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鼓方案最新进展 陕鼓大boss的新担子有点重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

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中,大批工业项目迁移入陕,标准集团的前身即其中之一。

这家从上海内迁临潼的厂子,因其“标准牌”缝纫机曾名噪一时。那个年代,此物件是很多家庭的标配。

然,花无百日红……

最近,这家老牌国有独资企业迎来新掌门——陕鼓集团董事长李宏安兼任其董事长。后者同是位于临潼的市属国有独资企业,但与标准集团的落寞不同,其已连续15年在业内保持利润第一,成为行业标杆。

一如法士特董事长兼任秦川集团董事长的手笔,标准集团这盘棋接下来怎么走,不免引人遐想……

01

临潼区标缝路,红色墙体,低矮厂房,烟火气息浓郁的筒子楼,还保留着50年前的模样。

1971年,上海惠工铁工厂搬迁,在临潼的风水宝地上——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中间位置,建起一座缝制机械基地,定名陕西缝纫机厂。临潼人亲切地称其为“陕缝厂”。

小成从小在陕缝厂长大,在她的印象里,那时厂区周围只有零星的几个村落,唯一连接城中心的,是101路公交车。

厂区上班下班都要吹号,大喇叭放着《歌唱祖国》的曲子,响彻云霄。工人们穿着清一色的制服成批地走出来,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

在“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的年代,缝缝补补的生活里,缝纫机是最实用的物件,也是身份的象征,甚至成为姑娘出嫁时的“面子”。

彼时,陕缝厂在业内排名数一数二,其生产的标准牌缝纫机更是蜚声全国的名牌产品,年产量约20万架。

但是,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或多或少对陕缝厂的发展有所限制。

陕鼓方案最新进展 陕鼓大boss的新担子有点重(1)

▲ 图片来源:标准股份官网


尔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西北,国企改革也逐步推进。

1981年,以陕缝厂为龙头,成立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公司。公司旗下有成员企业50多家,分布在全国20个省市,职工约2万人。

摊子不断铺大,公司冲出国门走向海外。1988年,西安标准缝纫机进出口公司成立,标准牌缝纫机开始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中东、西欧、北美市场。

次年,全行业年出口创汇增产速度和工业机外销量两项第一名,被标准集团一举夺得。

打开国外市场的同时,标准集团不断加强新产品开发。至1989年,产品发展到八大系列35个品种,数量及质量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其中两个型号荣获国家银质奖。

这一年,仅陕缝厂的销售收入就达到1.1亿元。

发展搞得风生水起,标准集团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一时风光无两。

02

上世纪80年代,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对于缝制机械行业来说尤是如此。

截至1982年,我国缝纫机的产量达到1000余万台,居世界第一位。

借着行业东风,标准集团的原始资本迅速累积。进入千禧年,公司迎来了高光时刻,旗下子公司——“标准股份”于上交所上市。

与此同时,标准集团也走上了低成本扩张之路。

短短4年时间,标准集团托管西安台板厂、西安造纸厂、西安标准件总厂,以及国营第一钟表机械厂。还收购了西安恒泰机械厂,竞买中国唱片总公司西安磁带厂……

不过,标准集团收入麾下的上述资产,均属传统机械领域,这也为日后的转型埋下隐患。

标准集团高歌猛进之际,其他公司也纷纷加入。截至2004年,我国缝纫机整机制造厂达600多家,生产总值约280亿元,品种近千个。

资本的疯狂追逐,使得缝制机械行业臃肿不堪。

陕鼓方案最新进展 陕鼓大boss的新担子有点重(2)

▲ 图片来源:标准股份官网

2006年,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更名为中国标准工业集团,从“缝纫机”到“工业”,可以看出其不断膨胀的“野心”。

然而,世事难料。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缝制机械行业的黄金时代结束。

内需不振、外需疲软,再加上此前企业数量快速膨胀,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缝制机械行业的生存愈发艰难。

不断的挣扎和摸索中,诸多缝纫机企业依靠研发新技术、转型新产业,在风暴中站了起来。

标准集团则从“神坛”跌落,几乎一蹶不振。

就拿标准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标准股份来说,从2012年至今,扣非净利润连续7年亏损,少则4000万,多则1个亿。

就连标准集团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公司原来很辉煌,现在慢慢走下坡路……

03

在小成的童年记忆里,仲夏时节,陕缝厂白楼上的爬山虎密密匝匝,红楼旁的参天大树遮出一地阴凉。

如今,她回到陕缝厂,一草一树皆在,却少了往日的繁华,苍凉感油然而生。

偶尔遇到退休的老职工,闲聊时不住地感慨,陕缝厂的效益不比从前,它在慢慢地破败萧索。它的昨天和今天,仿佛一部典型的国企衰落史。

事实的确如此,标准集团的业绩不可知,仅从标准股份来看,股价早已低于6元,总市值为陕企上市公司中倒数,仅约18亿元。

而这只是标准集团近几年经营表现的一个缩影,未来到底怎么走?

面对如此困局,西安市国资部门出手“解救”,上述一场人事调动由此展开。

由陕鼓集团董事长李宏安兼任标准集团董事长,能看得出良苦用心。

要知道,陕鼓与标准集团同为西安市属国企,且都位于临潼,但却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

这家50年的老牌国企,以生产鼓风机起家。经过两次战略转型,推动企业重心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形成了“能量转换设备制造、工业服务和能源基础设施运营”三大业务板块。

世界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也在其著作——《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中写道:“陕鼓在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企业,向现代服务型企业转型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陕鼓也曾经历过转型阵痛,对于标准集团目前的处境,更易感同身受。

再就李的资历来说,其在陕鼓履职30余年,见证着陕鼓从低潮走向行业顶尖的全过程,积累了诸多管理和应对风险的经验。

借由陕鼓的转型经验,对标准集团来说或许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但是“新官”上任,能否为标准集团迎来新的面貌,终究有待时间的考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