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苏门三杰苏洵苏轼

文学名家父子家族大体三个,一个是前文提过的建安文学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一是晏殊晏几道父子,另一个就属“唐宋八大家”的“三苏”(苏轼、苏轼、苏辙)。

苏洵,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二十七岁奋而读书,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与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小试官是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

苏洵诗作散文俱有佳品,诗如《我客至止》、《忆山送人》、《颜书》,文多为论辩文,《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

苏洵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在他的论说文中,论点精深,说理透彻。他所发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简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把道理说得清晰明了。

我们听过的经典名言有: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衡论·远虑》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权书·心术》

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审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管仲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等等。

苏轼(别称苏东坡,1036年生),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初官翰林学士。

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苏门三杰苏洵苏轼(1)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以散文及旧体诗著盛名于当代,影响了包括同时代的文人及千千万万后人。

除了文学造诣,苏轼的政治生涯,一生三次遭贬,担任过三十多个官职,辗转奔波于杭州、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徐州、湖州、黄州、扬州、惠州等地。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政绩:治理西湖,疏浚钱塘河道,在西湖中以供人来往,世人命之“苏公堤”修建河堤,东坡肉也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发明的,

他动荡的官场生涯、豁达豪迈的性格在其作品中多有体现。

比如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又比如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时,写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苏门三杰苏洵苏轼(2)

苏轼引古文入词,与柳永引口语入词,正成一对绝妙对照。此种粗豪恣放作风,对后来辛弃疾一派影响至深。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字子由,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

不仅政治生涯官至宰相,其书法也是一流,潇洒自如,工整有序,下图为《超然台赋》。

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苏门三杰苏洵苏轼(3)

《超然台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