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专业术语(京剧行话和术语)

京剧专业术语(京剧行话和术语)(1)

[回戏]

剧团或剧场由于发生特殊情况而无法开锣演出, 在剧场门口出牌告示观众。

[对台戏]

亦称打对台。 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 在同一时期, 相近的地点, 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 一争高低。

[对戏]

京剧的传统剧目, 程式性强, 套路严格, 所以演出前一般无须排练, 演员之间只要互相沟通一下即可,称为对戏。 如戏词或表演有冲突, 必须迁就主角。 主角负有对配角指导和帮助的义务。

[蹲底戏]

指结尾有足够的戏剧矛盾, 并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剧目。

[封箱]

京剧戏班的旧俗。 指戏班年终休息。 每年农历12月中旬以后, 例行封箱典礼, 将各种演出用具整理归箱, 贴上“封箱大吉”的封条, 至来年“开台”以前, 不得再开箱。

[封箱戏]

旧时京剧戏班的习俗。 每年农历岁末, 戏班都要封箱休息。 封箱前的最后一场戏称封箱戏。 由演员们各演拿手戏一出, 最后一出则反串合演。 除本班演员外, 还邀请外班演员参加。 剧目多选择风趣,火爆的。

[会戏]

由各京剧戏班的名角集中在一起, 为庆贺盛大节日或喜事而举行的专场演出.

[偷戏]

指瞒着别人, 在私底下学戏的行为.

[抢戏]

亦称搅戏. 演员在台上演出时, 不顾剧情, 不顾人物, 一味地卖弄,突出自己. 既搅了别人的戏, 又破坏了整个舞台气氛.

[掐戏]

演出时, 因演出时间过长, 临时把戏整段地略去不演.

[应节戏]

逢时过节, 剧团特意演出与节令相适应的剧目作为庆祝. 如端午节演<白蛇传>, 七夕演<牛郎织女>, 中秋节演<嫦娥奔月>等.

[累功戏]

指唱念做打有一定难度的剧目. 与之相对的则称歇功戏.

[坤角戏]

由女演员演出的戏.

[戏料]

一指演员的扮相,嗓音,气质等天赋艺术条件, 二指剧本的戏剧性.

[戏肩膀]

指演员在台上演出时, 对鼓师或同台演员的交代和暗示, 使鼓师或同台演员了解自己的意图, 做到配合默契.

[戏包袱]

亦称戏篓子. 指戏曲知识丰富, 肚子里会戏很多的戏曲艺人. 一般说来都是年岁较大的老艺人.

[蹭戏]

亦称听蹭. 指不购买戏票, 设法混入剧场看戏.

[角儿]

京剧界对优秀演员的习称。 有时也称为好角儿,名角儿。

[傍角儿]

指旧时京剧戏班中一般演员,乐队及舞美人员与主要演员的依存关系。 过去主要演员演出, 大都自带配角和跟包, 这些人依傍名角而生活, 故称。 俗称抓龙尾巴。

[拴角儿]

行话。 把多位著名演员集合在一起同台演出。 所演出剧目多为角色多,行当全的诸如《龙凤呈祥》,《群英会》《华容道》等。

[挖角儿]

通过高报酬等手段, 将别的剧团中有著名的,能独当一面的演员,挖到自己剧团来的行为。

[跨刀]

行话。 即二牌演员。 是京剧戏班中的次主角, 含有随从协助主角之意。

[台柱子]

行话。 亦称挑班。 指戏班或院团中挑大梁的主要演员。

[四梁四柱]

行话。 指戏班或院团中除台柱子外的各个行当的骨干演员。 通常在戏中扮演主要配角, 辅助主角, 在演出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同房屋之梁柱。

[挑帘红]

帘指旧式舞台的台帘, 红作出名解。 意为演员从开始登台演出, 就受到观众欢迎, 享有盛誉。

[碰头彩]

亦称碰头好。 演员一出场, 观众即报以热烈的喝彩声。 碰头彩的演员大都知名度较高。

[压堂]

行话。 指演员的演技精湛, 台风漂亮, 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

[范儿]

亦称“份儿”。 指京剧演员唱念做打的技巧要领和窍门,或是方法。 例如一个演员没有很好地完成某项技巧动作, 或是没有唱好, 可以说他范儿不对,或是没有掌握好范儿。 做某项技巧动作及演唱前的准备状态, 叫做“起范儿”。 如果对要领掌握不牢固, 临场犹豫, 造成差错, 叫做“恍范儿”。

[一顺边]

1. 指京剧唱词,念白中, 几个仄声或几个平声字相连, 由于声调一致, 造成缺乏顿挫和起伏感, 既难念(唱)又难听。

2. 指身段动作在一个方向上重复出现。

[一道汤]

1. 演员的表演千人一面, 缺乏个性, 没有特色, 没有味道, 互相雷同, 犹如用一种汤料烹制不同菜肴, 原料不同,味道一样, 故称。

2. 指没有高低起伏变化的唱腔。

[一棵菜]

指演员,音乐,舞美全体人员, 不分主次, 严密配合地演好一台戏。 强调戏曲演出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需要这种精神。

[寸劲儿]

演员在做某项身段动作结束时, 尤其是亮相的一刹那, 使用的一种关键性的劲头。 可使动作完成得醒目, 结束在一个闪光点上。 只有造诣较高的演员才能很好地掌握和恰如其分地运用这种劲头。

[劲头]

行话。 1. 指演员舞蹈动作幅度大小,力度强弱的运用。 通常用于身段表演。

2. 也指演员演唱中的“心劲”,“口劲”和行腔中某一重音的渲染和结合

[尺寸]

指京剧表演上唱念做打的节奏速度。 准确地把握节奏速度, 是正确表现人物的关键。 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尺寸, 首先要求演员理解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基础上, 艺术功力则是尺寸具体处理的技术保证, 二者缺一不可。

[关子]

1. 指表演技巧的窍门。

2. 指情节与情节之间衔接的“扣子”

[俏头]

优秀的京剧演员在演唱或表演时, 在关键处善于作一种特殊处理, 如改变节奏, 或是加一个细节动作, 这种细微的处理, 往往能使演唱增色, 使人物的性格和神情格外生动, 收到很好的剧场效果。

[节骨眼]

1. 关键之意。 指表演上的关键部分, 如某个唱段,某句念白,或某组身段动作等等,如果能将这些关键部分处理好, 便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表演顿放光彩。

2. 指身段技巧动作的诀窍, 只有掌握这个诀窍, 才能是动作完成得干净漂亮。

3. 指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 如矛盾的转折点。

[火候]

行话。 即艺术功力, 是演员艺术上成熟的程度。 包括两个方面, 除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外, 还有演员的阅历和修养。 有的演员受到阅历和修养的限制, 与角色的身份,气质存在差距, 不能很好地理解体验角色, 即称为火候未到。

[讨俏]

指无须花费很大的气力, 就能讨好,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角色虽然戏不多, 却因为戏剧性强, 戏料足, 演员只要凭借不多的技巧或唱念, 便会得到观众的欢迎。

[官中]

行话。 公共的意思。 旧时京剧戏班中, 主要演员的服装,琴师都是专用的。 而一般演员的服装和道具都是公用的, 叫做官中行头。 为除主要演员外的所有演员伴奏的琴师和鼓师叫做官中场面。 适用于不同剧目,角色,行当的唱腔,演技叫做官中活。

[大路活]

也叫“通大路”。 指演员们按照一般基本套路来演出。

[绝活]

通常指属于独家所创,人皆不能的各种技巧, 也有专指难度较大的武功技巧。

[两门抱]

行话。 演员能扮演两种不同行当的角色或某一出戏中的角色可由两个不同行当的演员来演, 均可称。

[盖口]

行话。 人物对唱或对念时, 彼此衔接处称为盖口。 有死盖口与“活盖口”的区别。 前者指固定化的对口戏词, 不能任意变动; 后者指戏词不固定, 一方临场发挥, 另一方要有相应的对答。 对口紧凑严密, 叫“盖口严”, 否则就是“盖口不严”。

[子午相]

指演员在舞台上坐,立姿势的形体角度。 要向左或右微侧, 忌正身平面直向观众。 既要挺拔, 又不能傻气。

[边式]

1. 指演员身段利落,干脆,漂亮。

2. 指演员化妆,穿戴清晰干净,合适。

[漂帅脆]

行话。 是对武戏演员给予赞扬的三个概念。 漂是指身手矫捷, 举重若轻, 动作富流动感; 帅是指身段利落, 仪态俊逸; 脆是指动作节奏感强, 重点身段的处理显得格外干脆明快。 此外, 帅有时也引申为对演员台风雅致潇洒, 表演华美精巧的称赞。

[稳准狠]

行话。 稳是指武打不论多么复杂, 速度多么快,都能严整有序, 招式稳健; 准是指每一个武打动作都要按照应有的位置准确地表现; 狠是指在稳和准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力度, 使武打真实可信。 稳准狠是武打动作的基本要求, 三者缺一不可。

[两下锅]

亦称梆子皮黄两下锅。 指梆子和皮黄两个剧种同台演出, 而剧目和表演均各自保持原状, 不相混合。 也有在同一剧目里用两下锅的演法, 半出皮黄, 半出梆子。

[卯上]

也作铆上。 指演员表演时无保留地尽情发挥个人能力。 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 有意选择难度大的进行表演也是卯上的表现。 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 则称之为泡汤。

[警内行与警外行]

警内行是指表演受到内行观众称赞; 警外行是指表演受到外行观众的称赞。 内行和外行的审美眼光和需要有所不同, 但真正优秀的演出会受到内外行一致的欢迎。 警内行也称打内, 警外行也称打外。

[打内与打外]

见上条。

[一打一散]

行话。 指那些结尾缺乏独特性的剧目, 矛盾冲突往往靠开打来解决。 武打开始, 即意味着全剧的结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