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手册有用吗(质量随谈)

“质量”随谈

质量,如果真的认识和理解它,就应该知道它多么有内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就简单。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既要认知,也要实践,实践是为了认知,认知也是为了实践……从哪个方向或角度看质量呢?需要横看就横看,需要侧看就侧看,需要从上看就从上往下看就从上往下看,需要从下往上看就从下往上看……

有时候质量已经超出了产品的概念,也超出顾客满意的范围。质量是结果,质量也需要过程。质量要策划,也要控制和改进。质量是争取一次就做好,也成了一种意识、观念、思想或文化。因为质量,有了很多工具和理论;因为质量,有了体系和认证;因为质量,有了质量职能或部门让公司的工作更丰富精彩……

下图是ISO9000:2015标准的内容:

质量手册有用吗(质量随谈)(1)

从顾客角度说,识别当前和未来的顾客要求和需求并满足顾客的要求和需求。狭义和现实一点的说法,不要给顾客添麻烦,不要将不良品流到顾客端。

从经营角度说,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能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为质量只是公司运作以及满足顾客需求的一个因素,需要在全局角度管理质量,取得质量、成本、交付等之间的平衡。不要因为质量丢了顾客和订单,不要产生金额较大的索赔。

从最高管理者的角度,质量职能只是组织的职能之一,质量的职能定位由领导决定,质量做得好坏,也是领导说了算。顾客是质量的裁判,领导也是质量的裁判。

从体系的角度说(体系维度之一),识别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需求,通过适合的体系输出稳定的和一致的产品和服务,以达到顾客满意。

从要素的角度说,比如对于制造质量来说是人机料法环测,广义和概括说是,识别影响质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设定和管控。注意,先设定再管控!要素识别完整和正确,然后再进行设定和管控。管控正确的因素!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从结果的角度说,一次就做对,或一次就做正确,一次就做好,这些说法也包括了一定的效率含义,一般情况下,按照逻辑,一次就做好比两次才做好效率更高。

从主要矛盾的角度说,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准确识别顾客需求,做好设计质量,做好制造,做好检查。质量既是设计出来的,也是制造出来的,在需要时,也是检查出来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不能否定“质量也是制造出来的”,同理,“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也不能否定“质量是设计出来的”。阶段不同,任务不同,不能前后互相否定。

有的观点说“检验”是浪费,这也是个不容易扯清楚的问题。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标准是什么!立场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从顾客需求的角度,不是顾客需要的就是浪费。从风险管控角度,因为检验规避或减少了公司的质量损失,从这个目的来说,目的达到了就有用。虽然检验没有增值,但是规避或减少了质量损失。就像红军时期的游击战,看似走了很多冤枉路,实际上走是为了生存,走是为了打胜仗,游是为了击。

质量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时是主要矛盾,或者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是次要矛盾或方面。正确识别矛盾,才能正确质量及其职能的位置。为什么有时质量不被当回事?为什么有时质量被回事,甚至还很重视?质量不是主要矛盾的时候,不要站在C位,要不场景会很尴尬,也会打击质量人员的热情。有时候质量就像是游击战,旁敲侧击,忙前跑后,好像个服务员,处理一些苦活累活,替组织受点顾客的气。有时质量需要阵地战,独当一面,很有存在感,谁都离不开质量(都拉上质量担点责任)。有时质量还很强势,硬打硬进无遮拦,高高在上很神气。

此一时彼一时,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定位和方法也不同,顺势而为更好!能用矛盾论的方法去认识质量,就能站好位,不会轻易埋怨领导不重视质量,因为需要重视质量的时候,领导不重视也不行,自然会重视。这样一说,其实产量和质量的矛盾也解决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可以用矛盾论去分析和认识质量,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事在人为,有时质量问题不仅仅是质量问题,还是人际关系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从一分为二的角度说,正常和异常,一般和重点或特殊,标准和变化点,已发和未发,已知和未知,可控和不可控,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直接参数和间接参数,量产前和量产后……

从流程的角度说,输入正确,识别风险,过程受控,输出满足输入,得到预期,预防非预期。

从系统角度说(体系维度之一),要考虑各个局部或各个过程的相互作用,在总体目标导向(如顾客导向)下,协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如VDA6.1引言所说:质量管理在各部门之间起到枢纽作用。

质量手册有用吗(质量随谈)(2)

从成本角度说,质量也需要成本,领导也关注质量和成本的平衡,如果不顾成本追求质量,那是不现实的。比如产品设计时或过程设计时,不考虑成本能行吗?质量的影响是什么?不良质量的影响程度如何?是否可以接受和可控?质量成本是否合理?

从交付的角度说,交付或产量好像和质量是矛盾的,真的矛盾吗?“多快好省”矛盾吗?比如为了追求速度,效率提升了十分钟,但是不良产品流出了,后续的返工时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相当于把之前的工作又重复了一遍。比如做出了不良品或报废率很高,这算效率吗?所以有的公司的生产报表,都是很漂亮的数字,生产计划或生产效率达成率很好,但是后面的返工返修和报废,以及顾客端的索赔就不考虑了?!什么是真正的效率?什么是真正的效率?什么是真正的效率?什么是表面的效率?什么是数字的游戏?所谓产量和质量的矛盾是现象不是本质,真正的矛盾只不过是不同部门的立场矛盾而已,是职能定位和管理问题。有时需要识别命题的真伪,不要被伪命题牵着鼻子走,因为伪命题可以无解,也可以多解,多解有时就是谁说得都对。有的公司是这样的情况,交付不了是生产部门的主要责任,交付出去有质量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质量部门,所以有时即便有质量风险,即便质量风险超出了可控范围,有风险的产品还是交付了。这就是部门壁垒,这就是组织问题,不是产量和质量的问题。

从品牌和公司形象角度说,质量是品牌的基石,质量就是价值。所以有的公司有的时候会从公司形象和品牌角度去处理质量问题。或许质量不仅仅体现了公司的形象,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象形。

从风险思维角度说,质量就是识别和控制变异,变差(源),不确定(度)。

从控制角度来说,做好标准化(包含标准的更新)和变化点管理这两个关键点,就能使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控制计划是什么?控制的方案?控制的初始标准?

从人员的角度说,事在人为,要确保人员的资格,能力,意识。

从底线思维角度说,质量职能要预防系统性风险。一般情况下,质量既不从事生产制造,也不负责工艺和技术,也不做什么增值的和支持性的活动,这么一个职能或部门的价值何在?意义何在?既然质量不从事直接的或间接的有意义的活动,最起码要守住底线吧!就像检验的作用一样,虽然检验不增值,但是能避免或减少风险和损失。如果有了质量职能或部门,还是让公司或组织惹了比较大的麻烦,或产生比较大的损失,那就尴尬了!不需要锦上添花,但也不要雪上加霜。一个项目或产品,可能因为几件客诉或质量问题就丢失顾客或订单,也可能被召回,被新闻曝光等,有时还要被索赔,挣的钱可能还不够顾客的索赔。如何守住底线?底线是什么?底线是否合理?识别系统性风险,就需要系统性的思维。

网络文章参考(蓝色字体):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底线即最下限,是不可逾越的界限和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守之则安稳,越之则危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底线思维能力。

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尽可能把各种可能的情况想全想透,把各项措施制定得周详完善,确保安全、顺畅、可靠、稳固。

底线思维不是单纯的守成防御思维,也不是简单的“低要求”“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怠惰思维,而是蕴含着未雨绸缪、谨小慎微、稳中求胜、积极进取的精神。底线思维要求在坚守好底线的基础上,正视问题和风险,着眼更高要求和更长远大局,迎刃而上、破茧成蝶,力求更好的结果和更大的期望值,做到有守有为。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明确底线从何而来,精准把握底线,做到心里有底,不踩“红线”、不闯“雷区”,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变风险为契机。

底线思维是问题导向型思维。底线思维是在思考解决重大实践问题中总结出来的。“要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坚持底线思维,才能取得事业的永续发展。

从管理角度来说,质量需要执行力,再好的流程和方法,以及标准和要求,如果不执行,也不到效果。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从文化角度来说,质量是行为的结果,是规则执行的结果,行为和规则都是意识、理念,和思想的结果。文化是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改变的力量。

质量手册有用吗(质量随谈)(3)

质量手册有用吗(质量随谈)(4)

从质量工作人员的角度说,质量是一份职业,热爱或不热爱都在工作着。质量是一个概念,懂或不懂都不过如此。质量是一个挑战,敢或不敢都在坚持着。质量是一个专业,学或不学都能凑合……质量是什么?是精益求精?是追求卓越?是产品满足顾客要求?是人际关系的简单和复杂?是互相推球和内耗?是互相合作?是公司或品牌的形象?

从其他职能或部门的角度说,质量是目标,是理想,是合格的产品,是一群一起承担责任的人,是被甩锅的对象,是只会挑问题但解决不了问题的同事,是顾客投诉的对应窗口和盾牌,是和什么事都可以有联系的职能……

从回归本质的角度说,质量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技术?执行力?制造?工装?工艺?所以质量问题是一个含糊的概括的说法,很多时候是因为有了质量职能或部门,所以被“归口”到质量。其实质量问题可能是技术问题,可能是工装问题,可能是作业方法问题,可能是配合问题或流程问题……要想解决质量问题,或者是要想做好质量,还是要回归根本原因。既然如此,那质量职能或部门做什么呢?想一想,管理职能或管理过程做什么?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从预防的角度说,识别风险,预防风险。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从改进的角度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天进步一点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从质量管理之行的角度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前进的道路不可能全是坦途,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质量手册有用吗(质量随谈)(5)

每一篇文章都是很认真地去写,包含了对质量管理的热爱,也包含了对职业的尊重。不想去拼凑文章,只想踏踏实实地把经验系统地总结出来,分享给更多热爱质量管理这个专业或职业的同行。

开放的心态,不要保守,让更多的人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既是自己的价值,也有利于企业和国家,退休后所谓的经验有什么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要有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希望更多的同行一起去做这件对大家有利的事情!

质量手册有用吗(质量随谈)(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