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大奸相最后下场(宋朝奇闻南包拯)
打击违法犯罪,是人类自建立起社会组织就一直有的话题,而乱纪、违法、犯罪的类型和名目也花样繁多,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违法犯罪的目的多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或发泄情感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情感是相通的,因而所犯之事大致上相差无几,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南宋四大奸相最后下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宋四大奸相最后下场
打击违法犯罪,是人类自建立起社会组织就一直有的话题,而乱纪、违法、犯罪的类型和名目也花样繁多,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违法犯罪的目的多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或发泄情感。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情感是相通的,因而所犯之事大致上相差无几。
七情六欲、情感纠葛,世人在所难免,因而关于感情上的案情非常之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古代典籍中,都能经常看到这类事情,轻则争吵打闹,重则造成人命惨案。
(古代审讯室)
下面就讲讲发生在南宋时期的一起农妇谋害丈夫的奇闻案情。
在南宋时期,有一位断案如神、心系百姓的官员,他就是有“南包拯”之誉的马光祖。
马光祖,字华父,赐号裕斋,南宋名臣。宝庆二年进士,后历任沿江制置使、江东转运使、知临安府、三知建康府、户部尚书、大学士、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等职。
马光祖勤政刚直,不畏豪强,体恤百姓,善于断案。《宋史·马光祖传》记载:“光祖之在外,练兵丰财;朝廷以之为京尹,则治浩穰,风绩凛然。”
(马光祖画像)
马光祖擅长调查研究,善于观察推理,心思缜密,不仅铁面无私、秉持公正,而且会根据实际情况,体恤民情,在判案中给予温暖的关怀。可以说,他是一位兼具法治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官员。所以很多经由他判过的案子都成了古代典型案例,如《词判风流案成就美姻缘》、《马光祖勇对难缠讼棍》、《捕蛙陷夫》等,这些案例被后人演绎成小说、戏曲而广为流传。
宋代赵葵《行营杂录》里记载了马光祖巧判农妇害夫一案,这就是《捕蛙陷夫》案。
南宋时,处州府(今浙江丽水)为了保护田地里的庄稼,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捕捉青蛙。当时人们吃蛙肉或用蛙制药材。可法令一出,物以稀为贵,反而使得青蛙在市场上的价格更高。于是,就出现了一些铤而走险的人,偷偷捕捉青蛙拿到黑市上售卖,以换取银两。
(青蛙)
一天清早,天刚蒙蒙亮,城外的人排队等候进城。一个满脸沧桑、老实巴交的农民,此时脸上却露出了慌张的神情。守城的士兵过来检查他的东西,发现行囊里放了几个大冬瓜。农民颔首低声道:“官爷,都是些自家地里种的东西,就不用检查了吧?”守城士兵说:“看你一脸紧张,可要细细检查!你是不是带了不该带的东西?”
结果,守城士兵发现冬瓜瓜蒂处被切开小口,内瓤被掏空,里面藏着一大堆青蛙。人赃并获,农民当场被押到了衙门。面对这个证据确凿、事实清楚的案件,本可依律令一判了之,但知府马光祖却没有急着下判令,他觉得事有蹊跷,让他感到好生奇怪的是,农民伪装得如此精妙,怎么就被发现了呢?守城的士兵是如何识破的?
为揭开心中疑团,马光祖提审了捕蛙村民,问:“你是什么时候捕捉这些青蛙的?”农民答:“是半夜”。马光祖问:“你捕捉青蛙一事还有谁知道?”农民答:“只有我的妻子知道,外人不可能知道。”马光祖又问:“守城士兵是否搜查了全部进城之人?”农民答:“并非全部搜查,径直对我重点搜查。”
马光祖觉得此事必然另有隐情,便命人将农民的妻子传至大堂上问话。农民妻子到来后,马光祖问她:“你丈夫捕蛙的事,你是否知情?可曾告诉他人?”农民妻子答:“他捕蛙时,我曾尽力劝阻。但他被金钱冲昏了头脑,不顾民妇反对,坚持捕蛙。而且民妇并未将此事告诉他人,但事已至此,就请大人秉公执法吧!”
(古代农妇劳作模拟场景)
马光祖心里已明白了几分,于是喊来左右,对农妇进行一番审讯。农民的妻子经不住审问,终于露出了破绽,无奈之下说出了实情。原来她和村中一人有私情,早就厌烦了这个老实的农民,于是她便怂恿丈夫去捕蛙卖钱。农民起初不愿意,但农妇以离婚相威胁,农民只好照办。
农妇和她的相好又暗中买通了守城士兵,让守城士兵在农民进城时刻意搜查。就这样,他们利用法律,名正言顺地将农民送进牢狱。并且,按照他们的打算,如果农民被判入狱,他们会买通狱卒,让农民神不知鬼不觉死在狱中。这样二人就可以过上逍遥的日子了。
没想到他们遇上了心思缜密、明察秋毫的马光祖,导致奸计败露。如果换作他人,不是马光祖审判,可怜的农民恐怕早就被妻子陷害,含冤入狱了。最终,这对奸夫淫妇自然被马光祖绳之以法。
(古代牢狱)
捕蛙陷夫的故事也被收录在冯梦龙的《智囊全集》中。从这个案子也可看出,利用法律而陷害人是多么阴险,官府人员办案,不可仅仅依照表面的现象就做出武断,而应该多想一步,不然极有可能酿成冤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