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柳琴戏原来起源于乞讨)

如果要说临沂有哪些地方戏曲,没有不知道柳琴戏的。

小时候,每逢过年,村里就有来唱“大戏”的,所谓“大戏”就是柳琴戏。那个时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贫乏,电视没有现在那么普及,更不要说电脑和手机了。只要听说哪个村子来了唱柳琴戏的,村里无论男女老少,都络绎不绝的前去看戏。远远的看见用简易桌椅搭起的舞台上,艺人们个个穿花着绿,脸上图红擦粉,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们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忽然一声鼓乐喧天,人群立马鸦雀无声,只听见艺人唱起拉魂腔,唱到情动处,好多人低下头,用衣角擦拭着泪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个时候的人们听得如醉如痴,这些都是儿时的记忆了。这就是流行于我们家乡临沂的地方戏--柳琴戏。

山东临沂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柳琴戏原来起源于乞讨)(1)

农村柳琴戏

那么柳琴戏怎么产生的?它的发展历史怎样?小编来说一说。

柳琴戏也叫拉魂腔,清乾隆年间起源于临沂兰山郯城一带,流行于鲁苏豫皖,距今约二百多年了。是山东影响比较大的戏曲剧种。

咱们临沂这个地方的老百姓祖辈以种地为业,但是在乾隆年间经常闹天灾,粮食歉收,于是,人们迫不得已背井离乡,以一家多口或夫妻俩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到处乞讨,部分有才艺的人就用抱着柳琴,拿着快板,拉起长腔,唱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就是“拉魂腔”的初级形态。

山东临沂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柳琴戏原来起源于乞讨)(2)

民间柳琴戏艺人

这种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与柳子戏,五音戏,山东花鼓互相移植而来,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酸甜苦辣的生活。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两根弦的,简单而直接,上门乞讨者,要在对方认清自己,并关门之前,拨动对方心弦,获得同情,并驱使对方身体下意识的施舍,这门技艺博大精深,甚至有刀法至高境界迎风一刀斩的意味,其内涵神髓就在于一口唱腔,也许这唱腔被精练到一个字,一个音,但是这一腔的内涵,由一个字发出来,却包含着众多情素,让人神迷,让人体悟不尽,大道至简之理。我们临沂有句俗语: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花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九十九。可见人们对柳琴戏的迷恋。因为柳琴戏用的是我们临沂的方言,唱到我们的心窝里,几乎人人都能哼两句。

山东临沂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柳琴戏原来起源于乞讨)(3)

临沂柳琴戏演出

清朝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戏已经形成了七八个艺人,甚至十多个艺人组成的职业班社,俗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其演出形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唱对子"和打地摊演出的"跑坡",发展成为为庙会会主唱的"会戏"、为富人家做寿或办喜事的"堂戏",以及请神敬鬼、烧香还愿的"愿戏"等多种形式。随着班社人员的增多,一些大型剧班开始出现,脚色行当也逐步完善。柳琴戏开始进入舞台演出时期。

山东临沂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柳琴戏原来起源于乞讨)(4)

观众在看柳琴戏

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社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演出。由于临沂地交通便利,形成好多有名的戏班。当时临沂城内分布有同兴戏院、群乐戏院、民众戏院、和平戏院等十多家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竞相上演。柳琴戏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山东临沂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柳琴戏原来起源于乞讨)(5)

临沂柳琴戏陈列馆

1949年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繁荣。临沂地区柳琴剧团于1953年成立,临沂作为柳琴戏的发源地,在建国后有过辉煌的发展历程。曾生产过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剧目,涌现出了众多柳琴戏知名演员,如创作排演的《姊妹易嫁》、《卧龙求凤》、《彩石峪》、《沂蒙霜叶红》以及著名的柳琴演员张金兰、李春生等。这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曾轰动省内外。《姊妹易嫁》还被省吕剧团移植拍成电影。

山东临沂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柳琴戏原来起源于乞讨)(6)

柳琴戏

1958年又扩建为山东省柳琴剧团。从20世纪60年代起,柳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上门,每年在基层演出都在300场以上。"文革"时期,柳琴戏历经磨难,各专业剧团被迫解散。

改革开放以后,临沂重建立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已摄制成影片 。《大燕和小燕》参加当年10月的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反响强烈。此剧后被全国各剧种30多个戏曲专业团体移植。1979年元月,该剧被文化部选调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瞩目。

山东临沂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柳琴戏原来起源于乞讨)(7)

柳琴戏

关于柳琴戏的起源,在我们临沂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听的故事:大约在二百年前,山东临沂一带,有一对穷兄弟,名字叫武大团、武二团,他们经常在外讨饭谋生,一天,兄弟俩饥寒交加、夜宿城外破庙中,想起讨饭时所受的侮辱与苦楚,兄弟俩不禁相对泪下,痛哭起来,忽然他们抬起头来,正好看到威风凛凛的四大金刚的塑像,其中的一个金刚正用手指弹着琵琶,兄弟俩顿时灵机一动,商量到:我们不妨也来做一个琵琶,唱着讨饭,不比挨户乞讨要好的多吗?于是,兄弟俩就地取材,用柳木仿照金刚手中的琵琶做了一个土琵琶,从此以后,兄弟俩就怀抱土琵琶,弹唱着家乡凄凉的小调,继续着他们的乞讨生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演唱形式竟然在民间流传起来,并逐步发展成为富有特色的"柳琴戏"。特别是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后来,武大团和武二团兄弟俩,还被柳琴戏的艺人们尊称为祖师爷。

山东临沂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柳琴戏原来起源于乞讨)(8)

柳琴戏《铡美案》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击拍,除了大部份是后半拍起唱处,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山东临沂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柳琴戏原来起源于乞讨)(9)

柳琴戏演奏艺人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电视机早就普及了,网络的发展,手机人手一部,大家都发微信,玩游戏,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听柳琴戏的了,柳琴戏作为我们地方文化戏剧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柳琴戏作为我们临沂当地文化遗产应当传承和发展,

可喜的是2006年以来,临沂市高度重视柳琴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整合市柳琴剧团、市歌舞团、蒙山沂水大剧院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组建副县级事业单位--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

山东临沂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柳琴戏原来起源于乞讨)(10)

临沂柳琴戏名家张金兰老师

2006年,柳琴戏作为地方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柳琴戏作为鲁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众多的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内容健康,通俗易懂,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我们有责任把它继承好,传承好。

作者 孟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