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最杰出的一首七律(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绝佳五律)

常建是唐朝的一位诗人。他与王昌龄同年考中进士,仕途也不顺遂。他一生沉沦失意,大部分时间都在游览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他的诗作与“王孟”相近,也是田园山水一类。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更多地表现出“淡泊”的况味。

与北宋的王观一样,或许因为诗作不够多,作为诗人他的名气也不够大。但是,他的诗中也有流传较广知名度较高的。比如下面这首绝佳的五律《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诗中最杰出的一首七律(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绝佳五律)(1)

虞山兴福寺内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直译:

清晨走进寂静的古寺,看见初升的红日照在高高的山林中。

面前有一条曲折的小径通向幽深之处,只见禅房掩映于重重花木之中。

山中的光影使鸟儿十分快活自得其乐,深水潭照见人影也洗涤了人心。

此时此刻万籁俱寂无声响,只听见寺庙里的钟磬之音。

唐诗中最杰出的一首七律(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绝佳五律)(2)

赏析:

破山寺位于今天的江苏常熟虞山,也就是如今的兴福寺,建于南朝齐国时期。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可知。但因为作者常年处于漫游之中,这种独自走入山中寺庙的情景应该是寻常之事。

首联:在一个空气清新朝阳升起的早晨,诗人漫步走向一座古寺。当他抬起头时,只见灿烂的朝霞映照在高高的山林中。

颔联:一条曲曲弯弯的小径,引导诗人走入那幽静的去处。原来小径尽头就是被层层叠叠的花木遮掩着的禅房。

颈联:在空气清新阳光普照的山林中,鸟儿欢快地鸣叫着。一座幽静的深水潭照见了诗人的影子,同时也消除了诗人心中的杂念。

唐诗中最杰出的一首七律(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绝佳五律)(3)

禅房花木深

尾联:此时此刻诗人感觉万籁俱寂,世间一切都了无声音。唯有那古寺中经久不断的钟磬之声,还在悠悠地回响。

这首诗借吟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豁达胸怀。诗人欣赏幽美清雅的景色,空灵纯净的境界,感悟出忘却尘世的轻松,表现了一种遁世绝俗的情趣。

 全诗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自然通达,历来被广为传诵。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和“万籁俱寂”,一直沿用至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