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讲解第五章(物演通论第九十章)

感性与直观——感性在最切近处接续着感应性所不同的是,感应之“感”以“应”为其直接结局(即“感应一体”),而感性之“感”以“直观表象”为其直接结局(即“感应迟滞”),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物演通论讲解第五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物演通论讲解第五章(物演通论第九十章)

物演通论讲解第五章

感性与直观——感性在最切近处接续着感应性。所不同的是,感应之“感”以“应”为其直接结局(即“感应一体”),而感性之“感”以“直观表象”为其直接结局(即“感应迟滞”)。

注:直观表象都是先验感觉下的直观表象,是主体与客体属性耦合的结果。

诚然表象并不限于直观,它将在不同程度或深度上发展出各种非直观的辨析关系式或理想模型式的表象(如几何构图或数学坐标等等),因此可以这样看待表象并赋予其在代偿系统中的存在意义:它是后来一切超“感”性的思维逻辑终究不能摆脱感应性或感知性之统一规定的联系环节和恒久依据(因为从直观表象到辨析表象到模型表象,是逻辑从感性、知性到理性即从点到面到立体的感知结果,而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但表象必须将感应之点扩展为感性之面(进而还要扩展为知性和理性之立体),才能使之形成某种全景式的图像,所以,表象之感令感应者面临一个“世界系统”去“应”,而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针对一个“外界触点”为“应”了(即“感应分裂”)。【可见,以对象或理念形态而存在的“世界体系”并不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是恒定不变的存在根据,恰恰相反,它也必须从零维的“触点”逐步演变为多维的“体系”。如果物理学上的逻辑推导所给出的“非理念的前宇宙存在”具有某种“探真”性质的话(这“真”恰好是一片空白或“感知上的虚无”),那么“真存”与“伪在”之间就会呈现为这样一种如影随形般的同步跟进情形:宇宙的起始“分化点”先在于并对应于原始感应中的“外界触点”,而宇宙的膨胀“大系统”又先在于并对应于后衍感知中的“世界体系”(这里提示:宇宙维度的扩张(“存在是一”的“一”的分化)与康德时空的形成之间所具有的某种先于经验〈即“先验”〉(指主体知的规定性,即能知)并规定着经验〈即“超验”〉(即所知)的自然对应关系或预定和谐关系)(即客观衍存过程即“在”和主观感知进程即“知”是一体和谐的,因为感知载体就是客观衍存下不同位相的存在者,随衍存而逐渐拥有不断增加的感知能力。时空作为一种主体主观的感知结果与客体即宇宙演化进程是对应并预定和谐的)而且,由于感知载体本身是自然物质的弱化先行者(这里主要指具备87章主体素质的碳基生物这一系是弱化的先行者,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它的自变加速度远远大于对象载体(即“客体”,此处特指感知者的前体存在物)的流变速度,即感知主体自身反而成为可塑性最大的一项变数,因此柏拉图的“理念”(也就是某种“表象”)(模型表象)其实一定越来越不如那个非理念的对应物(即客体或客观世界)稳定,这一点现在很容易证明,譬如,天体运行大致还是哥白尼以前的那样一种状态,可是观念或“理念”中的托勒密体系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这里提示:感知上的“经验”或“理念”的流变发展并不仅仅是感知者在“认识”上的单方面进展,而是感知者自身的“非认识素质”(指存在度)所发生的流变进度的同步指标)。】

注:归纳下,表象包括感性直观表象、知性辨析表象和理性模型表象。(第72章:“表象”是“现象”的逻辑扩展形态;第85章:物象即表象。)逻辑的发展进程伴随着自然的衍存进程(因为逻辑或感知能力本身就是自然实体存在的虚体代偿属性),二者一体和谐。代偿的先行者(本质上残弱最深,故成为先行者)在递弱的自然律下加速度代偿,其高速的逻辑变革不仅仅是属性代偿的加速体现,更是存在度加速递弱的指标,二者同步。

由此不难看出感性固有的如下特点:

a.它像物理感应过程一样必然处于感应者与被感应者之间的二元格局之中,也就是说,它必须有所直面,尽管一成直观即令被观者为之改观也罢。因而感性成像一定是客体的对象化摹本,尽管与此同时观者自身的物性或属性也一并重叠在这摹本之中了。【所以,“直观”其实一开始就是“曲观”,只由于这“曲观”乃是被观者之一观本身所“曲”,故不易为观者自觉之,更不易为观者求证之。为此,我们不但可以谅解康德对“先天直观形式”所曾进行的蹩脚论证,而且应该惊叹他以并非是直观薄弱之处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撬动点,居然能够较系统地揭示“感性直观”甚至“知性纯粹概念”的先验规定性,尽管他在这一点上至少犯了两项错误:一则所谓“先天直观形式”并不限于时间和空间,而是一切直观都无例外地内涵着某种先天禀赋且呈现出某种扭曲形式;二则直观甚至知性并不是纯粹先验的,而是必须在后天的感应属性耦合过程中达成。换言之,像其他所有作为对象而存在的东西一样,时空一定是一种客观属性或客观维度,但它的“客观状态”一定又与“感性直观”(即处在“主观状态”)中的时空维度有所不同,这一点目前已被爱因斯坦给出了旁证。】

注:根据65章视觉的分析可知感性直观是一种武断(即不自觉认真,所谓认真就是把本来扭曲的东西误以为真,毫不怀疑),直观表象是主体感知属性与客体可感属性耦合的结果。包括时空也是主观的武断,即主体感知属性与客观时空可感属性耦合的结果,在康德那里称为先天直观形式,但康德没意识到主客体二者的耦合关系和先天直观形式不仅仅限于时空而包括一切直观现象和表象。

关于时空可结合54章理解。

b.由它达成的直观表象(或直媒表象)必然远比由后衍知性所达成的辨析表象(或分辨表象)以及更后衍理性所达成的模型表象(或模式表象)来得稳固,因为,按照递弱衍存法则,即便是虚存属性的演进也照例不能摆脱愈进愈衰的厄运。【所以,我们虽然觉得自己总是面对着亘古未移的同一个大千世界(“直观表象”的体现),却又不得不常常改变对其构成关系的理解(“辨析表象”的体现),而且尤以更费神的理论原理翻新得最快(“模型表象”的体现)。这也是有关形而上学的问题特别难以说清的原因之一,因为要想说明形而上学的本原,必须首先揭开那个最为稳固的直观表象之壳,而你借以撬开那个坚壳的用具却恰恰只能是最易折弯的柔弱理性。】

注:感性、知性、理性,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用以追问自然的感知方式或逻辑工具,但这种感知依次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远离本真。这也是我们说不清逻辑本身为何的原因,因为我们要说清理性,必须要回溯说清知性,进而说清感性,但说清感性,必须要运用理性,而理性远没有感性稳定。

c.基于上述,感性直观必然是整个感知结构中最贴近于本真的东西,尽管那“本真”早在原始感应阶段就已不真。换句话说,感性直观的失真程度一定小于对感性直观再加以主观处理的知性和理性产物的失真程度,尽管就人类而言(更准确地说,是就人类生存度的弱化发展而言),它若不经过知性和理性的再处理,则可能连上述那种“失真之真”也无从把握。【不过这里所谓的“本真”仍然是逻辑因果链中的“无本之真”,因为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即便是最原始的基本粒子感应也仅仅是对处于后分化阶段的分化属性有所感应,却到底不能对前分化阶段的无属性存在发生感应。可见本真并不蕴含在某种结果的“前因”之中,而是体现在包括感应发展在内的整个存在序列得以序列化存在的“自因”之中,亦即体现在整个存在序列上任一位点的存在性规定之中。从这一点出发,则“本真”必然与整个感应或感知进程始终保持着等距离的照应(参考第三十四章和第七十章的坐标示意图,相当于代表无属性分化奇点的基干横坐标与代表属性代偿恒量的存在阈平行线之间的等距离运动),即任一感应或感知内涵中的“本真”成份都永远是等量的或等价的,因为那“失真”的感应或感知本身就是“本真”的直系产物和直接体现——这才是贯穿在“盲存的本真”(存在度)(关于盲存复习83章)与“感知的失真”(代偿度)之间的通约关系。(感知属性是盲存者所失掉本真的转化,即感知能力的代偿源自存在效价的转化,故二者通约)】

注:感性、知性、理性是自然赋予衍存者为维护其生存代偿出的感知属性,虽然依次越来越远离本真,却是人在不同衍存位相与外物依存必需的手段,即衍存到知性阶段,感性不足以维持其存,必需靠知性处理感性以完成与万界的依存;知性不足以维持其存,就必需代偿出理性处理知性以完成与万界的依存。虽然感性、知性、理性都是失真的感知,却也是我们必需依次把握才能求存的感知能力。另外,本真是个伪命题,因为无属性的本真无从感知,故“本真”是个无可知的本,自然也无所谓真;故本真的含义必需转化为感知代偿序列中的自因即存在性规定才是唯一有效的界定(和递弱代偿的存在性是存在的自因同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感知属性是本真存在度的转化,故二者通约。

d.因此,相应地,对于处在狭义感应(广义之感应囊括从原始感应到理性感知的全过程)之最高阶段的感应者来说,感性直观必然是感应进程中最易发生混淆和迷乱的东西,尽管站在感知代偿的末端回顾,它又呈现为感知结构中最底层、最明晰的东西。唯因如此,知性和理性才会代偿性地相继发生,尽管由此导致我们对本真的日益趋远也只好在所不顾,因为这正是我们把握“本真”的唯一可行的“真理之路”或无可挑剔的“先验规定”。【在这里,“感性”被视为介乎于“感应”和“感知”之间的过渡性临界点,于是,上述所谓的“迷乱”就只具有某种位相性的意义,即相对于“知性”和“理性”的后位代偿才显得迷乱(其实是后位代偿的迷乱)。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尚未发展出知性和理性代偿的感性存在者而言,感性直观本身必是最澄明的“知”。而且正是由于那格外简明的感性之知,导致感性载体得以依照远较知性载体和理性载体更稳定的存在方式而存在。所以,在认识史上,人类总是不由自主地坚守着“眼见为实”的基本准则,尽管我们并不知道“眼见”到底是否“真实”,也不能证明“眼见”一定等于“真实”,然而我们却无论如何都没法彻底抛弃感官的自欺。结果是,虽然出于对“眼见”的“事实”抱以疑虑,科学家才有必要钻进实验室里去另起炉灶,到头来却不过是演了一场借助于“观察”来否定“眼见”的闹剧,而且那“观察之所得”一般尚未立稳脚跟,就被越来越迅猛的下一轮“实验观察”予以否定或修正。在这种情况下,谁又能证明所谓的“认识过程”最终不是在走向迷失呢?不过,自然代偿演化本身就是在走向“迷失”——即为了存续而不得不“迷于失存”的那种迷失。故此一切简明的东西虽然终将一概被日益迷惘的东西所取代,然而“迷惘者”却认定唯有自己处于“澄明”之中——这正是贯穿在“不明的定在” (存在度)(关于定在复习83章)与“迷失的澄明”(代偿度)之间的通约关系。】

注:随着衍存过程中依存条件的增加,主体相应代偿出感应、感性、知性、理性。每一感知层级的代偿性发生都是依存对象增加后前一感知层级无法处理信息增量的结果。故知性层级必然是为处理纷繁而迷乱的感性所得而生,理性层级必然是为处理纷繁而迷乱知性所得的而生(虽然,当我们理性所得越来越迷乱后回顾知性和感性,发觉还是底层的感性最稳当最清晰)。这个代偿过程是无可选择的自然律的规定。

另,所谓迷乱是代偿性的迷乱,即知性出现时,感性所得才显得迷乱,而对处于感性衍存阶段的主体如扁形动物,它的感性的就是最澄明的“知”:能感知到的即是食物,感性所得直接达成依存。而且,衍存位相越低的主体如扁形动物的存在方式比衍存位相高的主体如人的存在方式稳定的多。所以,人类高层级的理性所得的各种理论总需要低层级的感性所得来验证: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论文发表多年,其时空场弯曲的理论还是需要英国皇家科学院重要的负责人之一爱丁顿在1919年通过当年要出现的全日食的观测来论证,否则人们会永远把他作为一种理论却不敢确认。这说明人们本能的觉得处在原始逻辑位相上的感性所得即“眼见的事实”或“经验事实”更可靠些。这种潜在的本能就是因为从感知逻辑的演化进程上看,越原始越前衍的认知层级越稳定,越高级越后衍的认知层级越动摇。感最终是为了应。实践虽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却是检验理论能否广义逻辑(感知、知性和理性)融洽的标准。

说到底,“感性”及其“直观表象”只不过是感知属性演化过程的一个前存阶段,它因其“前”而逼近于真,也因其“前”而靠近于稳,虽然它同样因其“前”而不免要被后位代偿作为“无序的乱源”而予以重整。

注:虽然感性及其“直观表象”相较于后衍的知性、理性所得更真更稳,但随着物演进程及后衍主体“感性”所得即“直观表象”数量上的不断增多而注定被知性、理性来归类处理(虽然知性、理性处理过的逻辑模型可能更飘摇)。

注:本章开始逐一详细解读各层级的感知,首先开始对感性的探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