匙,给抱着孩子的妈妈让座,好心给路人指路。可是包括小女孩,所有的人都没有对机器人说声谢谢。于是小女孩提醒机器人,“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在这部短片中,小女孩对于社会上的病态已经司空见惯,反而是机器人的善良让她感到奇怪。回到鲁迅所处的那个社会里,我可以设想到,即使是新出生的婴儿,它也注定将患上“吃人”的恶疾。

因为所有人都是“吃过人”的人,被“吃过人”养大的孩子一样将会“吃人”。这就像每个人出生时就有了原罪一样,这个原罪无法摆脱。

其次在《狂人日记》的序言里,狂人最终回归正常,去某个地方当了官员。从叙述角度看,救救孩子为结尾,而从时间来看,序言为真正结尾。也就是说,《狂人日记》里的结局是狂人最终也对群体妥协,愿意“吃人”了。对于那个社会来说,救救孩子不是最有效祛除恶疾的途径,“狂人”不被治好,这个社会才有希望。

其实鲁迅写《狂人日记》的用意便是在这里,他并不是悲观,他只是想借着深刻的悲观向读者警示,每个人出生起就有了原罪,只有思想从麻木中觉醒的那群人保持清醒,这个社会才有希望。若想彻底变革,是很难的,唯一获得救赎的方法只能是寄希望于将来。

“吃人”的人终将完结,社会最终保留的一定是不“吃人”的人,但是清醒的人啊,你们一定得坚持下去,这也是鲁迅借着《狂人日记》对那群“奔驰的猛士”所赠予的一点慰藉吧。

狂人日记最经典一句(别人恐我太疯癫)(4)

结语:

鲁迅在《呐喊》的序言中写道: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既然社会上出现了“狂人”,就不能说决没有祛除这“吃人”恶疾的希望。但鲁迅先生最害怕的是“狂人”又陷入了沉睡,因此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住,不被社群力量所侵蚀,不为道德绑架而妥协。

共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