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以东,光明区公常路以北,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迎来重要时刻——上月底,经过三年多的赶超奔跑,启动区项目首批实验室设备已进场,一个具有科技感现代感的建筑群已显露真容。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1)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31212平方米,由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平台两个大科学城装置,以及综合研究院、专家公寓、青年公寓五栋大楼组成。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列入《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建成后将成为脑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加速器”。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2)

▲光明湖,青山远黛。

时间稍早一点,今年9月19日,光明行政区迎来揭牌成立四周年。4年来,光明区成为深圳发展势头最猛的板块之一,实现了精彩嬗变,迎来了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创新能级全面提档、发展动能加速转换的历史机遇期。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3)

▲光明科学城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精彩嬗变。

如今,光明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原始创新策源地——光明科学城建设迈出新步伐

就在19日一早,光明区举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大科学装置集群配套设施项目开工活动,项目总投资131.2亿元,包括一号道路隧道开工、科学家谷、科学城大装置区中试转化基地等,整个大科学装置集群核心区的8个配套设施项目也都在有序推进中。在光明科学城,还有更多的“国之重器”正在加快推进——鹏城云脑Ⅲ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关规划,设施和土建工程分离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年内将开工建设;精准医学影像、材料基因组、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等设施正加快前期工作;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国际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正加快推进。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4)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深圳湾实验室入驻科研团队90余支,科研人员1000余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已正式启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成投用;深圳理工大学(筹)永久校区正加快建设。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5)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和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学科领域,集中布局9个大科学装置、1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个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共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光明科学城甫一落地,即定位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随之层级不断跃升,如今已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此过程中,光明科学城建设以赶超奔跑姿态,超常规完成项目土地整备、清拆、启动区开工,以及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签约进驻,创下多项“深圳之最”,“科学城速度”被人们广为传扬。

科研经济先行地——近4年来,光明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列全市前列

光明科学城“磁吸效应”还在不断增强,正加快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些设施兼具研究平台与产业平台属性,不仅激活光明区产业发展潜力,更为光明区高质量发展积蓄势能。当科学遇上产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光明区以科学赋能产业,近4年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年均增长24%,增速位列全市前列。目前,光明区已经形成了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智能传感器等优势产业集群,引进培育了华星光电、贝特瑞、欣旺达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辖区企业总数量超7.8万家,拥有年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7家(含跨区企业)、十亿元以上企业50家(含跨区企业)、本土上市公司26家。近年来,光明区企业数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长,规上、国高企业双双突破1700家,专精特新企业近400家,成为深圳增长潜力最足、发展势头最猛的板块之一。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时代要求,光明区提出加快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6)

▲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以最具科学味的产业空间赋能产业,以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为例,该中心首创的“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47条全国推广的深圳经验之一。如今,“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2.0模式迭代升级,正持续推动“中心创新、圈层创业”。以科学城独有的政策赋能产业。2021年10月,光明区推出了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四个1000万元”支持。2022年8月,光明区又在全国首推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专项政策,最高支持1000万元。两项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引发全国性关注。数据显示:自2018年成立行政区以来,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920.59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285.3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从483亿元增加到804亿元,年均增速达9.5%,高于全市年均增速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占GDP比重达54.6%。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847家增长至1735家,国高企业从987家增长到1703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61家。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7)

▲光明区左岸科技公园。

创新人才集聚地——来了就成为光明人,全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区之一

光明湖,青山远黛,近水含烟;茅洲河,沙鸥翔集,静水流深。光明区提出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要让品质生活触手可及,,让各类创新人才来了就不想走、来了就成为光明人。是的,来了就成为光明人,以下两组硬核数据可以生动体现:2021年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结果显示,光明区常住人口为109.53万人,十年增长近130%,是全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区之一。近年来,光明科学城陆续进驻创新团队150余支,院士团队20余支,高水平科研人员超3000人。人才爱上光明,从高端医疗服务开始。9月29日上午,光明区举行三甲医院揭牌仪式,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正式揭牌,成为深圳市第31家三甲医院。与此同时,今年获评三甲医院的还有中大附七医院。中大附七医院二期、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已动工建设,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一期预计于年底竣工,光明区妇幼保健院项目稳步推进,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加快推进建设。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8)

▲位于光明区的中大附七医院。

据悉,目前光明区共有公立医院5家,床位数为2840张,千人床位数为2.59张。按照有关规划,到2025年光明区总床位数将达到5750张,千人床位数预计为4.79张,光明区着力打造深圳北部医疗卫生高地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实事。人才爱上光明,从高品质教育开始。近几年来,光明教育以每年新增约1万公办中小学学位的速度快速扩容,并力争做到“办一所优一所,开门就是好学校”。今年9月,光明再添7所新改扩建学校,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2660个。光明区的教学也具有鲜明的科学烙印,结合科学城特色,打造了一批特色实践基地和特色课程,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科学大师,充分享受光明科学城专属“成长福利”。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9)

▲光明是深圳人才保障房最大供给区和建设区。

住房是民生之基,人才爱上光明,从住有宜居开始。光明是深圳人才保障房最大供给区和建设区之一,截至“十三五”期末已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逾3.46万套,已建成各类公共住房约1.4万套,基本住房保障率接近100%,能保障各类人才“来深有房住、留深有长租”。去年一年,光明区就筹建了8000余套,全市最大公共住房项目凤凰英荟城可供应房源9672套。长圳保障房二期项目也计划今年年底可配租并交付,向社会提供6378套保障性住房。“十四五”期间,光明区预计新增开工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万套,新建成公共住房3.2万套,新供应商品房面积360万平方米。推窗见田园,迈步入山水,在光明诗意栖居,正逐渐成为现实。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10)

▲茅洲河光明段。

这里,山环水抱,是全国首批8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山水田林湖景观壮丽,占总用地面积的59%,15条河流穿城而过,森林覆盖率达27.28%,生态控制线内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3%,基本农田面积占深圳市的44%,279个公园星罗棋布……光明正在加快推进“山水连城计划”,将贯通大顶岭、麒麟山、茅洲河、光明湖等区域,连线成片实现全域景观。深圳最美山湖绿道——大顶岭绿道,串联山、湖、园、林等旅游资源,行走其间,可尽情享受“天然氧吧”,绿道上的“网红三桥”——浮桥、探桥、悬桥,可实现人与树对话、与水亲近、与风互动。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11)

▲生态休闲地标新晋顶流——虹桥公园。

生态休闲地标新晋顶流——虹桥公园,4公里长的“红飘带”,在山林间蜿蜒如玉带,飘逸灵动。如今,光明不止闪耀着科学之光,更是一座“现代都市和田园山水交相辉映”的美丽城区。全区公园星罗棋布,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9平方米,基本实现“500米有社区公园、2公里进市政公园、5公里到达森林公园”。如今,人文之光、活力之光在光明大地充分涌流。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12)

人才爱上光明,从高水平文体服务开始。在这里,有深圳的文化地标之一——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市民全年可欣赏高质量的话剧、音乐剧、舞剧;在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孩子可以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市民可以近距离体验顶级赛事的魅力。另有马术、赛艇、网球、山地自行车等品牌赛事,让科技人才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际化的文体服务。而备受关注的深圳科技馆(新馆)计划于明年底竣工交付,令人期待。

当文明成为城市底色——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一座文明的城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城市,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城市,是社会风气向上向好的城市,是人民满意的城市。在光明,不仅蕴藏着强劲的原始创新动能,也有山水入繁城的都市风貌,还有“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底色。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13)

▲位于光明区的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

今天的光明区,随着光明科学城的布局建设,辖区各方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文明底色越发鲜亮,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14)

▲在光明诗意栖居,正逐渐成为现实。

在赶超奔跑的同时,光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着眼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市民生活质量,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和良好文化条件。文明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市容环境、基础设施、交通秩序……考验着各板块各部门的责任担当和能力水平。“1 8 N 6 1”组织架构凝聚起全区各领域创建合力,多条业务战线协同推进文明创建。即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作为“1”统筹指导全区文明创建工作,由分管区领导、主管部门一把手挂帅市容环境、交通设施、交通执法、未成年人、物业小区和建筑工地、农贸市场、志愿服务、文明实践“8”个专项工作组,由其他“N”个(28个)主责部门共同落实创建责任,由“6”个街道成立街道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相应工作组,借助“外脑”(专业的第三方测评机构)作为“1”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城市之美,美在文明。当文明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一座城市才真正拥有文明底色。

科学家之城 科学之城蝶变新篇(15)

勇攀高峰势如虹,重整行装再出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光明区正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总牵引,奋力谱写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新篇章。来源 | 晶报APP

记者:柯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