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创设公共卫生总师)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要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创新推进“医防一体化”建设,试行“公共卫生总师”“首席公共卫生专家”等制度。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武汉市“医防一体化”体系升级。

“公共卫生总师”“首席专家”掌舵技术方向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创设公共卫生总师)(1)

(图为儿童医院专家团队在为患儿手术。)

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设立 “公共卫生总师”,疾控机构设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是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

何为“公共卫生总师”“首席公共卫生专家”?设立这两个职位的目的是什么?参与了我市《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的魏善波说,设置这两个职位,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之一,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魏善波介绍,在一些单位,设有“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这些职位的特点是既有技术属性,又有行政属性,这个人既是技术专家,又是管理人员。卫生健康行政单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单位,设置“公共卫生总师”有利于从专业技术层面,对全市的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实施进行评估与指导,把握宏观方向。

目前,武汉市对“公共卫生总师”选聘的具体要求还未出台。魏善波认为,此岗位应该具有公共卫生工作相关背景,有防控专业工作的大局观,有很高的专业水准,最好还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应是一名专家型的管理者。

疾控机构设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其实早有先例。中国疾控中心即设有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生物安全首席专家、艾滋病首席专家等职位。首席专家选聘疾控各领域内有权威、有话语权之人,能够对相关工作予以指导。魏善波认为,疾控“首席专家”的设置,还能够提高疾控人员的职业荣誉感。

为给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武汉市还将逐步在公立三级医院配备1名具有公共卫生相关专业背景的班子成员;科学核增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增加人员主要用于传染病防控、流行病学调查、应急管理、实验室检测及信息化建设等相关重要岗位。

“做大做强”医院公共卫生科,设立岗位奖励基金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创设公共卫生总师)(2)

(图为工作人员采集到的各种样本。记者金振强 摄)

疫情发生之初,武汉市遭遇医疗资源挤兑,究其原因,在于“医防协同”未能很好落地,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系不紧密,“防”和“治”联系不紧密。

全会提出,武汉市要健全完善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全市二、三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职责,与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形成更为紧密有效的防治结合体系。

会上还提出,要建立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

这些谋划如何实现?医院公共卫生科(处)是重要一环。

武汉市从2009年开始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处),这一举措当时走在全国前列。11年来,公共卫生科(处)一直坚持下来,但由于重慢病预防、轻传染病预防等种种原因,公共卫生科(处)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武汉市第三医院公共卫生科科长王静说,公共卫生科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传染病人后第一时间上报给疾控部门,医院对病人进行收治,疾控部门抓取病例后,和病例所在社区联系,然后展开对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医院、疾控、社区,形成了传染病人的管理闭环。

王静说,他们医院和区疾控之间的日常联系很紧密,疾控中心会定期对公共卫生科进行指导,随时请教随时解答沟通,公共卫生科再对全院医生进行答疑解惑。疫情发生后,该医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公共卫生的各项制度,对公共卫生报告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

据悉,武汉市将“做大做强”医院公共卫生科:加强医院公共卫生科和应急办建设,适当增加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精神病防治人员和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岗位。在激励政策上,充分考虑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感染科、急诊科等科室特点,设置岗位奖励基金,确保科室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

市金银潭医院、市肺科医院

将成为市疾控中心的临床基地

全会指出,武汉市将完善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轮训机制,促进临床素养和公共卫生素养双提升。我市还鼓励临床医师晋升公共卫生医师职称,支持临床医师参与预防保健工作。二、三级医疗机构内科类专业医师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前,须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公共卫生能力训练。

根据规划,市金银潭医院、市肺科医院将成为市疾控中心的临床基地,进一步实现防治一体化。据介绍,两家医院的临床医生或将到市疾控中心学习公卫,市疾控中心的公卫医生将到两家医院学习临床。

“医疗机构、疾控机构间开展人才交流,将是最好的锻炼和提升。”市肺科医院院长彭鹏说,在日常管理中,肺科医院非常注重培养临床医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将“临床医生是否履行公共卫生职责”一项列入考核。

在彭鹏看来,临床医生、疾控人员开展轮训,对于推进医防协同工作意义重大,临床医生掌握一定流行病学知识,能在临床接诊过程中更精准地发现潜在的传染病迹象,起到预警作用。而医疗机构也可以更好地履行公共卫生职能,将临床工作中发现的流行病学碎片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得出可能存在的疫情预警因素,更好地发挥“前哨”作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兜牢”防控“网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防结合体”,长期肩负着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是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网底”。

硚口区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武汉市中心闹市区。抗击疫情期间,该中心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在导医台、输液室等区域安排工作人员值守,落实社区筛查分诊职责,对就医患者的发热情况进行及时分类处置。

同时,中心与街道、社区密切沟通,社区网格员将搜集上来的发热市民情况汇总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会进行初筛与分类,根据情况安排居家观察或联系送往定点发热门诊进一步检查。

疫情期间,武汉市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承担了初筛、转运、核酸检测等一线工作,起到了阻隔传染途径的职责,发挥了网底的作用。

下一步,武汉市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传染病早期发现、及时报告与初步救治的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基层哨点”的职能,建设相对独立的发热诊室,强化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应急处置等功能,构筑公共卫生应急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强化家庭医生团队网格化防控责任,对家庭医生进行绩效考核。

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曾红兵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应该参与到“平战结合”机制的建设中,加强日常演练,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

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控能力的基础上,我市将建立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的工作机制。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派出所、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是常态化联动机制中的一环,共同形成公共卫生应急社区防控网络。(记者黄琪 刘晨玮 王恺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